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恬
摘 要 就當下的作文教學現(xiàn)狀而言,寫作文“老大難”依舊是困囿學生和教師的問題??v觀我國古代蒙學教育歷史,“放膽文”和“小心文”的提出,以及寫作教學上的“先放后收”理念,或許能給身處教學困境中的教師以突圍的可能。重視平衡“放膽文”和“小心文”的關系,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講究文法、注重辭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在寫作教學中的體現(xiàn)。因此,探索辨析寫作教學中的“放膽”與“小心”,有其深刻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 寫作教學;放膽文;小心文
毋庸諱言,就我國目前的作文教學現(xiàn)狀而言,張志公先生在四十年前作出“作文教學‘老大難”的斷論恐怕依舊當行其道。在當下的作文教學視域中,學生在主觀認知層面畏懼作文,將作文視為任務,抵抗排斥依舊是阻擋寫作教學深入推進的攔路虎;在作文質(zhì)量層面,又存在思維僵化、情感虛假、形式單一、表達含糊、語言匱乏等多種問題;而在作文教學層面,因?qū)懽髂芰μ嵘徛?,應試教育?qū)使下的教師往往只得重模式、輕素養(yǎng),重模仿、輕創(chuàng)造,急功近利、強化技巧。作文的教與學都已身陷囹圄。而在寫作能力被形容為“是學生一輩子都要用到的一種能力,是他們安身立命、生存與發(fā)展的一種能力”。[1]當下,如何達成教師教學與學生之于寫作“困境”的突圍,是我們都需要迫切關注的議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語文四大核心素養(yǎng),這是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也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挑戰(zhàn)。落實在寫作教學中,首先即表現(xiàn)為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主要體現(xiàn)為母語語境下的寫作建構。這要求學生寫作中所使用“語言”,不僅僅是社會的理性語言,更是語境中的言語和優(yōu)質(zhì)的母語語感。這也提示著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母語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語感和語理的互相促進是十分重要的。
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層面,對寫作教學的新要求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和思維的平衡關系。寫作是以語言為載體,是學生思維的可視化表達。如何讓學生愿意想、有得想、想充分,如何激活學生頭腦中的漠然與空白,整合出清晰的思路,加工成有邏輯地言語成品,就是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表達的有效激發(fā)。
因而,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語言準確合理的表達,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有著必要且切實的意義。但面對作文“老大難”的問題,其中也不乏現(xiàn)實教學中的諸多難點、痛點橫亙在教師面前。而對“放膽文”和“小心文”寫作的路徑探討,對沖破這一困境或有巨大的實踐意義。
一、何為作文中的“放膽”與“小心”
“放膽”與“小心”最早源于我國古代蒙學作文“先放后收”的理念。宋人謝枋得在《文章軌范》一書中總結前人經(jīng)驗首提“放膽文”和“小心文”的概念。此書作為指導士子科舉取仕之用,選錄了漢晉唐宋十五位作家的六十九篇文章進行編纂?yún)R典,分為“放膽文”和“小心文”前后兩部分。在“放膽文”卷首,謝枋得這樣寫到:
“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此集皆粗枝大葉之文……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fā)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2]
從謝枋得的論述看去,習文的過程自有其規(guī)律,學寫文章應該是一個由粗入細,先放后收、循序漸進的過程。放膽文,顧名思義為膽大馳騁之作,而在此籠統(tǒng)的范疇之下,謝枋得還作了細分。他認為,“放膽文”分為兩種類型:粗枝大葉之文和辯難攻擊之文。
《文章軌范》第一卷王集選的便皆是“皆粗枝大葉之文”。這類文章被放置在學文寫作的最開始階段,意在啟發(fā)童蒙生初作文時要不拘格律,散發(fā)思維、不著邊際、敢想敢寫。此卷所選的文章皆從韓愈,構思奇巧,詞鋒銳利,雄奇奔放,為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為文“非放膽則不足以極才識之所至,而失于枯寂”。
