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勇,施 潔,唐 敏,周 麗,蔣民鳴,韋愛雄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甲狀腺腫瘤以青中年女性多見,傳統(tǒng)的甲狀腺切除手術會留有較大的頸部手術瘢痕而影響美觀,腔鏡甲狀腺手術因其美容效果好而易被女性患者接受[1]。但因手術切口與病灶部位距離較遠,需在胸前區(qū)進行大面積皮下分離以建立腔隙和操作通道,而導致了局部創(chuàng)傷,術后常出現創(chuàng)面滲出而致皮下積液、頸部腫脹等腔鏡器械操作特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若不及時處理,易引起皮瓣粘連而致皮膚發(fā)緊不適、活動時局部僵硬等而影響患者康復進程[2]。因此,如何促進腔鏡甲狀腺術后患者康復,最大限度發(fā)揮腔鏡手術的優(yōu)勢,是外科醫(yī)護人員密切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采用化瘀散結散外敷聯(lián)合耳穴壓豆方法減輕皮下積液,預防頸部腫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我院行腔鏡甲狀腺手術的女性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麻醉方式均為全麻,手術方式均為乳暈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40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腫瘤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組 別n 年齡(歲) 病程(年) 腫瘤直徑(cm)干預組對照組40 40 48.43±14.21①47.05±12.71 5.18±2.25①4.70±2.73 3.10±0.82①3.22±0.76
1.2 納入標準 首次接受甲狀腺手術者;甲狀腺單側的良性腫瘤,腫瘤直徑<5 cm;術后病理結果確診為甲狀腺良性腫瘤;意識清晰,理解力良好,能正常溝通,愿意配合本研究者;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有頸部手術史和放療史,有乳腺或胸部手術史;凝血功能異常;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語言表達不清或不合作者,智力障礙或有精神病病史者。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術前進行常規(guī)準備、心理護理、健康宣教;術后按全麻手術常規(guī)護理,包括低流量吸氧、病情觀察、引流管的觀察和護理、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護理。
2.1.2 干預組 在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的基礎上于手術后6 h 采用化瘀散結散外敷聯(lián)合耳穴壓豆。①化瘀散結散藥物制備:由我院制劑室將等量的紅花、三七、乳香、沒藥、川芎,用專用粉碎機碎成細粉,過80目篩,混勻裝盒備用。②耳穴選擇:取雙側耳交感穴、內分泌穴、神門穴、皮質下穴、心穴、腎穴。③操作方法:于腔鏡甲狀腺手術后6 h,取適量的化瘀散結散用25°的米酒調成糊狀,均勻地平鋪在預先準備好的約20 cm×15 cm玻璃紙上(稍大于創(chuàng)傷范圍),厚度約0.3~0.5 cm,敷于頸、胸部,使用3M大號紙質膠布呈“井”字型固定,每日1 次,每次敷藥6 h;接著行耳穴壓豆,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耳穴探針進行耳穴準確定位,用75%乙醇消毒耳廓皮膚,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 cm×0.5 cm 膠布貼壓于相應穴位上,拇指、食指對捏按壓,以患者有脹、麻、酸、痛或放射感等“得氣”的感覺為宜。藥籽保留3 d,每穴每次按壓2 min,每天早、中、晚各按壓1次。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觀察患者術后12 h、24 h、48 h、72 h 引流液的量、頸部腫脹情況。①引流液的量:按觀察時間節(jié)點由1 名護師采用量杯測量引流液的量并記錄;②頸部腫脹情況:觀察方法參照文獻[3]觀察方法,采用皮尺測量術前、術后頸圍,術后頸圍較術前頸圍差>2 cm為頸部腫脹,并計算例數。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兩組術后引流量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4個不同時間點引流量比較,干預組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引流量比較 (ml,)
表2 兩組術后引流量比較 (ml,)
注: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①P<0.05
