石小敏
廈門市思明區(qū)蓮前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免疫規(guī)劃科,福建廈門 361008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島素分泌減少或無法利用引起的血糖濃度升高(即高血糖)為特征的一種代謝性疾病。 持續(xù)升高的血糖水平使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疾病及神經(jīng)病變 (周圍神經(jīng)和自主神經(jīng))風險。 經(jīng)流行病學資料顯示, 糖尿病在我國的患病率為10.4%,全球范圍內(nèi)患病率逐年升高,是繼腫瘤、心血管疾病后的第3 大嚴重慢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遷延難愈及血糖難控制等特征[1]。 患者多因胰島素分泌或利用缺陷而患病,分析致病因素尚未明確[2],可能與遺傳、膳食及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發(fā)病時有消瘦、乏力及多飲多食等癥狀。 若機體長期呈高血糖狀態(tài),可誘導機體出現(xiàn)急性代謝紊亂,增加高血糖綜合征、酮癥酸中毒風險,危及生命。 有文獻指出,目前尚無徹底根治該病的方法,僅借助終生用藥, 如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但因患者生理、心理等因素,用藥依從性較差,且患者未遵醫(yī)配合運動訓練,影響控糖效果。 因此,早期如何做好健康教育選擇指導方案, 成為相關領域亟需解決要點。 朱戊沖等[3]證實,心理指導、用藥及常規(guī)宣講等均屬傳統(tǒng)治療,效果不理想。 近年來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 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切實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運動指導,協(xié)助掌握足夠的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觀念,繼而對健康行為進行合理選擇,增強自我保健意識,積極配合運動指導,對控制血糖波動有積極作用。 鑒于此,該文選取該院 2019 年 3 月—2020 年 5 月收治的 86 例 T2DM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T2DM 患者行運動指導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研究, 選取該院收治的86 例T2DM 患者,對“運動測試知情同意書”“健康/體適能運動前篩查問卷”“體力活動問卷”“常規(guī)健康問題”“運動前風險篩查”“運動前身體評估(危險因素評估)”簽字確認。 指導組(43 例),男 22 例,女 21 例;年齡 50~69 歲,平均(59.23±2.14)歲;病程 2~11 年,平均(6.24±0.23)年;BMI 值 19.3~25.6 kg/m2,平均(23.34±2.56)kg/m2;文化程度:≤初中 15例,高中 14 例,≥大專 14 例。 常規(guī)組(43 例),男 23 例,女 20 例;年齡 51~70 歲,平均(59.41±2.25)歲;病程 3~12年,平均(6.35±0.41)年;BMI 值 18.6~25.1 kg/m2,平均(21.49±0.58)kg/m2;文化程度:≤初中 16 例,高中 14 例,≥大專13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標準相符[4];呈消瘦、多飲多食等表現(xiàn),服用降糖藥、皮下注射胰島素后血糖仍控制欠佳;病程≥2 年,年齡50~70 歲;可獨立溝通,意識清晰,具備獨立讀寫能力;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血糖>16.6 mmol/L,尤其是尿酮陽性者;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動后加重者;合并各種急性感染和糖尿病嚴重并發(fā)癥者; 新近發(fā)生的血栓和經(jīng)常出現(xiàn)腦供血不足癥狀者;高血壓未被控制,超過180/120 mmHg 者[5]。
常規(guī)組(常規(guī)指導):常規(guī)闡述T2DM 疾病知識,叮囑嚴格遵醫(yī)囑用藥,合理膳食,保持心情愉快,定期監(jiān)測血糖并做好記錄。
指導組(健康教育中行運動指導):(1)指導方法:掌握患者年齡、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等內(nèi)容,建立健康檔案,通過面對面講解、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專題講座、播放影像資料及建立微信交流群等形式,通俗易懂的闡述DM 誘因、表現(xiàn)、常見并發(fā)癥及運動方法等,講解有氧運動對于疾病的有益之處,運動時的注意事項,堅持運動訓練的重要性。 指導用血糖儀監(jiān)測2~4 次/周空腹或餐后2 h 血糖,血糖控制欠佳或使用胰島素治療者根據(jù)情況進行相應的血糖監(jiān)測,運動前后測血糖,做好記錄。并記錄運動日記,包括運動方式、運動時間等,每周反饋,有助于提升運動的依從性及定期評估運動項目與患者的身體承受能力是否相適應,適時調整運動計劃。
(2)設定運動項目:根據(jù)患者年齡、病情及身體耐受等情況,合理制訂運動方案。 可根據(jù)自身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跳廣場舞、慢跑、游泳、關節(jié)操、健身操、打桌球、打羽毛球、爬樓梯等。 如無禁忌,進行2 次/周抗阻力訓練,如肌肉運動、彈力帶等,確保運動訓練能順利進行。