第二卷侯集共八集,此集文章皆是“辯難攻擊之文”這一卷選了韓愈的文章二集,柳宗元、歐陽修的文章各三集,可見文體逐漸由追求暢言奔放向哲理思辨過渡,但在行文上依舊強調(diào)風格上的奔放豪逸。謝枋得認為,在有了“放言高論”的基礎后,文章要向“小心文”過渡了。此時,這類有氣力、有精神、有光焰,卻又有法度、有修辭是適合學習的?!稗q難攻擊之文”雖也也是放膽文的下屬一種,但與“粗枝大葉之文”已有本質(zhì)的不同,它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抒發(fā)才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內(nèi)隱學生的創(chuàng)作觀,即在激發(fā)寫作激情。
在學習了以上兩種放膽文之后,作文便當漸漸轉(zhuǎn)向小心至理。因而,小心并不是意味著畏首畏尾,瞻前顧后,而是要求在放開胸襟的基礎上更注重字詞章句文法的精巧和思想立論的深度,達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
因此,謝枋得指出,“小心文”當“議論精明而斷制,文勢圓活而婉曲,有抑揚,有頓挫,有操縱”,在《文章軌范》中,“小心文”共五卷,從體量上看占到全書的七成。可見“放膽文”作為“小心文”的對立補充,并不是謝枋得絕對推崇的作文形式,僅作初學者參考過渡之用,他真正欣賞的還是思慮精深、文法嚴密的“小心文”。
當然,在《文章軌范》之后,對放膽文和小心文的理論探索也并未止息。元代的程端禮、清代的王筠都曾提出過諸如“先放后收”的主張。王筠將學文、習文的三個階段概括為“放—換脫—收”,體現(xiàn)了收放結合,并形象地描述了過程性要義。[3]到了現(xiàn)當代時期,我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在《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初探》一書中談及中國古代的作文訓練,也肯定了“先放后收”的做法。而在實踐方面,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北京景山學校,就進行過由“放膽文”轉(zhuǎn)“小心文”的分年級實驗,結果顯示“先放后收”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作文的系統(tǒng)提升有較大助益。
放眼國際,前人凝結的作文訓練智慧也與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小學界流行的“格雷夫斯作文教學法”有相似之處。格雷夫斯在經(jīng)過幾年的觀察和實踐后,結合兒童早期的寫作的過程和特點提出這一作文教學法,其核心是鼓勵學生在初學寫作時要大膽寫出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甚至提出“寫作先于閱讀”的觀點。同時,要求教師葆有耐心、個別談話、親身實踐,不過多地干涉學生的寫作。等到學生漸漸入門了,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寫作其實很幼稚、覺得自己不會寫時,“偉大的突破就來臨了”。此時學生的寫作將由自我中心轉(zhuǎn)向自我批判,格雷夫斯指出:“‘這是孩子寫作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性階段,因為從這時候開始,他會走另一條路子,那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改,一遍又一遍地寫,而且還會請老師幫忙,讓老師過問他的寫作。只是到這個時候,師生之間才可能開始關于寫作問題的個別談話,而這種談話正是寫作教學最基本的內(nèi)容,也是最基本的方法?!盵4]格雷夫斯的作文教學法縱然有顛覆傳統(tǒng)的先鋒性,但這種強調(diào)通過活動、榜樣和興趣進行自然教學的方法也映證了寫作從“放膽文”入手的重要性和心理動因——“放膽”意味著不過早地在限制中抹殺兒童的創(chuàng)作熱情。
二、寫作教學為何要先“放膽”后“小心”
“格雷夫斯作文教學法”已在學生的心理認知層面初步闡釋了先放膽的原因,而當下基礎教育階段寫作教學的困境和現(xiàn)實也昭示著作文教學改革的迫切性。尋求更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并不代表一定要用多么新穎的方法。事實上,我國古代的蒙學教育史便凝結了諸多教學智慧的結晶。寫作教學中的“先放后收”就是一條值得嘗試的路徑。
1.放膽:培養(yǎng)興趣,夯實基礎
