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當前學界已初步形成了五種界說。一是哲學視域下的知識本體說,二是語言學視域下的言語符號說,三是社會學視域下的社會符號說,四是傳播學視域下的載體中介說,五是系統(tǒng)論視域下的系統(tǒng)層次說。已有研究存在著話語概念界說的破碎化現(xiàn)象以及跨學科研究的荒原現(xiàn)象,而致力于構建整體化研究視域與加強學科間互動是未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研究的可循之路。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話語體系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91(2021)05-097-009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發(fā)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1](P346),“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1](P346)。這也說明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設。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討論,最早可見于董世軍等學者在2007年的研究[2],在十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學者們分別從哲學、語言學、社會學、傳播學以及系統(tǒng)論視域切入,形成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的五種研究界說。分別是哲學視域下的知識本體說、語言學視域下的言語符號說、社會學視域下的社會符號說、傳播學視域下的載體中介說以及系統(tǒng)論視域下的系統(tǒng)層次說。解析這五種界說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研究存在著話語概念界說破碎化現(xiàn)象、跨學科研究的荒原現(xiàn)象,學科間的協(xié)調性和系統(tǒng)性缺乏。要打破上述研究藩籬,一要構建整體化研究視域,形成統(tǒng)一的話語界定;二要加強學科間互動,提高各學科研究間的協(xié)同性,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研究的整體推進和系統(tǒng)發(fā)展。
一、知識本體說:哲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
哲學關注話語由來已久,哲學中的話語概念主要都是形而上層面的[3]。哲學視域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進行討論,是學術界對此問題討論的一個聚焦點。從當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來看,哲學視域下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的研究聚焦于話語本質、規(guī)律與本體等認識論層面,因此知識本體說就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定的構成之一。
哲學視域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的第一個維度,是將其認為是思想和知識的表達。侯旭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范疇中具有以言行事的哲學思維[4],但他未將具體指向闡明清楚。在其他學者的研究中,對具體指向問題進行了接續(xù)研究,著重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哲學視域下具體指何的問題。譬如,陳金龍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反映實踐、引導實踐發(fā)展的觀念體系認識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和知識的表達[5],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所具有的知識性。也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的知識功能角度出發(f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也具有知識引領的作用,這個作用體現(xiàn)在幫助人們明晰行為要求和活動秩序,進行價值分析和判斷,從而掌握思想方法和心智模式等[6]。學者們從不同的討論支點介入,雖有表達上的差異性,但最終認識都指向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知識性,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知識引領的作用。
第二個維度是討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規(guī)律的表達。鄭敬斌從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出發(f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教育者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將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傳遞給受教育者,體現(xiàn)了相關的語言表達規(guī)則和規(guī)律[7]。也可以說是遵循一定的話語規(guī)范、規(guī)則和規(guī)律[8](P47)。此類界定是從話語要求出發(fā),依循或遵循規(guī)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要求。與此類論述不同的是,張哲從整體角度來把握,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認定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文本以及對話等的邏輯和整體[9],在邏輯和整體中蘊藏著特定的規(guī)律。由此可見,這個維度的討論存在著過程論和整體論認識上的規(guī)律表達差異,分析視角雖不同,結論卻存在著明顯的共性,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規(guī)律的表達的認同。
可以看出,無論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界定為是一種思想和知識的表達,亦或是規(guī)律的表達,學界開始從本質上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概念,有利于我們從根本上去追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究竟為何,也為其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認識論上的借鑒。
二、言語符號說:語言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
馬克思曾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10],“觀念不能離開語言而存在”[11]。觀念和語言的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和體現(xiàn)。從當前學術界研究的成果來看,基于語言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是學術界最為認同的概念界說。該領域的學者們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言語符號作為共識,進一步將其界定為是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支配的言語符號,是指向教育目的的言語符號,是教育者通過一定形式將教育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的言語符號。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支配的言語符號
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支配的言語符號。邱仁富從過程論的角度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解讀為“在一定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支配下,遵循著一定的語言規(guī)范、規(guī)則以及規(guī)律,在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用來交往、宣傳、灌輸、說服以及描述、解釋、評價、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主體間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表征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12]。葛紅兵在此認識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意識形態(tài)核心主導的一面,要受到一定的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吸取一定的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內涵、擔負起其特殊的灌輸?shù)墓δ躘13]。以吳瓊為代表的學者則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將其解讀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表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建構者,并且其教育主體承擔著一定的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支配下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并遵循著語言規(guī)范和規(guī)律,向教育客體施加意識形態(tài)影響以求改變人們思想和指導人們行為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14]??梢哉f,兩大視角側重點不同,但是都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在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支配下的言語符號認識上達成了共識,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性。