(3)運動時間、頻率、強度:告知患者遵循由少到多、輕到重、稀到繁、周期性、適度恢復原則。盡量在餐后1 h 左右運動,運動時機相對固定,如每次都是在晚餐后或是早餐后運動。運動持續(xù)時間從短時間開始,5 min/次逐漸增加到30 min/次,循序漸進,最長不超過60 min/次,運動頻率從1 次/周增加到5 次/周,間隔不能超過2 d。根據(jù)自身耐受程度、合理控制運動強度,避免過度運動影響血壓波動。 注意至少應達到以下兩個標準其中之一:①感覺全身放松、皮膚出現(xiàn)微汗及身體發(fā)熱等,患者自述輕微疲乏感,休息15min 后癥狀好轉,次日未出現(xiàn)乏力、疲勞等現(xiàn)象;②運動時指導患者自己測量脈率,為30 s×2 獲得數(shù)值,安全脈率(次/min)<(170-年齡)。 每次運動前,先進行5~10 min 低強度熱身運動,以動態(tài)熱身為主,再行中等強度運動,進行自身放松訓練,提高運動訓練有效性。
(4)運動安全:運動時叮囑患者選擇寬松、輕便、透氣性強的衣服; 選擇合腳、 舒適的運動鞋和柔軟的棉襪;帶必要的護具,如護踝等。 運動前監(jiān)測1 次血糖,血糖>16.6 mmol/L 時不可運動, 血糖<5.6 mmol/L 時應加餐,血糖<4.0 mmol/L 時暫不參加運動。 若室外運動時,告知家人運動地點、 時間等, 隨身攜帶糖尿病保健卡(注明:本人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和家屬的聯(lián)系方式等),隨身攜帶糖果,避免出現(xiàn)低血糖現(xiàn)象。 嚴格按照運動處方執(zhí)行,嚴禁在空腹注射胰島素、服用降糖藥后及未進食的狀態(tài)下進行運動, 也嚴禁在降糖藥藥效最強時進行運動, 避免發(fā)生低血糖。 運動前注意身體的感受,注意心率變化和感覺,以掌握運動強度。 如出現(xiàn)口渴,可喝少量溫水,不要喝大量涼水,以免增加心臟和胃腸道負擔。 運動時如出現(xiàn)心悸、出汗、饑餓感等低血糖現(xiàn)象時立即服用隨身攜帶的糖果; 若出現(xiàn)乏力、胸悶、憋氣,以及腿痛等不適,立即停止運動,原地休息,避免帶來不良后果。運動即將結束時,做5~10 min 恢復整理運動,并逐漸使心率降至運動前水平,不要突然停止運動[6]。
血糖波動: 干預前后分別采靜脈血測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并進行比較。
自我管理水平:參考自我管理量表(中文版)[7],涵蓋內(nèi)容有飲食控制、遵醫(yī)囑用藥、血糖監(jiān)測及足部護理,各維度總分 28 分,優(yōu)≥21 分;良 15~20 分;差<14 分,得分越高越好。
生存質量:參考生存質量特異度量表[7](DSQL),有治療影響、生理功能、心理精神及社會關系,各維度總分120 分,得分越高越好。
滿意度:自制“滿意調查問卷”[8],百分制表示,滿意≥90 分;良好 60~89 分;未滿意≤59 分,滿意率=(滿意例數(shù)+良好例數(shù))/43×100.00%。
運動依從性:自制“依從性調查問卷”[9],百分制表示,依從>90 分;部分依從60~89 分;未依從<60 分,總依從率=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不良情況:記錄發(fā)生低血糖、皮膚過敏及惡心嘔吐例數(shù)。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指導前,兩組血糖波動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指導后, 與常規(guī)組比較, 指導組 FPG、2 hPG 及HbA1c 指標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波動比較()
表1 兩組血糖波動比較()
指標 時間 指導組(n=43)常規(guī)組(n=43)t 值 P 值FPG(mmol/L)指導前指導后0.015 3.999 0.988<0.05 t 值P 值2 hPG(mmol/L)指導前指導后0.031 2.869 0.976<0.05 t 值P 值HbA1c(%)指導前指導后0.152 3.091 0.880<0.05 t 值P 值9.15±3.14 6.12±0.93 6.067<0.05 13.84±4.62 8.61±1.27 7.158<0.05 9.41±1.82 7.01±1.05 7.490<0.05 9.16±3.05 7.08±1.27 4.128<0.05 13.81±4.45 9.48±1.53 6.034<0.05 9.35±1.84 7.82±1.36 4.385<0.05
指導前,兩組自我管理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指導后,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自我管理評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管理水平比較[(),分]
表2 兩組自我管理水平比較[(),分]
指標 時間 指導組(n=43)常規(guī)組(n=43)t 值 P 值飲食控制 指導前指導后0.402 17.638 0.689<0.05 t 值P 值遵醫(yī)囑用藥 指導前指導后0.232 5.872 0.817<0.05 t 值P 值血糖監(jiān)測 指導前指導后0.174 6.384 0.863<0.05 t 值P 值足部護理 指導前指導后0.293 4.786 0.770<0.05 t 值P 值17.24±1.35 26.21±1.34 30.923<0.05 18.57±1.62 24.32±2.59 12.343<0.05 16.45±1.53 25.25±2.24 21.273<0.05 19.53±1.62 25.34±2.29 13.582<0.05 17.36±1.42 19.35±2.17 5.032<0.05 18.49±1.58 21.34±2.09 7.133<0.05 16.51±1.67 22.32±2.01 14.579<0.05 19.42±1.85 23.14±1.96 9.050<0.05
指導前, 兩組生存質量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指導后,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 DSQL 評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分]