當下的作文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突出的一點便是部分教師誤解了考試大綱和作文評價標準,導致學生作文故作老成而無創(chuàng)新表達,片面求“穩(wěn)”而形式僵化。作文提升又不如閱讀訓練來得高效,故會造成輕寫作而重閱讀的觀念。教師認為作文得一“中等偏上”即可,便是當下寫作教學趨于保守的普遍做法。學生只得作“表面文章”突擊,堆砌辭藻以求“形質(zhì)華美”,引經(jīng)據(jù)典以求“論證充分”,濫用排比以求“氣勢磅礴”……用看似形彩兼?zhèn)涞奈恼聛碚谘谇楦袇T乏、觀點虛浮等弊病。苦心雕琢卻依舊不得法,久而久之自然會對作文產(chǎn)生厭惡心理。而這樣的觀點既是寫作困境的果,也是造成這一困境的因:僅注重雕飾,記背“好詞、好句、好段”,而忽視自由情感的抒發(fā)終將只是鍛造的一個繡花枕頭,這樣的行為之于對學生寫作能力不過飲鴆止渴罷了。長此以往,學生自己也能意識到作文質(zhì)量的差強人意,若再不及時得到點撥和提升,學生對作文可能將再無信心。
所以作文能“寫好”的前提是“愿意”寫。而按照謝枋得等人的觀點,寫作的學習本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在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教師必須要有勇氣讓孩子放開手去寫,才能最大程度地保住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從“先放后收”的一線教學來談,在基礎教育階段,小學應該屬于作文教學整體放膽的時期。因為從整個小學整體階段的思維模式而言,形象思維在學生思維方式中起主導作用,到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才開始經(jīng)歷由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是充滿天真爛漫與好奇想象的階段,過早地以小心審慎的表達方式和內(nèi)容指導兒童作文,必定會扼殺他們的個性,也違反了人類學習的規(guī)律。課標對此階段的要求也體現(xiàn)了“整體放膽”的導向。
在著名作家、語文教育專家葉開老師的一線作文教學經(jīng)驗中,同樣有著實踐上的論證。他明確指出了閱讀和寫作之間互相交糅的關系,也明確指出了寫作指導要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結構特征進行。例如他舉例,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的心理認知處于兒童幻想期,應該要結合兒童樂于想象、擅于創(chuàng)造的天性來指導寫作。但他卻觀察到了一些“錯位”的現(xiàn)象:比如在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就過分強調(diào)了“說明”的表達方式,過分強調(diào)非虛構作品的練習。此類教師想當然的、自以為“拔高”的指導不僅是無效訓練,還會妨礙到本階段原有的寫作目標。
葉開的作文指導實踐主要泛布在小學階段。他結合小學生熱愛幻想、天馬行空的心理特征,選取了《山海經(jīng)》《搜神記》等一系列充滿想象和神秘色彩的上古神話作文閱讀文本,從故事本身切入,帶著啟發(fā)性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待大家都發(fā)生靈感后,再鼓勵學生就進行寫作,而老師布置的題目也更注重聯(lián)動激發(fā)的互文關系。作品不求詞句篇的簡潔雅致,但求富有創(chuàng)造力。并且,葉開認為“在寫作入門階段寫長很重要——寫作‘長度是非常重要的?!彼踔猎趯嵺`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能夠自如地寫出七八千字以至于上萬字好作品的孩子,要應付學校老師布置的幾百字作文,是非常容易的。”
到了寫作進階階段,即能寫長之后,再考慮作品結構的合理性、人物性格設計的獨特性、情節(jié)發(fā)展的邏輯。學會修改是把一部作品從“毛坯”打磨到成品的狀態(tài)。由此,孩子們的語感也就養(yǎng)成了。他們在語言表達上,準確性、有趣性、豐富性都會不斷地激發(fā)出來。
葉開提供的教學案例再一次證明了“放膽”在寫作初期的重要性。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能促發(fā)他們更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生活,以個人化的視角親近自然、觀察生活、看待世界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與人交流。而在這一過程中習得的寫作習慣和語匯積累,也為日后的下一步精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小心:由放入收,質(zhì)變成長
有許多人會忌憚“小心文”,將對詞匯、文法、音韻的強調(diào)看作是對學生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限制,實則不然。因為不加收束與修改的文章永遠只能停留在淺表,卻不能深刻。永遠只能是粗枝大葉橫生枝節(jié),卻得不到修剪。而前文格雷夫斯的作文教學觀點也提供給了教師一層心理視角上的支持,即學生在看過作家或同伴的優(yōu)秀作品后,有一刻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創(chuàng)作上的不足而開始有意識地模仿,從自我意識轉(zhuǎn)向自我批判。因而,從“放膽”適時轉(zhuǎn)入“小心”也符合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