在對總體認識的概括之外,也有學者將討論的重點轉向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支配的特征、工具、功能以及文本的研究之上。比如林振東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的復雜語言系統(tǒng)的基礎之上,拓展了它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即主體的主導性、內容的政治性、形式的穩(wěn)定性以及表述的直接性,從而對其特征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再如,盛新娣和楊麗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界定為一種特殊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其特殊性除了上述學者所認為的受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支配之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向客體傳輸或傳遞受一定意識形態(tài)支配的思想觀念所借助的主要工具或手段之一[15],強調了它所具有的工具屬性。楊威、謝丹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支配的過程中,也肩負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使命,發(fā)揮著思想引領、價值導引、感染激勵以及轉化認同等多重功能[16]。這是區(qū)別于其他教育話語體系的標志性特征。和大多數(shù)學者不同的是,李小紅認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性,但是她認為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性的體現(xiàn)是統(tǒng)治階級在一定語境下運用語言進行事實描述和意義建構的意識形態(tài)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文本的總和[17]。從觀念到意識形態(tài)實踐活動,拓展了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和范疇。邵西梅以意識形態(tài)教育為核心,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語言符號系統(tǒng),具體是一種政治語言符號系統(tǒng)[18],進一步推進了對其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這種總體的認識和某個視角的聚焦認知,雖然出發(fā)點和角度不同,但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即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支配的言語符號,這種認識既體現(xiàn)了話語具有言語符號的特征,也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是話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指向教育目的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
廣大學者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言語符號系統(tǒng)的共識,從社會實踐和理論研究兩個角度出發(fā),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過程中,用來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各種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語互動以及各種形式的書面文本[19]。明確了教育目標的言語形式以及書面文本形式,也是教育主體遵循一定的話語規(guī)則和規(guī)律,用來建構、疏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20]。更是教育主體在遵循話語交往互動規(guī)則的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各種關系進行疏通建構,并由此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言語符號[21]。
在社會實踐層面,學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指向教育目的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進行了討論。此類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著眼于實踐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所遵循的一定的話語規(guī)范、規(guī)則和規(guī)律,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指向教育目的的符號系統(tǒng)[8](P45)。也有學者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22]。不僅如此,其也是一種以社會期望為準則的教導話語,是溝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義系統(tǒng),是學科話語與實踐話語的統(tǒng)一,更是一種話語實踐[8](P47)。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主體向教育對象進行濡化灌輸教育的活動,無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如何,最終都落實在力行上,都需要通過實踐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
(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教育者通過一定形式將教育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的一種言語符號系統(tǒng)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言語符號說的概念界定的第三種表達就是教育者通過一定形式將教育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的一種言語符號系統(tǒng)。這個概念表達主要是從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二者的關系角度出發(fā),涵蓋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維度。教育者是教育內容的傳輸者和灌輸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內容的接受者。
關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有學者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呈現(xiàn)出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的一種承載與傳遞[23],主要是通過文字信息、圖表符號、影像動畫[24]或者通過表征性符號、語言交流、文字信息等形式將教育內容傳播給教育對象,這些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了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23],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政治觀點形成、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心理心智健全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24]。也有的學者將場域引入話語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看作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場域中以建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關系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符號化育人活動[25]。還有學者從教育主體出發(fā),認為教育者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遵循相關的語言表達規(guī)則和規(guī)律,在將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傳遞給受教育者的過程中,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內容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7]。還有的學者將重點側重于教育對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就是指以思想政治語言或以語言為表征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思想觀念、實踐指向的教育目標,其最終目標是影響受教育者的意識行為和實踐活動,是一種目標指向和話語方式[26]。
此類研究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關系,明確了教育者將教育話語傳輸給教育對象的方式,凸顯了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影響。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教育者、教育對象的關聯(lián),以便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教育者通過一定形式將教育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的一種言語符號系統(tǒng)的概念。
三、社會符號說:社會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
