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辰
【摘要】引領:指從“做中學”“思中學”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視作一種教育文化修煉,自覺賦予陶行知思的時代新內涵。明志:指深度理解教師社會角色的歷史責任和使命。篤行:指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所有教育理論的邏輯起點都是用教育喚醒大眾,用學習發(fā)展大眾的智慧。
“引領·明志·篤行”是我們學校開展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幾十年的經驗。賦予陶行知教育思想新的時代境脈意義是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陶行知教育思想校本化的目標追求?!傲⒌聵淙?,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優(yōu)質均衡”是我們堅守的學校文化初心。
【關鍵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
學校層面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并不是一種教師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集體文化自信引領下的信仰堅持。陶行知教育哲學思想是教育公平,只有堅持教育公平,才有人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的公平,教育必須從精英教育轉型為大眾教育,人類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和平和自由。陶行知教育理論體系是經驗主義流派,倡導生活教育,尊重學生,主張學生做生活的小主人,學習的小主人和社會的小主人。用“做中學”的方式,改變“死讀書、讀書死”脫離社會文化境脈的學習范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愛國情懷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社會責任心,表達了一個萬世師表的風范。我們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要建立起一種校園教育文化,找準陶行知教育思想和中國教育改革的契合點,深度理解教師職業(yè)的社會責任,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升國家課程的執(zhí)行力,做立德樹人,勇于實踐的時代新人。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時代詮釋
1.“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的所謂真人是指誠實之人,勤勤懇懇一心為民族振新之人,做實事不空談之人,是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博學之人。在“立德樹人”方面有精辟的論述:“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無才是庸人,無德有才是壞人,無德無才是小人”。這里的“德”指道德,包含政治思想,思維方式和倫理道德各個層面,只有“德”立起來了,人才能站穩(wěn)腳跟,立德樹人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考試成績只是一種數(shù)字符號,并不能完整代表教育結果。
教人求真的根本路徑是優(yōu)化和改善學校課程。義務教育的課程是分級管理的,我們優(yōu)化學校課程采取“夯實國家標準課程,融合地方課程,搞活校本課程”的總方針,把課程三維目標的情感和態(tài)度放在首位,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我們從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找到了有益的方法,把道德教育跟藝術教育學科教育結合起來,開展生活教育,綜合教育和跨學科教育的實踐探索,讓學校教育的新課程體系,真正成為立德樹人的發(fā)展性平臺。
2.“知識觀、兒童觀、教學觀”?,F(xiàn)代教育改革的焦點基本上都集中在知識觀、兒童觀、教學觀的變革并由此而推出的學習觀、課程觀的假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來源于杜威的經驗主義,把知識視作經驗的煉制?,F(xiàn)代知識觀從文化視角,進一步界定了真正的知識,其中包含了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默會性知識,知識除了承接性,還有默會性、創(chuàng)新性。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知識觀有其進步性的一面,但也有時代局限性,我們在理解“做中學”的教學范式方面,在強調經驗的重要作用時,不能忽視“思中學”,不能忽視批判性思維的作用。許多課題教學案例,把活動局限在肢體層面的設計,而忽視心智層面的煉制,這是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誤判。
現(xiàn)代課堂教學改革都提倡“學生為中心”、“教是為了不教”,但是什么是學生為中心?“教”與“學”的關系是什么?有的人曲解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兒童觀和教學觀。有效學習有三個原則:一是學習雙通道原則,即文字符號和表象、圖像兩個通道;二是學習主動性原則,即學習是學習者的主動參與行為;三是學習容量原則,即學習應該在學生學習可接受性范圍內進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堅持以上三大原則的。學生為中心是指把學習的互動參與權還給學生,革除教學中強制灌輸、權力至上的弊病?!敖獭迸c“學”的關系是互補、互動的關系,教是手段,學習是目的,“教是為了不教”是手段和目的的統(tǒng)一。陶行知的“小老師”制度是實踐處理有效教學的探索。我們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能貼標簽,搞形式主義,要理解“小老師”,“導師制”的本質,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建設一個學習型共同體
1.學習型共同體的基本知識。學習型共同體的基本概念有兩個界定核心:一是共同體指一個溫馨的,相互依存的團隊;二是學習型指學習作為這個團隊的唯一生活方式追求;三是學校應該是一個最理想的學習型共同體。我們在三個維度上建構校本化的學習型共同體。一是信念維度,就是學校文化和辦學理念的建構上,從物化到理念,深度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本質特征,堅信大眾素質教育觀念踐行教育公平理想;二是結構維度,學習型共同體是有完整結構的,包括基礎設施結構,課程管理結構、人事考核制度結構和學習效果監(jiān)測結構等。用制度規(guī)范共同體成員行為;三是能力維度,包括工具設計和運用,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經驗煉制等。
學習型共同體的建設一定要堅持師生平等,師師平等、生生平等。教師只有工作分工的不同,不能有人格尊嚴差異,學生只有學習快慢的速度不同,不能有壞的標簽。平等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對話、交流和合作。應試教育的本質是篩選,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學習和發(fā)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個觀點即割除精英教育的不平等弊病,把教育權、學習權、生存權還給所有人。在學習型共同體中不存在先知先覺的上帝,只有合作共濟的奮斗者。學習型共同體的所有成員要有集體歸屬感和集體責任感,陶行知的風范為所有人樹立了充當學習型共同體建設者的榜樣。