強調(diào)在寫作初期要“放膽”是為了提升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熱情,但如果一味地不加指導、放任自由就會致使內(nèi)容貧乏、結構散漫。好文章講求文質(zhì)兼美,也就是說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敢于放言,還要在此基礎上深思熟慮、凝煉鍛造。不僅要立論深刻,也要娓娓道來。如果只講“放膽”,不講小心,那么放任自由的最終結果就是將“放膽文”置入人云亦云、內(nèi)容干癟的“流水賬”,這也與教師渴望變革作文教學的初衷背離。
而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應試作文”也頗有微詞。一方面,學生的寫作能力欠缺,思維不夠開闊機敏。情急之下,考場作文套作、套句頻出,常被人形容為拾人牙慧、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公眾也常將這類結果歸咎于應試作文本身。作文教學模式僵化,課堂寫作的目的由抒發(fā)真情實感轉(zhuǎn)為練主題、練速度、練語言,學生說假話、說空話也已成不爭的事實。但基于此將小心文簡單地與應試訓練簡單劃等號,也是對“小心文”的誤解。
首先,小心文是在有了放膽的基礎上提出的。此時,學生已經(jīng)有了良好的表達愿望,也有了一定的詞匯積累與寫作基礎?!靶⌒奈摹辈⒉皇亲寣W生放棄“放膽”,這會給開闊的思路再次受限,也絕不是要求學生機械把已有的文章打碎了嵌入教師預設的結構中,這也與抄襲無異?!靶⌒奈摹碧岢模窃趯W生已有作文的基礎上,從古往今來各類優(yōu)秀的文章中學習字詞句篇、起承轉(zhuǎn)合、文法邏輯與精謹慎的論點加以吸收修改,內(nèi)化為適合自己的寫作圖式。由此,學生的文章就能夠?qū)崿F(xiàn)“放中有收”,一方面使立意更深刻,內(nèi)容更詳實;另一方面使結構更精巧,語言更雅致。正如《文章軌范》相集中的文章,雖為小心文,但所選文章抑揚頓挫,有氣力,同時也是對作文的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即在圓活婉曲的基礎上使文章氣勢宏大,筆力萬鈞。它的存在應該也是為了防小心文矯枉過正。
所以,“小心文”是與“放膽文”是互為補充的形式。放膽文寫到一定階段,不能停留,教師要適時抓住時機使作文從量變走向質(zhì)變飛躍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三、如何平衡“放膽”與“小心”
雖然寫作教學中的“先放后收”已由諸多歷史經(jīng)驗和教學案例映證,但教師在系統(tǒng)實操中仍有困難和疑惑之處。比如單一地理解“放膽”“小心”并不困難,但如何做好由“放膽”到“小心”的過渡依舊是一個問題。又比如,考慮到學段的更迭變化,如果上一學段并未給“小心文”的教學做好鋪墊,學生對寫作已有畏懼心理,作為教師又如何應對銜接。因此,如何平衡好先“放膽”后“小心”的辯證關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宏觀來說,“先放后收”應貫穿于整個學文、習文的過程,是一個分階段、分步驟、講連貫的系統(tǒng)的概念。教師應根據(jù)所教學段具體判斷學生所處的階段。一般說來,進入初中前后應是以放膽文為主漸漸向小心文過渡的時期。如若有學生依舊處于“懼怕寫作”的階段,則教師應遵循差異化的原則,給予其更多鼓勵和充分發(fā)展的空間,首先要讓學生達成“寫作是為了表達自我”的共識,寫真話、吐真心。
微觀來說,在進入中學教育階段后,“先放后收”應貫穿于每一次的習作經(jīng)驗。即在開始寫作時不加阻礙大膽草創(chuàng),待一氣呵成之后再去調(diào)整章法技巧。如果靈感未至,也盡量先開闊思維,不被固有程式和觀點所束縛,努力在寫出新意的基礎上寫得圓融。但要求學生能做到不偏不倚又談何容易,以下筆者就從“過大膽”和“過小心”兩方面著手,試圖探究平衡兩者的方法。
1.有意模仿,出乎其外
模仿也是提升寫作能力的一種方式。當學生處于寫作瓶頸期時,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名家名作供學生模仿。事實上古代作家在錘煉筆力時經(jīng)常用到這種方法,如漢代揚雄的《太玄》模仿《易經(jīng)》,《法言》模仿《論語》,蘇東坡的《萬石君羅文傳》模仿韓愈的《毛穎傳》。林則徐、曾國藩、張之洞在家書里都鼓勵他們的兒輩在“開筆”以后要模仿名家之作;俞樾還專門為自己的孫子寫了《課孫草》,教孩子怎么破題、承題、起講等;梁章鉅的《制藝叢話》對明清兩代的優(yōu)秀范文從整體到篇、片段進行點評;方苞、紀昀等人還為天下舉子寫“四書文”的范文。但模仿不等于抄襲,也不能讓優(yōu)秀的名作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因為自始至終,“小心”都應該建立在“大膽”之上。學生在模仿時主要是要提取作家的寫作思路和點睛之筆,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自己的創(chuàng)作。教師引導學生把對名家名作所建構的文本世界的理解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理解結合起來,在體驗、對照、聯(lián)想中既“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是“模仿”所能帶給學生的良好啟發(fā)。