組 別干預組對照組n 40 40術后12 h 98.32±11.11①110.18±19.01術后24 h 72.45±9.24①80.26±17.02術后48 h 22.75±4.16①28.18±5.12術后72 h 7.93±1.11①10.23±0.94
3.2 兩組術后頸部腫脹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24 h、48 h、72 h 頸部腫脹情況比較,干預組發(fā)生頸部腫脹的例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頸部腫脹情況比較 [例(%)]
腔鏡甲狀腺手術時需要在胸前區(qū)皮下建立腔隙和操作通道,皮下分離時會對皮下組織、小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加上甲狀腺血供豐富,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創(chuàng)面滲血、術后炎性反應及脂肪液化,因而常出現術后創(chuàng)面滲出而導致皮下積液發(fā)生[4]。腔鏡甲狀腺術后皮下積液皆與血瘀證關系密切。中醫(yī)認為,各種金刃所傷或跌仆損傷可歸屬“金傷”范疇,離經之血或排于體外可視,或存于體腔、停滯肌膚者,均為瘀血,故本病病變機理為金創(chuàng)所傷,脈絡破損,血溢脈外,停留于腠理肌膚間而成瘀血[5]?!墩切姆ㄒ肌分兄赋觥胺蚱げ黄疲鴥扔袚p傷者,多瘀血……必先逐去瘀血,和營止痛,自無不效”。有研究顯示,中醫(yī)藥從“瘀”論治促進腔鏡甲狀腺術后康復有較好的療效[6]。
本研究采用的化瘀散結散方藥由紅花、三七、乳香、沒藥、川芎組成,方中紅花止血化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的特點,善治瘀血作痛,跌仆損傷等;三七和營止血、通脈行瘀、化瘀消腫定痛,其特點是行瘀血而斂新血,一切新血皆能止,對減少滲出、消除腫脹有良效,用于外傷出血,跌仆腫痛,為治瘀血諸癥之佳品;乳香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消腫散結生肌;沒藥有散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醫(yī)學入門》言“沒藥推陳致新,能破宿血,消腫止痛,為瘡家之奇藥也”,《本草綱目》則謂“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川芎辛散溫通,為“血中之氣藥”,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具通達氣血之功效。中藥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介質滲出,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增強組織細胞修復能力,促進炎癥吸收,達到化瘀消腫的作用[7]。諸藥合用,符合方劑配伍規(guī)律,共奏化瘀生肌、消腫散結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化瘀散結散外敷后干預組引流量及頸部腫脹的例數減少,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與李彥宏[8]應用化瘀散結中藥外治方案治療下肢骨折術后腫脹患者的效果相一致?;錾⒔Y散外敷能通過藥物透皮吸收而直接作用于患處,達到化瘀散結之功效。清代名醫(yī)徐徊溪在《醫(yī)學源流論·薄貼論》中云:“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攻而激之,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全息醫(yī)學理論認為,耳與經脈、臟腑有密切聯(lián)系,耳穴壓豆可通過刺激耳廓上的耳穴,起到調節(jié)臟腑、調節(jié)氣血運行的目的[9]。本研究通過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壓,刺激交感穴、內分泌穴可調節(jié)血管的舒縮功能而達到解痙、鎮(zhèn)靜之功效;神門穴、皮質下穴具有鎮(zhèn)靜、消炎作用;刺激心穴、腎穴可達安神定志之功效。諸穴配合,相輔相成,切合病機?,F代研究表明[10],刺激耳穴可使機體釋放腦啡肽、內啡肽、內嗎啡肽等內源性阿片類物質,增加機體的應激能力;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更好地促進術后機體功能的恢復。
化瘀散結散外敷聯(lián)合耳穴壓豆,作用協(xié)同,療效疊加,使氣血調暢,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效。黃華勇[11]將化瘀散結散外敷聯(lián)合耳穴壓豆方法應用于腔鏡甲狀腺術后患者,可有效緩解腔鏡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疼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化瘀散結散外敷聯(lián)合耳穴壓豆的方法應用于腔鏡甲狀腺術后患者,能有效減輕術后皮下積液,預防術后頸部腫脹。該法療效顯著,安全舒適、經濟實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