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媒介的蓬勃發(fā)展帶來了全新的傳播生態(tài),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媒介素養(yǎng)問題。根據此次問卷調查反映,部分大學生在社交媒介環(huán)境下媒介素養(yǎng)存在問題,甚至缺失,這不利于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文章依據調查問卷中文史類大學生和理工類大學生在使用社交媒介時表現的不同使用習慣和偏好,分析對大學生群體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路徑,以期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群體在社交媒介環(huán)境下的媒介素養(yǎng)。
[關鍵詞]社交媒介;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路徑
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如今我們對所處世界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移動互聯(lián)網所建構的。其中,最重要的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種社交媒介以其便捷的社交關系和活躍的互動功能,無時無刻不在為社交媒介接觸使用的“積極者”—大學生群體提供媒介議程和觀念現實,進而影響大學生群體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動。當前,大學生群體是社交媒介積極參與者和深度使用者。作為以數字原住民和獨二代的00后為主的大學生群體,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被消耗在了他們與手機的交互中,每天在移動APP上的耗時普遍超過7個小時以上,甚至日均使用時長接近12個小時[1]。而大學生群體相較于中學生和社會青年,其對社會熱點更為關注,對社會事件具有更強的敏感度和行動力,且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正在逐步穩(wěn)定形成,其對社交媒介的使用也更加具有自主性。
但是,就如同李普曼所說,“媒介不是鏡子,媒介更像是探照燈”。一方面,它能夠通過探照燈光束將一個事件由暗處顯露到明處;另一方面,它并不能倚靠一道光束來照亮整個世界。如今的部分大學生存在這樣的一種傾向:其通過媒介的光束來認識整個世界,并且沉溺其中,被淹沒于大量的通俗化娛樂和表層信息,滿足于“被動的知識積累”,逐漸失去了社會行動力和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同時,由于社交媒介并不像傳統(tǒng)媒介那樣擁有嚴格的審查發(fā)布流程,其信息文本的話語構建并不能達到客觀、公正的專業(yè)發(fā)布水平。而大學生群體易潛移默化地被這些信息文本所影響,容易造成對現實認識的偏差。
一、社交媒介環(huán)境下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問題
(一)意義的衍生發(fā)展
目前,社交媒介由于其便捷性、社交性和低門檻等特點,為大學生群體所青睞。同時,由于大學生群體之間在知識量、社會交往范圍及其生活水準、經驗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面對高度一致的信息文本時會出現差異性的解讀,對同一信息文本形成意義的衍生發(fā)展。而大學生群體之間共通意義空間的不斷縮小,加上社交媒介中信息的碎片化和信息傳播的非程式化,這既加大了大學生群體對社交媒介中不斷更新的信息文本產生意義曲解的可能,又會加劇大學生群體內部的新一輪分化,并帶來更加尖銳的意義沖突,從而使群體間壁壘不斷堆砌,出現對事實信息的割裂式傳播。
(二)信息文本的擴張
由于社交媒介中傳播的個人化和去中心化發(fā)展,信息文本不間斷的實時動態(tài)更新加劇了社交媒介中信息文本的擴張。信息文本的擴張既加大了大學生群體對媒介信息查詢和收集的難度,又增加了信息文本在查詢收集過程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篩選難度,極易致使信息文本失誤的產生。同時,社會的碎片化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各個利益群體會有意識地挑揀事實信息片段,即其只選取對自己所屬利益群體有價值的信息文本片段進行加工。此外,社交媒介中信息加工和傳播的便利性也加劇了文本內容的片段化堆砌,致使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存在多個版本,增加了大學生群體了解事實信息的難度。
(三)多元權力主體的控制
在社交媒介中傳播的用戶進行賦權,一方面,其使得傳播過程的交互性得到加強;另一方面,為了主導各自的傳播活動,多元的傳播主體也在傳播過程中形成多元的權力關系。而在傳播過程中多元的權力關系會加重信息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性”,使得大學生群體易產生對事實信息的迷惑。當前,各種娛樂化、情緒化等元素充斥的信息內容極具娛樂化傾向,而大學生群體更青睞于那些能夠滿足于其自身利益需求或者符合個性本能的信息文本。這也使得大學生群體在不斷追求娛樂化的表層信息過程中逐漸缺失理性思考能力。在社交媒介中受眾理性的質疑和批判能力的喪失,無疑增加了用戶被多元權力關系控制的可能性。
