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衣西
摘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是當今教學的基本思想,既要讓學生在課上擁有充分的自主權,也要保持良好的教學效益,這便是高效生本課堂所追求的。初中地理課程目前也進入到了改革的關鍵階段,打造生本課堂和追求高效益教學的任務正在同步進行,教師要堅守基本原則,擬定教學策略。本文圍繞該課題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生本課堂;教學策略
引言:
教學活動中的主角是學生,只有學生積極配合,教學任務才能順利完成。但是,如果學生擁有了過多的權利,教師對他們的干預不足,又很可能導致課堂失控,降低教學效益。打造高效的生本課堂必須先解決學生自主與過度自主之間的矛盾,體現(xiàn)出生本教育的特色。
1.構(gòu)建初中地理高效生本課堂的原則
直白來說,生本課堂就是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充分參與,并且以充分發(fā)揮其個人主觀能動性的方式來學習,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多項需要來設計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是真正為學生而服務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堅守的原則就是保持師生在課堂中正確的角色定位,自己是為學生而服務的引導者,不是主導者,教師需要做什么事,哪些是不能代替學生完成的,都要清晰的分辨。其次,要把握有效性原則,就是在放權的同時制定一些約束,緊緊圍繞核心目標去展開教學活動,不能為了調(diào)動學生自主性而失去了對課堂的把控,讓學生過于自由。最后是興趣性原則,要通過調(diào)動學生興趣來增強他們參與學習的自主性,而不是用一些懲罰的機制使學生被迫參與,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激發(fā)學生主動性,教學活動才能夠取得實質(zhì)性成果,繼而達到高效[1]。
2.構(gòu)建初中地理高效生本課堂的策略
2.1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
在實踐中已經(jīng)充分證明,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這正是構(gòu)建生本課堂的基礎條件。在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之下,每一名地理教師都應該提升自我的教學水平,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靈活選擇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
比如,在講解“位置與范圍”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海陸位置、半球位置、經(jīng)緯度位置”相關知識,其中的“半球位置”主要涉及東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知識。如何劃分不同的半球,有著明確的地理依據(jù)。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課本內(nèi)容以及教師用書的提示,將各個半球的分界直接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做判斷練習,會使課堂氛圍死板、沉悶,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構(gòu)建生本課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感受,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教學前,教師將世界地圖掛在黑板上,并在教室的墻壁上掛上各個半球的地圖。課堂中,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如“地球可以被分成什么?”“這么分的依據(jù)是什么?”“哪個國家在東半球?哪個國家完全在北半球?”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陷入思考,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讓地理課堂成為學生探究的場所。
2.2調(diào)用生活資源
地理這門學科有很強的實踐性,所有的知識點都是從現(xiàn)實中總結(jié)出來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從生活中提煉出許多鮮活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消化課本中抽象的闡述。對于初中生來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以及生活常識比課本內(nèi)容容易理解。理解抽象的課本內(nèi)容,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初中生來講是一大難題。要構(gòu)建生本課堂,關注學生地理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就要重視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選擇與使用。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也是學生學習與理解地理知識的工具之一。讀圖,是一項基本地理能力。在初中階段,當學生剛剛接觸地圖,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一張小小的地圖怎么能囊括那么多地方。引導學生利用比例尺認識方向就顯得格外重要。以往,教師會隨意選擇一張地圖,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比例尺想象地圖所對應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方式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能力與空間能力,與學生的思維特點相悖。作為教師,要認識到生活中的資源。借助教室或者學校的具體設計,讓學生嘗試測量教室與學校中的建筑、物品,自主設計比例尺,繪制教室與學校的地圖[3]。鼓勵學生用合作等方式完成地理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測量、觀察與繪制,使學生親歷地圖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突出學生主體,打造高效課堂。
2.3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將學生個人的力量進行了集中,將提高他們攻克難題的能力,彌補個人學習能力不足的劣勢,提高學習效率。這也是一種能夠充分彰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在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提出了較為完善的理論。初中地理教師要善用合作,作為打造生本課堂的手段。
以初中地理“居民與聚落”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比如,將2到4名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平臺,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之間需要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比如,一位學生可以負責查找歷史發(fā)展背景的內(nèi)容,一位學生負責查找聚落變遷時間的內(nèi)容等等,在相互努力、相互協(xié)作下,能夠更快、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4]。
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系列的問題,通過問題檢驗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如提出“居民與聚落的形成有哪些特點?”等問題,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在此過程中,存在不同觀點的學生可以進行反駁,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自主表達平臺,多鼓勵學生、贊揚學生,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積極的參與[4]。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看法,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問題回答情況進行深入引導。
3.結(jié)語
毫無疑問,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將成為未來教育工作中最為緊要的工作,這也是推動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轉(zhuǎn)型的關鍵。如何在給予學生自主權的同時保持教學活動的有序、有效開展是教師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其實,現(xiàn)代教育理論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行性強的優(yōu)質(zhì)教學思路,無論是情境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還是自主、合作學習法,都是以學生主體為原則的教學方法,只要教師善加利用,一定能獲得更優(yōu)質(zhì)的地理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包桂萍.初中地理教學如何構(gòu)建高效生本課堂[J].信息周刊,2019(33):0180.
[2]祝忠理.淺議初中地理教學構(gòu)建高效生本課堂的研究[J].農(nóng)村青年,2019(1):77-78.
[3]馬紅淦.論初中地理教學如何構(gòu)建高效生本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23:66.
[4]李際蓉.談初中地理教學中高效生本課堂的建構(gòu)[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2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