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迎春
(魯西南醫(yī)院腫瘤科 山東 聊城 252300)
惡性腫瘤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嚴重傷害,以至于當下人們“談癌色變”。惡性腫瘤性疾病的發(fā)生是一個相對較為漫長的過程,可能會因患者生活習慣、生活環(huán)境、病理因素等導致,治療難度極高[1]。放射治療是當下治療惡性腫瘤疾病的主要療法,但在治療前,必須確保患者體位固定,以便于射線放射治療時可以“正中靶心”,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現如今臨床上常用的放射治療體位固定方法有熱塑體膜固定、真空墊、體表畫線等,無論哪一固定方法,均有一定的誤差,但如何將誤差降至最低難度非常高。本文中,選取了60 例胸腹部腫瘤患者為例,探究以上3 種不同體位固定方法對降低放射治療誤差的應用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12 月我院接受治療的60 例胸腹部腫瘤患者,患者中包括17 例肺癌、22 例乳腺癌、11 例食管癌、10 例胃癌。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甲、乙、丙三組,各20 例。甲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34 ~75 歲,平均年齡(52.03±3.31)歲;乙組男13 例,女7 例,年齡29 ~69 歲,平均年齡(50.48±2.85)歲;丙組男10 例,女10 例,年齡33 ~80 歲,平均年齡(59.58±4.08)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各種不同胸腹部腫瘤臨床診斷標準;意識清晰;家屬已知情,并已在相關同意書中簽字,同意患者入組參與實驗。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類病史、語言障礙、嚴重外傷或放射治療禁忌證患者。
甲組患者實施熱塑體膜固定。保持體架穩(wěn)定,X、Y、Z 三軸重合,制作體膜并將其置于70 ℃的溫水中促使體膜軟化,準備工作完成后,根據患者的胸腹部具體情況,然后將熱塑體膜覆蓋于患者胸腹部表面,醫(yī)護人員要對其進行按壓,使體膜可以完全與患者胸腹部接觸,待其冷卻后便可以進行標記,然后進行X、Y、Z 軸3 個不同方位的標記,在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放射治療[2]。乙組應用真空墊固定。在體架上放置真空點,抽出內部空氣使其保持半真空狀態(tài),同時,應根據治療時,三維激光X、Y、Z 三軸所在的部位于真空墊上標記,然后指導患者仰臥于真空墊上,保持身體與真空墊充分接觸,且與X、Y、Z 三軸重合,以此來畫出標志線[3]。丙組使用體表畫線。指導患者直接躺于固定架上,通過三維激光照射來確定靶區(qū)范圍,然后進行畫線。
使用CT 模擬定位機測量三組患者的誤差范圍,并以此作為實驗觀察指標。需注意的是,要從X 軸、Y 軸、Z軸3 個方向使用EPID 進行攝像驗證,而且每一方向均需連續(xù)5 次拍攝驗證,然后進行誤差測量。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CT 測量,甲組X 軸、Y 軸、Z 軸的誤差范圍分別為(2.31±0.22)mm、(2.52±0.33)mm、(2.11±0.45)mm,明顯優(yōu)于乙組和丙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不同固定體位下的誤差范圍對比(± s,mm)
表1 三組患者不同固定體位下的誤差范圍對比(± s,mm)
組別 例數 X 軸 Y 軸 Z 軸甲組 20 2.31±0.22 2.52±0.33 2.11±0.45乙組 20 3.84±0.53 4.49±0.58 4.08±0.87丙組 20 5.89±0.95 6.39±0.48 5.27±0.66 t 甲組與乙組比較 4.636 5.558 11.021 P 甲組與乙組比較 <0.05 <0.05 <0.05 t 甲組與丙組比較 4.336 5.631 11.025 P 甲組與丙組比較 <0.05 <0.05 <0.05
當前時代背景下,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較高,胸腹部是多數腫瘤的主要生長區(qū)域。胸腹部腫瘤具有極高風險性,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嚴重傷害,而且胸腹部腫瘤具有類型復雜、病死率高的特點,如常見肺癌、胃癌、食管癌等[4]。目前,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多以放射治療為主,即利用α、β、γ 等多樣化射線對腫瘤病灶進行照射,如此一來,可實現電離輻射,腫瘤細胞無法承受電離輻射產生的能量,據實際治療情況來看,放射治療下,可以顯著滅殺腫瘤細胞,抑制腫瘤擴散,而且據調查統(tǒng)計,放射治療具有20%的惡性腫瘤根治率;同時,大約有70%的惡性腫瘤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而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必須要保障患者體位姿勢的正確性,保障射線可以照射在靶點范圍內,否則將會影響治療效果[5]。但是在放射治療前,因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個體差異、皮膚牽拉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不可采用統(tǒng)一的照射方法,應選擇合適的體位固定方法,以降低放射治療的誤差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本次實驗中,重點探究了放射治療中常用的3 種體位固定方法,即體表畫線、熱塑體膜和真空墊,并選取了60 例胸腹部腫瘤患者,將其隨機分為三組來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以探究誤差范圍最小的體位固定方法[6]。要知道,胸腹部器官眾多,解剖結構復雜,而且多數患者胸腹部也有較厚的脂肪層,若是無良好的固定方法,便可能會導致擺位誤差較大而影響治療。
實驗中體表畫線、熱塑體膜和真空墊均是放射治療中較為常用的固定方法,其中體表畫線是最為簡單且常用的體位固定方法,即通過三維立體激光確認放射照射范圍后直接于體表進行標記,但是無其他輔助固定措施,若患者治療時出現不由自主地位移,便可能會導致照射位置發(fā)生較大偏移;真空墊固定即讓患者于半真空狀態(tài)的墊子上進行仰臥,讓身體與墊子充分接觸后可保持體位不變,如此在進行照射范圍標記,可顯著降低誤差范圍,但在實際應用中,患者前部無固定措施,也會出現一定的擺動;最后,熱塑膜固定的應用有效改善了以上問題,其可以通過熱塑膜的特性來“記憶”患者胸腹部形狀,三維定位后于熱塑膜上做好照射范圍標記,同時熱塑膜具有可重復利用的優(yōu)勢,不必每次放射治療時均進行更換,僅需要在第一次制作熱塑膜,大大提高了整體治療效率,而且也對降低交叉感染率有積極作用[7-8]。從實驗結果中表1 來看,應用熱塑膜固定的甲組,X 軸、Y 軸、Z軸的誤差范圍分別為(2.31±0.22)、(2.52±0.33)、(2.11±0.45)mm;較之乙組(3.84±0.53)、(4.49±0.58)、(4.08±0.87)mm 以及丙組(5.89±0.95)、(6.39±0.48)、(5.27±0.66)mm 來看,甲組誤差范圍最小,與乙組、丙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也許要密切了解患者實際情況,尤其是熱塑體膜,對于一些較為體弱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放射治療作為胸腹部腫瘤的主要療法,能夠有效殺滅癌細胞,抑制擴散趨勢,進而達到良好治療效果,而在照射治療時,通過應用熱塑膜固定,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擺位誤差,從而保障射線能夠一直處于照射范圍內,由此可見,熱塑膜體位固定技術在胸腹部腫瘤的治療中有極高應用價值,而且也希望相關領域能夠繼續(xù)加強對放射治療體位固定技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