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榮, 廖圣芳, 陳少偉, 黃國河, 林國詩
(1.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10醫(yī)院神經外科,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2.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神經外科, 福建省漳州市 363000)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aSAH)致死率高[1]。目前治療aSAH的主要手段包括開顱動脈瘤夾閉術及介入栓塞術[2],兩者各有優(yōu)勢[3-4]。高遷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種促炎因子,可作為評估aSAH病情及預后的有效指標[5]。和肽素(Copeptin)、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均可作為預測aSAH患者術后轉歸的輔助血清指標[6-7]。本文比較介入栓塞術和開顱夾閉術對aSAH患者的療效及HMGB1、Copeptin和MMP-9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0月—2020年5月在本院診治的114例aSA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手術方式,把入選病例均分為介入栓塞組和開顱夾閉組。介入栓塞組男31例,女26例;年齡25~72歲,平均(53.20±7.96)歲;前交通動脈瘤16例、后交通動脈瘤20例、大腦中動脈瘤12例、后循環(huán)動脈瘤9例;Hunt-Hess分級:Ⅱ級20例、Ⅲ級23例、Ⅳ級14例。開顱夾閉組男28例,女29例;年齡23~70歲,平均(53.09±8.37)歲;前交通動脈瘤18例、后交通動脈瘤22例、大腦中動脈瘤10例、后循環(huán)動脈瘤7例;Hunt-Hess分級:Ⅱ級21例、Ⅲ級25例、Ⅳ級11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經顱腦CT及腦血管造影確診,并符合aSAH診斷標準[8];無顱腦手術及外傷史;臨床資料齊全;符合本研究手術治療指征。排除標準:患者依從性較低;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及高血壓;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凝血功能異常、全身感染及自身免疫缺陷;再次復發(fā)的aSAH;合并其他腦部疾病,如腦梗死、腦外傷、腦血管畸形等。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常規(guī)術前檢查、氣管插管全麻、肝素化處理、常規(guī)消毒鋪巾等準備措施。介入栓塞組行介入栓塞術:應用彈簧圈對患者瘤腔予以栓塞處理,根據造影情況,觀察動脈瘤的形狀、體積、寬度及是否存在穿支血管等,將導絲穿至患者的動脈瘤壁中,再次造影,以觀察瘤體狀態(tài),確定微導管頭部位置后,使用彈簧圈對其盤繞,并與解脫裝置相連接,使其負極連接于穿刺點皮下鋼針位置,正極連接于導絲金屬裸露位置,適當對電壓、電流進行調整,待彈簧圈解脫后,將微導管退出,并于術后壓迫患者穿刺位置24 h。
開顱夾閉組行開顱夾閉術:根據動脈瘤情況,選擇不同的入路方式,前、后交通動脈瘤、大腦中動脈瘤選擇翼點入路,后循環(huán)動脈瘤選擇枕下正中或是旁正中進行入路,將入路處皮瓣、骨瓣予以分離去除,將硬膜打開,在顯微鏡輔助下觀察腦血管解剖部位,對瘤頸進行分離,謹慎對動脈瘤夾閉位置實施夾閉,術野內給予罌粟堿對大血管進行浸泡,對腦血管痙攣進行預防,對顯微鏡視野內的腦池內積血進行清除,縫合切口。
觀察兩組療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臨床療效[9]:顯效:血流基本恢復正常,神經功能得到明顯改善;有效:血流及神經功能稍有改善,但不明顯,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顯效及有效標準,療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抽取患者術前及術后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購于上海谷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
觀察兩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腦梗死、腦血管痙攣、顱內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617,P>0.05;表1)。介入栓塞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低于開顱夾閉組(P<0.05;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n=57) 單位:例(%)
表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n=57)
術后兩組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低于術前,且介入栓塞組均低于開顱夾閉組(P<0.05;表3)。
表3 兩組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的比較(n=57) 單位:μg/L
介術栓塞組并發(fā)癥低于開顱夾閉組(χ2=5.625,P<0.05;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57) 單位:例(%)
開顱夾閉術及介入栓塞術是現階段治療aSAH的兩種主要手段。本文結果顯示,兩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無統計學意義。介入栓塞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低于開顱夾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介入栓塞術雖在aSAH療效上與傳統開顱夾閉術無明顯差異,但其出血量更少,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說明該手術操作較簡單、微創(chuàng),更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
HMGB1水平表達與aSAH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密切相關[7,10],HMGB1水平的增加,誘導炎性因子的釋放,可進一步促進腫瘤性疾病的形成發(fā)展[11-12]。血清Copeptin水平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異常升高,并與患者神經功能、Hunt-Hess分級密切相關[13]。血清MMP-9及其底物發(fā)揮著維持動脈形態(tài)和功能的重要作用,MMP-9異常表達與aSAH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轉歸密切相關,當MMP-9水平出現異常升高時,可致使動脈結構發(fā)生改變,引起動脈擴張、動脈瘤形成及破裂[14]。本文兩組術后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低于術前,且介入栓塞組低于開顱夾閉組,提示介入栓塞術可有效改善aSAH患者動脈瘤的發(fā)生發(fā)展,維持動脈血流穩(wěn)態(tài),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分析原因可能與介入栓塞術微創(chuàng)及清瘤效果好有關。本文介入栓塞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開顱夾閉組,提示在aSAH治療上,介入栓塞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分析原因可能是介入栓塞術更為微創(chuàng),避免開顱夾閉術對腦動脈血管的牽拉和壓迫,減輕腦組織損傷,進而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介入栓塞術治療aSAH,創(chuàng)傷小,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可改善患者血清中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且并發(fā)癥少。具有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