社會學視域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的研究,是從社會實踐和社會交往兩個角度出發(fā),討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社會實踐要素。這些討論不可避免地要與社會交往和社會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因此,基于社會學視域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討論就呈現(xiàn)出兩個方面的互動。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主體在話語環(huán)境中的交往關系兩個層面。當然,社會學視域下的研究界說并非是對語言學視域下的指向教育目的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概念的替代,而是體現(xiàn)了在新視域下的主體性特色。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在交往和實踐中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
此類研究分為兩個維度展開。一個維度是從社會交往角度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在社會交往中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踐活動。從話語交往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灌輸、傳遞需要通過社會交往去實現(xiàn),同時在交往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話語原則、特點和規(guī)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就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方式,通過具體話語交往行動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符號系統(tǒng)[27]。不僅如此,有的學者在此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界定為統(tǒng)治階級運用一定的表達方式,遵循內在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在思想政治交往實踐中發(fā)揮傳遞、描述、溝通、激勵、評判功能的語言系統(tǒng)[28]。雖然表述方式、側重點不同,但是都是從社會交往角度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概念。另一個維度是從社會實踐角度說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需要在社會實踐中表達,從而指向一定的教育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實踐中表達出來的,并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會行為,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在具體運用過程中與語境之間構成的一種建制性關系[29]。更有學者將其定義為言說者出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需要,對言說對象進行政治觀點、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系統(tǒng)教育時的語言符號實踐[30],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在實踐維度上的認識。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教育主體在話語環(huán)境中的交往關系
研究維度之一是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在一定的社會語境和特定的社會語境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有的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指在特定社會語境中,主客體之間運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語言進行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是應用話語達到灌輸和說服的社會實踐活動[31]。不僅如此,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發(fā)生有效溝通和聯(lián)系的關鍵連接點,是教育環(huán)節(jié)的直接承擔者[32],也是人們在一定社會語境中確定事物、交際溝通、描述社會關系的言語符號,同時也是影響控制他人、建構社會關系和確立社會地位的重要手段[33]。
研究維度之二是探索在社會場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概念。有的學者將法國布迪厄的“場域”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之中,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用來表達某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話語及其話語方式形成了一種場域[34]。也有的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還原在相應的社會話語場域,認為其是在歷史發(fā)展中動態(tài)生成了符合相應話語語境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既包括社會群體對其個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遞符合本集群利益需要的政治觀念話語,還包括對集群成員在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等方面引領發(fā)展的話語,最終有效地實現(xiàn)社會群體與社會成員間的溝通[35]。
四、載體中介說:傳播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
從傳播學這個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行界定,比較普遍的認識就是將其定義為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和中介,形成了特殊的研究界說——傳播學視域下的載體中介說。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
不同于社會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在交往和實踐過程中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傳播學視域下將其概括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載體和中介。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著差異。共性體現(xiàn)在二者都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差異在于一個指向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另一個指向于活動的載體和中介。
有學者曾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36]。也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構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構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參與者,承擔著傳導、輸送、轉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信息的重要功能[37]。不僅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實踐載體,而且進一步明確了其所具有的功能。也有的學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和中介研究基礎上,提出其也是教育思想的表征[38],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完成的必要手段,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39]。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傳播的載體和中介
語言學的語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界定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這種符號系統(tǒng)是受意識形態(tài)支配、指向一定的教育目的、通過教育者向教育對象濡化、傳遞實現(xiàn)的。而在傳播學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承擔著傳播的角色,是傳播載體。
有學者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是傳播的載體[40]。也有學者從功能性角度出發(f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表達性語言或象征性語言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載體,在傳遞信息過程中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促使其教育目標得以實現(xiàn)[41]。對此觀點,有學者表示認同,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語言實體和認知符號,擔負著主體意思表達和社會溝通及交往的職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承載者和建構者[42]。也有的學者從特定的語境出發(fā),著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遞情感、表達思想的方式,將其界定為是人們使自己的思想影響他人的重要工具和載體[43]。