因此,為了解決大學生群體存在的上述社交媒介素養(yǎng)問題,高校和有關部門結合文史類大學生群體和理工類大學生群體在社交媒介中媒介素養(yǎng)的差異性,對其開展有針對性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勢在必行。
二、大學生群體社交媒介素養(yǎng)狀況對比分析——基于對重慶兩所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對象選擇重慶交通大學和重慶工商大學的在校本科生,采用分層抽樣方式問卷,共投放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65份、無效問卷35份。調查主要根據美國“媒介素養(yǎng)領袖”會議所提出的媒介素養(yǎng)[2]:媒介技術的基礎技能、媒介信息的識讀能力、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對媒介信息內容的質疑和批判能力、信息的加工制作和發(fā)布能力,以發(fā)展相關度量指標來進行問卷的具體問題和結構設計。
(一)社交媒介使用時長差異
筆者通過調查結果發(fā)現(如表1),文史類大學生和理工類大學生的社交媒介使用時長都集中在3小時及以上。文史類大學生在對社交媒介使用時長上整體具有較大起伏,即體現在1小時以下和3小時及以上,其選擇的極差很大。同時,文史類大學生有59.5%的調查對象集中使用社交媒介時長在3小時及以上。理工類大學生對社交媒介的使用時長則整體分布較為均勻,極差較小,而社交媒介使用時長集中在1小時以下的理工類大學生相對于文史類大學生則具有較大漲幅,社交媒介使用時長集中在3小時及以上的理工類大學生相較文史類大學生卻存在較大跌幅。
(二)社交媒介功能認知差異
就整體而言,文史類大學生對各種社交媒介的功能認知普遍高于理工類大學生,其中尤以在“評論”和“搜索”兩類功能認知上兩者差異度較大,接近8%的差異值。這說明理工類大學生在社交媒介的這兩類功能的使用上不及文史類大學生(如表2)。
(三)社交媒介信息的識讀能力差異
筆者在對大學生群體關于“社交媒介信息的識讀能力”調查中發(fā)現(如表3),文史類大學生和理工類大學生都表現了對媒介表層信息的識讀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文史類大學生中沒有一個人表示自己會以聽到旁人對事件的討論來了解事件,而理工類大學生在此選項的選擇率雖然只有3.7%,但是其依舊顯示理工類大學生與文史類大學生在社交媒介信息識讀能力上的差異。
(四)社交媒介信息查詢收集時長
在對大學生群體“社交媒介信息的查詢收集時長”的具體調查中,筆者根據調查結果發(fā)現(如表4),文史類大學生和理工類大學生在面對某一復雜且具有較強爭議性的社會事件時通過社交媒介對信息查詢收集的時長都集中在1小時以下以及1-2小時。而文史類大學生群體中過半的人集中耗時在1小時以下就能對事件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理工類大學生群體中則有很大一部分人在1-2小時這一時間段分流。就總體而言,理工類大學生群體在面對具有復雜性的社會事件時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查詢收集媒介信息,以綜合認知事件。
(五)社交媒介信息選擇差異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表5),在社交媒介信息選擇上,大學生群體都集中在“采用搜索引擎前列的搜索結果”“通過查閱關鍵詞來對搜索結果進行篩選”和“對每條搜索結果查閱并進行組合判斷”這三個選項上。其中,文史類大學生在這三個選項中的占比分別是26.2%,50.0%,19.0%,理工類大學生的占比分別是32.1%,39.5%,24.7%,而在“通過查閱關鍵詞來對搜索結果進行篩選”的選項上選擇率更高的是文史類大學生群體,其比理工類大學生群體高出了10.5%。
(六)信息的加工制作和發(fā)布差異
在信息的加工制作和發(fā)布上,文史類大學生和理工類大學生都具有相似的偏好(如表6)。但是,在關于是否會轉發(fā)意見領袖對熱門事件的動態(tài)上兩者存在較大分歧:文史類大學生群體有73.8%的調查對象表示會轉發(fā),44.4%理工類大學生群體表示有轉發(fā)的意向;同時,兩者在轉發(fā)動態(tài)時的形式也表現較大差異。
綜上所述,在社交媒介使用時長上,文史類大學生群體整體比理工類大學生群體的社交媒介使用時長更長。在社交媒介功能認知上,理工類大學生與文史類大學生在社交媒介技術的基礎技能存在差異,文史類大學生群體對社交媒介基本功能擁有更為全面的認知。在是否會轉發(fā)意見領袖對熱門事件的動態(tài)上,理工類大學生群體體現了該群體具有更優(yōu)秀的信息加工制作和發(fā)布能力。
三、路徑再塑:文史類大學生和理工類大學生群體的因材施教
(一)促成理工類大學生群體內部意見領袖角色的形成
