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敬
2017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在世界范圍內啟動了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Stud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簡稱SSES)的國際大規(guī)模測評,共有9個國家的10個城市參與。2018 年,華東師范大學正式加入該項目,作為OECD 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項目唯一的中方代表,積極推進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項目在中國的實施。這項大規(guī)模測評是全球的第一次,也是中國的第一次,開啟了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的新篇章。
2019年,在歷時近2年的前期準備工作基礎上,華東師范大學課題組對蘇州市10個區(qū)縣共151所中小學校開展了正式測評,調查了中小學10歲和15歲組的7550名學生,測評的有效參與率超過了96%,為全球最高。同時開展了家長、教師和校長問卷調查,共獲得2.6萬多個樣本。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團隊基于OECD國際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數(shù)據(jù),獲得了一系列中國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研究成果,中國學生表現(xiàn)亮眼。
本文重點關注以下問題:什么是社會與情感能力?社會與情感能力為何如此重要?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上有何作為?
面對不確定性社會的核心能力
社會與情感能力是OECD近幾年關注的核心能力,主要回答面對未來和不確定性社會到底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相對于以前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PISA注重認知能力的評估,社會與情感能力評估研究的是學生的非認知能力,類似的概念表達還有情緒智力、品格教育、情商教育、社會與情感學習等。
OECD把社會與情感能力界定為個人的綜合能力。它是個人想法、情感與行為的一貫表現(xiàn),通過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經驗獲得發(fā)展,是整個人一生中社會經濟結果的重要驅動力。OECD把社會與情感更看作能力而非品格特質,是可培養(yǎng)可塑造的。
基于“大五人格”理論,OECD界定了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具體內容,包括五個維度,即任務能力(盡責性)、情緒調節(jié)(情緒穩(wěn)定性)、開放能力(開放性)、協(xié)作能力(宜人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每個維度又分為三個方面:任務能力包括責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緒調節(jié)包括抗壓力、樂觀和情緒控制,開放能力包括包容度、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性,協(xié)作能力包括共情、信任和合作,交往能力包括樂群、果敢和活力。共計15項社會與情感能力。
社會與情感能力是軟能力,對其進行測評相當困難,也存在不小的風險,盡管如此,還是可測的。為了保證評估的科學性,我們在此次研究中采用了以下策略。第一,三角互證法,即除了學生自評之外,還有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第二,錨定情境題,除了自評之外,學生還需回答一些錨定情境題。如給定情境“小紅有很多朋友,小紅特別喜歡交友”,讓學生去判斷小紅是不是外向型的。也就是說和學生自身無關,是對情境中的對象做出判斷。第三,有一些題目涉及行為指標,如語言暴力、欺凌等。通過信效度測評、三角互證法、錨定情境題、行為指標,力保評估的科學性。
一生成功幸福的重要驅動力
美國學前教育有一項著名實驗“佩里學前教育研究計劃”,此項目選取了智力發(fā)展水平處于85分以下的兒童,對他們進行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教育干預,教他們如何與別人友好相處,每周開展家訪活動,改善親子關系。項目進行了兩年,并開展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的對比研究和持續(xù)的跟蹤研究,直到這些研究對象40歲。研究發(fā)現(xiàn),教育干預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婚姻更幸福,家庭關系更和諧,健康狀況更佳,生活質量更高,犯罪率更低。
兒童在他們的童年以及進入成年生活的過程中,社會與情感能力在不斷發(fā)展。如果發(fā)展受到阻礙,兒童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壓力大、快節(jié)奏的環(huán)境中,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阻礙會嚴重影響到學業(yè)成績、身心健康、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和考試焦慮等。
社會與情感能力和認知技能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相較于社會經濟背景、父母教育與家庭收入因素,社會與情感能力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產生更大的影響。好奇心對語文學習、科學學習效果影響較大,持久力對數(shù)學學習效果影響較大,創(chuàng)造力對藝術學習效果至關重要。例如,一個非常有紀律和持之以恒的孩子,比一個數(shù)學水平相當?shù)o律和毅力較低的孩子更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數(shù)學技能。PISA測評的數(shù)據(jù)也證明,學生的成就動機、學習意愿與投入的專注度等,在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掌握學術科目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反過來,改變認知模式與思維方式會帶來情感體驗的變化,進而增加愉悅度和幸福感。積極心理學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鼓勵人們正向思考,積極思維,具有啟發(fā)意義。因此,社會與情感能力跟認知能力緊密相連。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敏感期與認知能力的敏感期并不完全相同。雖然早期投資對所有能力都有益,但社會與情感能力比認知能力在生命的后期更具有可塑性。責任心、持久力、社交能力和情緒穩(wěn)定是一個終身塑造的過程,也是一生成功或幸福的重要驅動力。當然,社會與情感能力的作用發(fā)揮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在某一種情境中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在另一種情境中不一定是積極的。每個人除了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之外,還有一種自由特質。穩(wěn)定特質是基于生物學因素的特質,與遺傳有關;自由特質是基于環(huán)境因素的特質,即人的行為方式會受到成就動機、個人目標、抱負承諾和社會因素的深刻影響,人會根據(jù)不同環(huán)境來主動調整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也就是說,社會與情感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情境性的,其真正要義是對不同場合的適應力與應變力。
教育如何有所作為
結合2019年正式測評的數(shù)據(jù)分析,我想談談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對政策和實踐究竟意味著什么。
提升學生的幸福感,要從培養(yǎng)社會與情感能力開始。
幸福感就是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少的消極情緒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在所有參與城市,學生自我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兩個年齡組的學生都對自己的生活表示滿意。10歲組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高于15歲組學生。15歲組學生,尤其是男生比女生表現(xiàn)出更高的生活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