可見,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概念在學術界已然得到了一定的關注。傳播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依歸,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都是通過傳播發(fā)揮其功能,實現(xiàn)其價值的。所以基于傳播學視域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研究是科學的合乎規(guī)律的,也將成為未來的研究趨向。
五、系統(tǒng)層次說:系統(tǒng)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既有哲學視域下的知識本體說,也有語言學視域下的言語符號說,以及社會學視域下的社會符號說、傳播學視域下的載體中介說等等。學者們既有從某個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進行界定,也有諸多的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進行綜合界定,形成了特殊的多層次說。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既是一種話語結構體系,也是一種融合系統(tǒng)。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話語結構體系
此類研究的突出特征是以系統(tǒng)論的視角,不同于上述以某一個單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進行界定,超越了單一視角的思維限制,更為全面系統(tǒng)地剖析和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
有的學者從結構形態(tài)上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并不是一維扁平結構,而是由多維層次架構起來的立體范疇[44]。雖然沒有進一步提出這個多維層次架構起來的立體機構具體何指,但是首次提出了一種系統(tǒng)論的認知。后來的學者進一步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系統(tǒng)給予具象化,比如吳瓊、劉璐璐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概括為是一種話語實踐,但是這個話語實踐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是一種以社會期望為準則的教導話語,也是溝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義系統(tǒng),更是學科話語和實踐話語的統(tǒng)一[45],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話語實踐概念認識更為全面和系統(tǒng)化。在此認識基礎上,吳瓊在此后的研究中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概念進一步深化,她進一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就一般意義而言,是一個話語結構體系,并且這個結構系統(tǒng)是由認知—闡釋、信仰—方法以及方法—策略三個層面構成的[46]。比較清晰地呈現(xiàn)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結構體系的構成。
可以看出,無論是概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話語結構系統(tǒng),還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話語結構系統(tǒng)具體化,這種觀點逐漸被學術界所關注。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融合系統(tǒng)
這一類研究與上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話語結構體系的認識既有共性,也有著差異性。二者都是以系統(tǒng)論的視角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歸結為一種系統(tǒng)認識。上述認識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話語結構體系或系統(tǒng),而這一類研究認為其是一種融合系統(tǒng)。所謂融合系統(tǒng),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同的要素融為一體,這也是此類研究最為顯著的特點。
有的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語言符號和價值觀念認識融為一體,將其定義為“語言符號系統(tǒng)和價值觀念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體”[47]。也有的學者將理論、對話以及表達載體的文本結合起來,認為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文本、對話等的邏輯和整體,也是詮釋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重要載體[9]。也有的學者認為話語作為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有著特定的內核和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話語的一個特殊構成,就包括了人們思維符號和交流交往的認識和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48]。也有的學者從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角度,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就是一個教育主體話語和教育受體話語的融合系統(tǒng),這個融合系統(tǒng)是一個涵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統(tǒng)一的立體系統(tǒng),是一個融實踐性、批判性和開放性為一體的系統(tǒng)[49]。
可以看出,上述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融合系統(tǒng)進行了界定,雖然方式和角度不同,但是總體上都落腳在其是一個融合系統(tǒng)。
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研究的未來展望
從學術史的梳理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研究所呈現(xiàn)出的哲學視域下的知識本體說、語言學視域下的言語符號說、社會學視域下的社會符號說、傳播學視域下的載體中介說、系統(tǒng)論視域下的系統(tǒng)層次說等界定與探討,最終多元一體、多流匯歸于實現(xiàn)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這一共同目標。無論是從哲學與語言學視域研究的學者,還是從社會學與傳播學視域研究的學者,或者從系統(tǒng)論視域研究的學者,其學術觀點與研究方法雖有差異,但都具有追求理論創(chuàng)新的自覺意識。同時可以發(fā)現(xiàn),學術界對于其概念的探討,呈現(xiàn)出以下的特點。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身的變化,特別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創(chuàng)新,決定理論研究的視域轉換。其次,多元化的研究取向造就了日益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概念界說和研究視角。前述五種研究視域都有學術解釋的正當性、合理性和獨特貢獻,同樣也都存在各自價值有限性,但無疑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的豐富認知。最后,追求學術創(chuàng)新是日益強烈的研究動力,從哲學、語言學、社會學、傳播學、系統(tǒng)論不同視域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研究,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視域的創(chuàng)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視域交融互動的研究創(chuàng)新。
從未來發(fā)展的考量出發(fā),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研究存在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界說的破碎化現(xiàn)象。所謂的“破碎化”就是學者基于自我研究視域各說其事,開展碎片式研究,未能形成同一性的話語概念界定,特別是未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的話語概念界說。二是跨學科研究的“荒原”現(xiàn)象。即跨學科研究意識不足,研究領域有待開墾。即使擁有哲學、語言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成果,但跨界融合少有涉及。
未來研究之界說,首先在于構建整體化的研究視域。碎片化研究不利于研究的深化。唯有打破分散式的研究藩籬,在整體化的視域下進行研究,方能更準確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更為重要的是加強學科間互動。要破解當前跨學科研究的“荒原”現(xiàn)象,一方面要繼續(xù)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哲學、語言學、社會學、傳播學等關聯(lián)學科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提高學科研究的協(xié)同性,在把握各個學科研究優(yōu)勢的基礎上,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的整體性研究,使各個學科間研究成果能夠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努力實現(xiàn)跨學科視域中的學術交流與學科互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董世軍,孫玉華,周立田.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及其困境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7(01).