2.學校文化的生態(tài)建設。學校生態(tài)的重構是有十分重要意義的。生態(tài)指自然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技術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的總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兩個不同的邏輯起點,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操作行為:一是競爭為手段的優(yōu)勝劣汰邏輯,另一種是合作共贏的邏輯。兩種邏輯起點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歷史時期各有不同的文化表現(xiàn),商業(yè)文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用優(yōu)勝劣汰營造唯利是圖的生態(tài),學校文化也受其影響?,F(xiàn)代社會合作共贏成為文化主流,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和平,制止戰(zhàn)爭成為世界共識。學校文化生態(tài)的重構將成為未來世界生態(tài)發(fā)展的基石。
學校文化生態(tài)的重構反映在二個層面:一是教師的團隊建設,要改善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培養(yǎng)機制,建立起交流合作的制度環(huán)境,形成學習型共同體的內聚力和內驅力;二是加快課堂生態(tài)的文化建設,建立起生命課堂的模型范式。根據國內外有關生命課堂的研究資料,課堂分“知識課堂”和“生命課堂”兩大主要形態(tài)。知識課堂以知識為中心,以標準為導向,以權力控制為手段,實現(xiàn)灌輸知識和訓練技能的最大化。生命課堂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和發(fā)展為導向,以交流合作為手段,實現(xiàn)人的全能發(fā)展,具體說就是“德育為首、全面發(fā)展”。生命課堂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契約化形態(tài)的文化因子,體現(xiàn)權利和義務、紀律和自由、主體和客體高度統(tǒng)一的課堂形態(tài),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扎根課堂,路在腳下
課堂有三種理解:一是物理空間,即教室;二是活動空間,即學習的場域;三是心智空間,即學習和發(fā)展的平臺。隨著信息技術對現(xiàn)代化教育的沖擊,課堂的理解已經脫域于物理空間。疫情期間的網課已經不限于物理空間的教室。課堂理解的脫域改變著傳統(tǒng)學習的模式,教師的控制權在減弱,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要求在提高,課堂應該是一個共同體,是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細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必須扎根課堂,用生態(tài)課堂的基本理念,規(guī)范課堂范式,改善學習方式,落實“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的基本目標。
1.基于觀察、課描、解釋的課堂研究范式。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yè)、解惑?,F(xiàn)代教學論中教師的角色不僅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還是一個研究者、實踐的改革者。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基于“實踐出真知”的理論假設起點上的。因此扎根課堂,進行田野式的研究應該是每位教師的主要工作職責。
我們學校在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進行課堂研究要遵循觀察、反思、理解的邏輯程序,開展有效的團隊合作研究。我們要堅持課堂研究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教材的方法,以課堂作田野,以學生作對象,通過觀察、描述、反思、理解、改革課堂教學作為,使生命課堂呈現(xiàn)應然的理想狀態(tài)。
觀察是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很多教師不會觀察,不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施教。我們把觀察分為兩種:一種是第三人稱的觀察,通過聽課、磨課、評課、說課來觀察課堂現(xiàn)象;另一種是第一人稱的觀察,通過課堂志白描,像醫(yī)生寫病例一樣,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兩種觀察都是主觀性行為,觀點不同,標準不同,可能觀察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陶行知的兒童觀為我們制定了標尺,相信兒童、尊重兒童、理解兒童、寬容兒童是我們的基本立場。
課描是記錄真實課堂的有效方法,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借助現(xiàn)代科學技術,錄像錄音,記錄真實的課堂場景;另一種是借助人工表格文字,記錄課堂現(xiàn)象和師生行為。二種形態(tài)并無本質差異,主要是供教師反思和理解之用。生命課堂是活的課堂。所謂活的課堂就是課堂千變萬化,有形而無刻板的模式。教師的教學智慧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智慧來自反思和理解?!耙詫W生為中心”是一句口號,能煉制一種信仰。但是“以學生為中心”并沒有明確可操作性的行為。口號變?yōu)樾袆邮且冻鲂闹浅杀镜?,也就是要有智慧的參與。透視課堂、寫真課堂、分析課堂、理解課堂是我們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路徑和方法。
2.讓學生回歸生活。人類生存在三個世界:物質世界、精神文化世界和自我世界。所謂回歸生活是指讓學生在三個世界中和諧協(xié)調的發(fā)展。用生活三個世界的理念理解人的學習,所有學習都是三個世界的實踐活動,學校是這種事件的特殊場域。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就是指教育必須在生活實踐中進行,手腦合一就是指學習必須堅持三個生活世界互動,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陶行知生活的時代跟我們生活的時代無論在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生活即教育”的自我意義建構也應該有所不同。不要把生活教育活動化、平庸化、簡單化,要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結合的點上下功夫,把社會文化境脈、學生生活境脈、學校課程教育境脈統(tǒng)一在學生發(fā)展的全過程。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西方新教育思想本土化的時代產物,給我們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寶藏。“經典”是異地、異時能解釋各種現(xiàn)象的經驗煉制。講不盡的陶行知故事,學不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這些都是陶行知經典的教育智慧的寫照。
參考文獻:
[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美]拉爾夫·泰勒著中國工業(yè)出版社2010年.
[2]《課堂研究概論》王鑒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