常規(guī)組(n=43)t 值 P 值0.103 8.539 0.918<0.05 0.103 5.828 0.918<0.05 t 值P 值心理精神 指導前指導后0.060 11.945 0.952<0.05 t 值P 值社會關系 指導前指導后0.043 9.310 0.966<0.05 t 值P 值13.916<0.05 80.35±5.46 109.21±8.54 18.670<0.05 82.26±5.38 106.29±8.45 15.730<0.05.26±5.47.67±7.54 6.624<0.05.37±5.38.64±7.32 8.135<0.05 80.42±5.39 88.53±7.48 5.768<0.05 82.31±5.42 90.24±7.51 5.615<0.05
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n(%)]
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運動依從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5。
表5 兩組運動依從性比較[n(%)]
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不良情況占比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6。
表6 兩組不良情況比較[n(%)]
糖尿病, 尤其是2 型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危害和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不斷上升的發(fā)病率,對現(xiàn)代醫(yī)學在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造成了嚴重的挑戰(zhàn)。 醫(yī)學研究的大量數(shù)據(jù)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食少動,在糖尿病中占重要地位。 因此,合理進行規(guī)律的運動是糖尿病管理的關鍵措施,并可預防糖尿病相關并發(fā)癥、改善糖耐量、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并降低HbA1c[10]。
研究報道, 健康教育中行運動指導能提高T2DM 的護理效果[11-12],分析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
①健康教育的本質為干預治療手段, 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提供糾正傳統(tǒng)行為、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對策,有針對性的進行運動指導,對控制病情進展有積極作用。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運動可增加細胞攝取血糖的能力,從而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減輕體質量,提升幸福感[13-14]。
②結合實際,合理開展運動指導可增強患者體質。合理制訂運動方案,根據(jù)自身耐受度,適當將運動時間延長,利于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且遵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訓練原則。規(guī)律運動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力,增強體質,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主觀能動性[15-16]。
③結合實際,提倡快步走、慢跑等有氧活動。 避免開展競技性運動, 避免過度活動影響血糖波動, 選寬敞、安全及平坦等地方進行輕松運動,達到有效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因此對T2DM 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導,將有益的體育運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可改善精神狀態(tài),協(xié)助建立樂觀的治療疾病心態(tài),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7]。
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FPG、2 h PG 及 HbA1c 指標更低(P<0.05),表明健康教育中行運動指導可嚴控血糖波動,保證患者對控糖效果的信心,保證相關指導順利進行;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自我管理評分更高(P<0.05),表明針對性的運動指導可優(yōu)化患者遵醫(yī)行為,自主完成運動訓練,增強體質,效果較理想;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DSQL 評分更高(P<0.05),表明健康教育中行運動指導可促進患者盡早回歸社會,提高生活質量,對提高護理效果有積極作用;與常規(guī)組比較,指導組滿意率、運動依從率更高,不良情況占比更低(P<0.05),說明該文研究結果具有可行性、可靠性。因此針對性的運動指導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提高患者信任度,積極配合運動訓練,利于促進疾病轉歸,達到遠期治療效果,對控制血糖波動有積極重要的意義,具有實踐價值[18]。
綜上所述,T2DM 患者在健康教育中行運動指導可嚴控血糖波動,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改善生存質量,拉近護患距離,提高滿意度,保證護理進展順利進行。 將健康教育內(nèi)容落實到實處, 大力普及糖尿病干預中運動指導的必要性,以循序漸進為基點,逐步增強患者自我保護意識,自我保健意識,逐漸糾正對糖尿病知識存在的誤區(qū),及時改變錯誤觀念,為干預進展的順利進行奠定夯實的基礎,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