[3] 吳 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41.
[4] 侯 旭.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疇的意義及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5] 陳金龍.鄧小平與中國改革話語的建構[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05).
[6] 鄭淑芬,韓 偉.中國共產(chǎn)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傳播(1927-1934)[J].甘肅社會科學,2015(06).
[7] 鄭敬斌,劉 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親和力提升問題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3).
[8] 洪 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9] 張 哲.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困境與出路[J].教學與研究,2016(07).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9.
[12]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論[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13] 葛紅兵.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25.
[14] 吳 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結構及其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14(07).
[15] 盛新娣,楊 麗.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針對性提升的辯證理析[J].新疆大學學報,2018(02).
[16] 楊 威,謝 丹.習近平語言藝術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的啟示[J].學術論壇,2019(06).
[17] 李小紅.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涵和功能[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
[18] 邵西梅.新媒體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7(06).
[19] 鄒邵清.論意識形態(tài)主導話語權的變革——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03).
[20] 畢紅梅,付林溪.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21] 吳 華.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審視與重構[J].教育評論,2016(09).
[22] 徐 璐,朱炳元.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構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2).
[23] 崔華華,張 翼.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及其現(xiàn)代轉型[J].理論探索,2016(01).
[24] 孫 巍.融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6).
[25] 向緒偉,向望梅.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場的本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3).
[26] 王雅琴.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現(xiàn)代性建構[J].綏化學院學報,2013(03).
[27] 孫麗芳,戴 銳.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癥候探察與多維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
[28] 王慧婷.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演變與創(chuàng)造性轉換[D].浙江大學,2019.
[29] 趙緒生,孫進寶.論新時代黨建話語體系建設[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20(05).
[30] 侯麗羽,張耀燦.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2).
[31] 宗海勇,潘晴雯.交往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哲學基礎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1(10).
[32] 周連順,張若男.近年來國內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研究述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09).
[33] 張東亮.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困境與出路[J].湖北社會科學,2020(07).
[34] 王明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場域的價值重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04).
[35] 崔玉君.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演變與發(fā)展趨勢[J].太原理工大學,2017(06).
[36] 林海峰.“視界融合”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0).
[37] 楊建義.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換與主導[J].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38] 孫維鵬.網(wǎng)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改革探析[J].福建論壇,2008(06).
[39]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推進的路徑[J].探索與爭鳴,2011(08).
[40] 吳 瓊.傳播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2(10).
[41] 向緒偉,譚琪紅.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實現(xiàn)[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1).
[42] 師 曼.從矛盾疏離到和諧共生: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之人本向度[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7(04).
[43] 歐陽光明,劉秉鑫.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及其建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6(06).
[44] 李悅池,姚小玲.從精英到大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的實然與應然[J].江蘇高教,2017(11).
[45] 吳 瓊,劉璐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述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2).
[46] 吳 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結構及其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14(07).
[47] 楊 昕.中國共產(chǎn)黨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43.
[48] 張萬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構與實踐路向[J].甘肅社會科學,2020(04).
[49]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轉換研究[D].東南大學,2012.
Five Definitions of the Discours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u Caiqin
(School of Marx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Abstract: Five definitions have initially formed regarding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The first is the theory of ont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 second is the theory of verbal symb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 third is the theory of social symb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e fourth is the theory of carrier med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 fifth is the theory of system le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of discourse shows the phenomenon of fragmentation and there lack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refore, the road can be followed to str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more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in deepening research on discours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Concept; Discourse System
責任編輯:孟? ?筱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化的協(xié)同推進機制研究”(15BKS02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徐彩勤(1993- ),女,山東臨沂人,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