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林,吳曉萍,黎明輝
(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yī)院康復科,廣東中山 528415)
周圍性面癱主要由機體局部組織感染所引起,患者常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麻痹、額紋變淺、眼輪匝肌閉合不全、口角歪斜等。中醫(yī)認為,面癱主要由風寒侵襲、血瘀阻滯所致,應以暢通氣血為主要治療原則。針灸療法是指通過針刺面部相關穴位來疏通面部脈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發(fā)揮加速面部血液新陳代謝的作用[1]。閃罐法主要作用于局部皮膚,通過推動面部氣血運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面部肌肉活動狀態(tài),增加對面部神經血液的供應,進而促進患者恢復[2]。本研究探討了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閃罐法治療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面神經功能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總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yī)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9例、11例;年齡27~74歲,平均(43.67±9.54)歲;病程3~7 d,平均(5.01±0.11)d。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7例、13例;年齡26~74歲,平均(44.57±9.28)歲;病程2~6 d,平均(5.04±0.1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神經外科疾病診斷標準》[3]與《中西醫(yī)結合神經外科研究與實踐(精)》[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周圍性面癱者;口歪眼斜、脈絡空虛、鼓腮漏氣者等。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出血性傾向者;因外傷、手術等外力原因所致的面癱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予以對照組患者頭面部針灸治療,具體治療方式如下: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保持舒適,進行常規(guī)面部消毒清潔,準備1寸的毫針,于患側針刺頰車、地倉、四白、頭維、攢竹、陽白、太沖、合谷、行間穴。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增加針刺穴位,如人中溝偏斜加刺水溝穴;鼻唇溝歪斜加刺迎香穴。注意在針刺過程中應以直刺或斜刺的方式進入,深度保持在0.5~0.8寸,留針 30 min,以患者面部感到酸麻脹痛為宜,2次/周。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觀察組患者閃罐法治療,具體治療方式如下:在針刺完成后,取患者顴謬、下關、地倉、頰車、翳風穴行閃火法拔罐治療,將火罐吸附在患者相應穴位皮膚表面約1 s后立即拔出,每個穴位反復吸拔約 3 min,以患者皮膚微微發(fā)紅為準,2次/周,兩組均連續(xù)進行4周治療,治療后隨訪6周。
1.3 觀察指標①中醫(yī)癥狀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并進行評分,包括口角下垂、額紋消失、面部不對稱,每項癥狀總分為3分,0分表示無癥狀;1分表示癥狀較輕;2分表示自覺有癥狀,但可正常生活工作;3分表示癥狀嚴重,對生活與工作產生直接影響,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5]。②面神經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6周采用多倫多面神經評定系統(tǒng)(Sunnybrook)[6]評估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總分為100分,分值和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呈正相關。③氧化應激。分別于治療前后在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血清SOD、MDA及TAOC水平。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計量資料分別以[ 例(%)]、(±s)表示,分別行χ2、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醫(yī)癥狀積分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口角下垂 額紋消失 面部不對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69±0.21 2.12±0.11* 2.41±0.33 1.99±0.21* 2.56±0.32 2.11±0.16*觀察組 40 2.66±0.20 1.78±0.10* 2.39±0.32 1.51±0.11* 2.54±0.33 1.95±0.12*t值 0.654 14.465 0.275 12.806 0.275 5.06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面神經功能治療后至治療后6周,兩組患者Sunnybrook評分均較治療前呈升高趨勢,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比,#P<0.05;與治療后3周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3周 治療后6周對照組 40 27.13±13.56 65.35±11.27* 80.26±3.17*# 87.43±6.17*#▲觀察組 40 27.24±13.27 78.43±12.52* 82.12±3.54* 93.27±6.31*#▲t值 0.037 4.911 2.476 4.185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氧化應激水平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MDA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血清SOD、TAO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治療前后對照組患者血清SOD、TAO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TAOC:總抗氧化能力。
組別 例數 SOD(IU/mL) MDA(nmol/L) TAOC(I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77.89±15.33 81.56±15.63 9.33±0.51 8.16±0.44* 10.23±3.01 11.42±3.26觀察組 40 78.01±15.56 92.89±15.77* 9.26±0.55 6.88±0.19* 10.26±3.11 13.56±3.11*t值 0.035 3.227 0.590 16.891 0.044 3.00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目前臨床上對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與嗜神經病毒感染有關,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患者發(fā)病較為緊急,如不及時治療可對患者的面部外觀與心理健康造成極大影響。中醫(yī)認為,周圍性面癱屬“口辟”“吊線風”等范疇,常采用針灸治療,針灸主要通過祛邪通絡來調節(jié)疏通氣血,其操作簡便快捷,且相比于藥物治療患者不良反應較少,但其治療周期較長,對于病癥較嚴重的患者起效慢,未能起到徹底治愈該疾病的效果[7]。
閃罐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用燃火、抽氣等方式,刺激機體局部皮膚充血,從而達到祛風散寒、清熱涼血的效果;其中吸拔下關穴可改善面神經末梢血液循環(huán),促進血液暢通;吸拔頰車穴可發(fā)揮通絡的功效,從而減輕受損神經的壓迫[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且治療后至治療后6周觀察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閃罐法聯(lián)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可提升面神經功能,緩解臨床癥狀,且近、遠期預后均佳。
氧化應激是指機體內氧化與抗氧化失衡的一種應激狀態(tài),在周圍性面癱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氧化應激水平失衡可導致中性粒細胞炎性浸潤,增加蛋白酶分泌,產生大量氧化產物,進一步加劇患者面神經功能受損,其中血清SOD與TAOC水平可反映機體內血管氧化程度;而血清MDA作為一種氧化代謝產物,反映著機體神經細胞受損程度,其水平失衡則表示機體神經功能受損嚴重[9]。閃罐法屬于拔罐的一種手段,可通過局部反復吸拔產生物理刺激,且其產生的溫熱效應可有效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與細胞通透性,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從而達到調節(jié)氧化應激水平的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使用閃罐法聯(lián)合針灸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MDA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血清TAOC、SOD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閃罐法聯(lián)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可通過緩解患者體內氧化應激水平,減輕患者神經細胞受損的程度,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綜上,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閃罐法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面神經功能,緩解機體氧化應激水平,增強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