2.片段練習,直指癥結
許多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進行作文提升練習,尤其是記敘文寫作時,常有敘述疲軟、全無亮點之嫌。中學生本就缺乏生活閱歷,若文章的語言表達也十分平淡,那文章真得陷入平庸之境了。而在課時緊湊,課長僅有40分鐘的當下,如果既要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又要解題、評講,那簡直是天方夜譚。因此不妨就片段寫作入手,既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又能給學生以明確的目標導向,教師在此基礎上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和富有啟發(fā)性的要求,能讓學生能深入其境,又避免了肢解性的講解,一次“吃”透一種方法。由范例到實踐具備形象具體的可操作性,背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鍛造思維品質(zhì),這樣的練習做多了,學生將有意識地改善自己的寫作方式,作文語言調(diào)度起來,文章質(zhì)量自然便提升了。
3.讀寫結合,擴寬視野
由于年齡尚小,中學生往往缺乏鮮活的社會生活或完整的情感體驗,學生在寫作中通常不是“不想寫好”,而是“無從下筆”。也有教師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便推薦了諸多名著,但寫作能力并不與閱讀書目的多少成絕對正比發(fā)展。囫圇吞棗式的閱讀是零碎的、線性的,而真正的深入閱讀則是系統(tǒng)的、啟發(fā)的。閱讀應將泛讀與閱讀結合起來,將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結合起來,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實現(xiàn)由一篇文章到一本書,再由一本書到一個主題,再由一個主題到一個時代的閱讀演變。對經(jīng)典文學的理解要深刻、透徹,選取的閱讀材料要能反映人類的母題,比如反映“生與死、愛與仇、選擇與放棄”矛盾的《哈姆萊特》。在學生已習得邏輯思辨能力的高中時期,讀《哈姆萊特》絕不僅停留于識記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文學閱讀與現(xiàn)實關照和自我反思聯(lián)系起來,體會哈姆萊特的糾結與脆弱,再關照自身,這才是對思維視野有利打開。
4.切磋交流,互促互進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要及時記錄靈感迸濺的火花、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而無論是日常所寫的讀書筆記,抑或是課堂的作文練習,注意分享與借鑒是能開拓同學思路的有效方式。文學史上的許多事實證明,分享彼此的作品,既有利于切磋文學寫作經(jīng)驗,也是分享人生感悟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好途徑。教師在這方面可以不拘形式,可以讓組織學生互改互評,也可以針對近期的閱讀經(jīng)驗展開主題辯論,學生在準備辯詞的過程事實上是對近期閱讀基礎的再提升。而通過互相切磋的過程,也是集眾人之所長,將彼此的靈感觀點共獻共評的過程,十分有利于拓寬學生多元看待世界的角度,形成辯證思考。
四、結語
當代作文教學模式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是一場任重道遠的實驗,對“放膽文”“小心文”的再度關注和對“先放后收”理念的不斷討論給予了教師突圍寫作教學困境的新思路。當然,教師在踐行這一理念的同時,要時刻關注放膽和小心的融合發(fā)展,不能片面指向一方,在鼓勵“先放后收”的同時,也要平衡“放膽”和“小心”的關系,不能矯枉過正。
參考文獻
[1]王琪. 小學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與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2]謝枋得.文章軌范[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秦克鑄,王秀亮.小學教師教育新理念學科教學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4]曾照耀.格雷夫斯的寫作教學法[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2(0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