理工類大學生群體由于對社交媒介較為平均的使用時長分布,保證了其群體內較為均衡的媒介素養(yǎng)水平,也保證了其群體內部對同一信息文本意義的共通性理解,使其群體意見具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使其中意見領袖的個人意見能夠較為容易地發(fā)展成群體意見。同時,理工類大學生群體對媒介素養(yǎng)中社交媒介信息的識讀能力和社交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相對缺乏,增加了其整個群體在“集體無意識”的情況下被某種意見所控制,而導致“野蠻人群”出現的可能性。而該群體中具有高品位素養(yǎng)的意見領袖的存在則會大大減少此類可能性的出現。此外,理工類大學生在社交媒介中個人意見明確表達的欲求是落后于文史類大學生群體的,而其意見領袖的存在也會大大降低理工類大學生對個人意見發(fā)布的不安全感,從而提高理工類大學生個人意見發(fā)布的頻度。
1.增加理工類大學生群體信源渠道的多樣性
高??赏ㄟ^信源渠道的多樣性來促使理工類大學生群體更多更早地獲得信息。一方面,高校和相關部門培養(yǎng)其群體內部多媒介的信息使用偏好,保證群體更為敏銳地察覺到外部環(huán)境的變動,迅速地做出相適應的反應,最終形成群體意見。另一方面,高校和相關部門擴展其群體內部個人獲取所需相關信息的社會關系,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的通達性來保證該群體內部個人的信息優(yōu)勢,從而進一步促成其意見領袖角色的形成。
2.擴大理工類大學生群體知識面
高校在重視對理工類大學生群體教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要保證其在社交媒介生存中具有一定的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知識厚度。該群體只有在社交媒介中擁有和其他用戶的談資,才能夠進一步發(fā)揮自己的意見領袖作用。在一定知識厚度的支持下,其在與其他用戶談資的過程中也會增加自身群體內部意見交流的可能性,從而促使其中某些意見表達積極者成為意見領袖,進一步引導該群體意見和群體內部個體意見的積極表達。
(二)增強文史類大學生群體對意見文本的信息加工制作和發(fā)布能力
轉發(fā)動態(tài)的形式存在較大差異,這說明文史類大學生信息加工制作和發(fā)布能力不足。但是由于文史類大學生群體無論是在意見表達的頻度,還是意見表達的時效性上,都優(yōu)于理工類大學生群體,這使得其意見在社交媒介中充當輿論“先鋒”角色的可能性增加,由此其所帶來的意見影響力也更具有廣泛性。因此,在意見文本導向性正確的情況下,為了充分發(fā)揮文史類大學生群體在社交媒介中輿論的“先鋒”作用,其需要具備更為優(yōu)質的信息加工制作和發(fā)布能力。
1.信息加工制作:增加信息文本構成元素的多樣性
在“聲畫時代”,聲音和圖畫相較于其他元素無疑能夠在傳播過程中對受眾產生更大影響,所以信息的轉發(fā)或評論,除了常規(guī)的單純以文字、或表情,或者文字加表情的形式,還可以增加其他元素,例如聲音、動態(tài)圖片、趣味文字等來增強文本的表現力,以更為有效地引起在社交媒介中其他群體的注意,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意見領袖作用。
2.信息發(fā)布:識別發(fā)布時機
在社交媒介中存在的某個具有強烈爭議性的社會熱點問題,其時效性也同樣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選擇。最初事件由于事實認知的局限性使群體意見發(fā)生導向性錯誤,進而破壞群體意見的情形屢見不鮮。同時,其由于群體意見表達的滯后性,最終致使其應有的引導作用消失也屢有發(fā)生。因此,為了保證群體意見導向的正確性,信息發(fā)布要注意分析事件本身在傳播過程中各種交錯的權力關系,分辨出交織在一起的主要控制主體,同時結合正規(guī)渠道的權威信息來綜合判斷該輿論所處的階段,即輿論的四個階段:焦點事態(tài)的出現、個人意見在網絡上的傳播與匯集、各種意見在網絡上的交鋒融合、獲得權威性及影響[3],并據此來構建群體意見的信息文本,進而進行意見文本的發(fā)布。
四、結論
社交媒介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問題涉及的領域眾多。高校加強對社交媒介信息發(fā)布的制度管理,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意識,開展有針對性的媒介素養(yǎng)課程、媒介素養(yǎng)教育沙龍、第二課堂等活動,從大學生群體的內部差異入手,分類推進,才能有效地提高在社交媒介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鋼.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誤區(qū)及思考[J].傳媒,2019(21):86-88.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雷躍捷,辛欣.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2018年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社交媒介環(huán)境下高校媒介素養(yǎng)教育內容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8-GX-29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曹瑞剛(1981—),男,山西大同人,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