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兒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通常指的是繼發(fā)于呼吸道感染后合并喘息癥狀的一種急性支氣管炎,又被稱之為哮喘性支氣管炎,在3 歲以內(nèi)嬰幼兒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往往合并特定的體質(zhì)類型(濕疹、過敏等)。臨床研究表明,支氣管感染后,可對炎癥細胞產(chǎn)生刺激,增加炎癥因子和炎性介質(zhì)分泌量,使氣道出現(xiàn)炎性改變,支氣管黏膜腫脹、充血,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誘發(fā)其道高反應性,從而導致哮喘[1]。當前在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時,通常以對癥治療為主,包括霧化吸入、吸氧以及抗感染等,但是無法獲得滿意療效。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報道了中藥在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中的應用,并且獲得較好效果。因此,本文對小青龍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90 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0 例,病程4 ~10 d,平均(6.7±3.4)d,年齡7 ~26 個月,平均(16.4±7.1)個月;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病程4~11 d,平均(6.8±3.5)d,年齡7 ~27 個月,平均(16.5±7.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實用兒科學》中關(guān)于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善;(3)入院前30 d 無免疫抑制劑、支氣管擴張劑、激素以及藥物等治療史;(4)患兒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精神異常或意識障礙者;(2)藥物禁忌證或過敏史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化痰、止咳、平喘以及抗感染等,即口服孟魯司特鈉顆粒,4 mg/次,遮光沖服,1 次/d,睡前服用;運用1 mg 布地奈德混懸液+2.5 mg 硫酸沙丁胺醇溶液+2 mL 0.9%氯化鈉溶液對患兒進行霧化吸入,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該給予患兒抗感染、退熱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再給予小青龍湯加減治療,基本藥方為:桔梗、桂枝、白芍以及炙麻黃各5 g、炙甘草、半夏、五味子、干姜以及細辛各3 g,辨證加減,對于氣喘嚴重者,可加入適量百部、地龍以及紫蘇子;對于胸悶者,可加入適量厚樸、枳殼;對于熱重者,可加入葶藶子、黃芩以及桑白皮;對于咳嗽嚴重者,可加入苦杏仁、紫菀以及款冬花,運用冷水煎煮上述藥材,取汁120 mL,40 mL/次,3 次/d,早晚各1 次,1 劑/d,1 個療程為7 d。
(1)體征、癥狀消失時間,包括哮鳴音消失、心率恢復正常、咳嗽咯痰緩解、憋喘完全緩解以及住院時間;(2)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5 mL 肘靜脈血,以3 000 r/min 轉(zhuǎn)速進行10 min 離心處理后,對上層血清進行分析,然后檢測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3)實驗室指標。運用血細胞計數(shù)分析儀測定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價治療效果:①痊愈。體征和癥狀總積分改善率≥95%,恢復平穩(wěn)呼吸,且喘息、咳痰以及咳嗽等特征或癥狀消失;②顯效。體征和癥狀積分改善率為70%~94%,呼吸基本平穩(wěn),肺部體征消失,且咳嗽、哮喘等癥狀緩解明顯;③有效。可聞及肺部少許哮鳴音或喘鳴音,呼吸平穩(wěn),偶有喘息,且體征和癥狀積分改善率30%~69%;④無效。癥狀和體征變化不明顯或者病情加重[2]。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7 d 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治療后觀察組的哮鳴音消失、心率恢復、住院、憋喘完全緩解以及咳嗽咯痰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對比(± s,d)
表2 兩組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對比(± s,d)
時間 哮鳴音消失時間 憋喘完全緩解時間觀察組 45 6.02±1.23 4.23±1.33 2.45±0.67對照組 45 7.34±1.53 5.78±1.22 3.46±0.78 t 6.298 8.112 5.375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咳嗽咯痰緩解組別 例數(shù) 心率恢復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45 2.11±0.34 7.68±1.55對照組 45 2.99±0.56 8.79±2.11 t 9.764 7.434 P<0.05 <0.05
治療后觀察組的EOS、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檢驗指標對比(± s)
表3 兩組檢驗指標對比(± s)
組別 例數(shù) hs-CRP/(mg?L-1)EOS/(×109?L-1)觀察組 45 5.46±2.78 0.18±0.12對照組 45 8.11±2.12 0.28±0.07 t 9.634 10.754 P<0.05 <0.05
喘息性支氣管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兒科疾病,在發(fā)病原因方面,與先天性疾病、遺傳、過敏、居住環(huán)境以及呼吸道感染等諸多因素有關(guān)。當前尚不明確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病機制,但是有文獻報道,其與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機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與免疫調(diào)節(jié)機制、氣道高反應以及氣道慢性炎癥有關(guān)[3]。氣道高反應作為機體自身的一種保護反應,也是喘息反復發(fā)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通常情況下,外界刺激氣道后,聚集活化大量炎癥細胞,生成炎性介質(zhì),出現(xiàn)炎癥反應,因為增加氣道的敏感性,放大炎癥反應,使氣道出現(xiàn)狹窄或痙攣,從而誘發(fā)喘息[4]。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尚未提及“喘息性支氣管炎”這一概念,將相關(guān)證候作為基本依據(jù),可以將其劃分為“哮病”“喘證”“哮喘”等范疇,其發(fā)病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性,其中春冬季節(jié)發(fā)病率高,尤其是秋冬交替時,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喉間痰鳴音、喘息以及咳嗽等[5]。中醫(yī)學上認為該病是由內(nèi)外因互相作用而導致的,其中肺脾腎三臟不足為內(nèi)因,而外因則包括接觸異味或異物、飲食勞倦、外感六淫邪氣等,并且外因?qū)?nèi)因產(chǎn)生直接作用,肺宣發(fā)、動伏痰,痰氣相搏,痰阻氣道,礙氣機,從而誘發(fā)呼吸困難、氣促以及喘息等癥狀[6]。
小青龍湯作為治療寒飲咳喘的一個經(jīng)典方,具有溫肺化飲、解表散寒的功效。小青龍湯由五味子、桂枝、半夏、細辛、炙甘草、干姜、芍藥以及麻黃等多味中藥材組成,其中桂枝具有利水行氣的功效,麻黃可以宣肺、平咳喘,二者共為君藥;細辛、干姜合用不僅具有溫肺化飲的功效,還能輔助桂枝、麻黃發(fā)散表邪,共為臣藥;半夏可以和胃降逆、燥濕化痰;五味子具有補腎寧心、益氣生津、收斂固澀的功效;芍藥可以斂陰平肝、緩急止痛、養(yǎng)血和營;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溫肺化飲、解表散寒、平喘的功效[7]?,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小青龍湯中的麻黃可以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解除支氣管痙攣狀態(tài),發(fā)揮平喘、止咳的功效;方中五味子能夠?qū)σ阴D憠A進行抑制;桂枝、細辛具有抗組胺的功效,諸藥聯(lián)合運用,可以發(fā)揮藥物協(xié)同作用,使支氣管炎癥減輕,增強機體抵抗力,發(fā)揮抗過敏抗炎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8]。有文獻報道,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的喘息程度與血清EOS 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并且血清EOS 也是對哮喘患兒嚴重程度進行判斷的一個有效指標[9]。本文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的血清EOS 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哮鳴音消失、心率恢復、住院、憋喘完全緩解以及咳嗽咯痰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小青龍湯可以通過抗組胺、抑制IgE 產(chǎn)生等途徑,使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解除,減輕癥狀,從而獲得滿意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運用西藥聯(lián)合小青龍?zhí)眉訙p綜合方案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不僅能夠使癥狀改善時間縮短,還能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兒預后恢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