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文本細讀是源于20世紀西方文學新批評理論中的重要術(shù)語?!凹氉x”(close reading)這一概念是由新批評之父瑞恰茲在其著作《實用批評》中首次提出的,“細讀”從字面上看是“封閉閱讀”,但實質(zhì)上,“細讀”的根本含義是立足于文本的仔細閱讀。英美新批評派后期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魯克斯在其著作《精致的甕》一書中提出“adequate reading”,即“充分閱讀”,也就是充分地挖掘文本所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他提出:“文本細讀法是文學作品的一種研究方法,通常指的是用語義學方法對作品語言、結(jié)構(gòu)和細節(jié)進行細膩、深入、真切的感知、闡釋和分析?!?/p>
這段話可以理解為,文本細讀是一種針對文本自身的特點,對文本詞語進行深度挖掘的具體操作方法。新批評學派特別注重文本,認為文學的意義在于文本語言的有機構(gòu)成,不考慮歷史、政治、社會背景等外在因素,注意文本修辭方式和詞語的細微差別,力求找出含混、悖論、隱喻、反諷、象征以及它們形成的張力,進而說明語境的統(tǒng)一性。
我國宋代也有類似文本細讀的思想,如理學家朱熹曾言:“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蔽膶W家蘇軾也曾言:“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泵髂┣宄觞c評家金圣嘆的一大貢獻正是細讀法的運用。金圣嘆的點評,幾乎是逐字逐句對文章進行細致深入的剖析,常常用“細尋”、“細玩”、“細細看之”、“細細求之”等字眼進行強調(diào)??梢?,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是要求把“熟讀”與“精思”結(jié)合起來的,反復(fù)閱讀和分析文本,細細品味,這是我國文本細讀思想的精髓。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wù)群指出:本任務(wù)群旨在引導(dǎo)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上冊第三單元匯集了不同時期、不同體式的詩詞名作,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文本細讀理論為依據(j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細讀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在古詩詞教學中首先解題,再進一步鑒賞和講授,將更有利于學生后續(x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譬如“詩仙”李白的游仙之作《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題目就交代了這是一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同時“留別”二字表明本詩也是一首贈別詩,本詩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再如《歸園田居(其一)》,從題目來看,題眼是“歸”字。由此引出“為何而歸”(“性本愛丘山”)、“從何而歸”(“塵網(wǎng)、樊籠”)、“歸向何處”(田園)、“歸去如何”(“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和解答,能使學生迅速把握本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題思想。
二、細讀內(nèi)容
詩詞的精華體現(xiàn)在一字一句中,細讀內(nèi)容才能夠深入到古詩詞的精髓?!兜歉摺芬辉娭惺茁?lián)和頷聯(lián)出現(xiàn)的意象有: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詩人在秋風中登高遠眺,耳邊不斷傳來哀婉的猿嘯,水中的沙洲冷冷清清,江底的白沙清晰可見,鳥兒在急風中不斷地飛舞盤旋,落木蕭蕭而下喻示著生命的凋零,此時作者的生命也已經(jīng)步入晚年,和滾滾而來的長江相比,個體的生命顯得太過渺小。這些意象共同營造出悲涼、凄清的意境。文有文眼,詩有詩眼,學生感受到了杜甫登高悲秋的寫作用意及沉郁頓挫的寫作風格,體會到了他所抒發(fā)的自然之悲、人生之悲以及國家之悲。
三、細讀語言
古詩詞需要反復(fù)誦讀和體味,細讀其語言能夠更好地把握詩歌風格。如豪放派代表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婉約派代表作《聲聲慢》相比,蘇辛二人的語言豪邁大氣,將“大江東去”“卷起千堆雪”般波瀾壯闊的大江之境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與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般的凄苦和哀婉形成鮮明的對比。
四、細讀關(guān)鍵句
讀罷白居易的一曲《琵琶行》,教師和學生很容易把握本首詩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順勢從“同”入手,探究詩人和琵琶女同在哪里。經(jīng)過探究學習得出“同”在:第一,均出自京城,從“本長安倡女”“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得知;第二,均才華橫溢,琵琶女精彩絕倫的演奏表現(xiàn)其才華,白居易的詩在當時頗受歡迎;第三,均落魄失意,琵琶女獨守空船,懷有淪落之恨,白居易被貶潯陽,懷有貶謫之怨。這首詩既表現(xiàn)詩人對下層人民悲慘境遇的理解與同情,又抒發(fā)了自己被排擠、遭貶謫的郁憤悲苦之情。
五、細讀結(jié)構(gòu)
新批評派認為,作品的復(fù)雜含義常常隱藏在作品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中,要實現(xiàn)對古詩詞的細讀就必須分析形式。譬如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這兩首詩均是古體詩,但是在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四言,質(zhì)樸剛健,運用比興手法,化用典故或引用前人的詩句來表達心志;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緩,善用白描,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一幅鄉(xiāng)村日常生活圖景。
六、細讀背景知識
只有把古詩詞放在創(chuàng)作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體悟作者的情感,正確地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如《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句,結(jié)合當時情況,孫權(quán)政權(quán)處于江南一帶,若“烏鵲南飛”,將“何枝可依”。曹操借“烏鵲”無枝可依類比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而選錯主君的狀況,以表達對人才的渴求。
七、細讀課下注釋
課下注釋作為語文學習的助讀系統(tǒng),教師應(yīng)加以細讀和重視。結(jié)合課下注釋可知《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這一句是仿用《管子·形勢解》中的話,意思是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扒嗲嘧玉?,悠悠我心”語出《詩經(jīng)·鄭風·子矜》,原意是指姑娘思念情人,在這里用來表達對于人才的渴求?!斑线下锅Q,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語出《詩經(jīng)·小雅·鹿鳴》,表達招納賢才的渴望。這首詩曹操隨手化用借用典故,在抒情中表達志向和追求。
古詩詞是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運用文本細讀理論,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獲得美好的閱讀享受。另一方面也為教師提供一種新的古詩詞教學思路,構(gòu)建出更加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使學生更好地領(lǐng)略古詩詞的美,產(chǎn)生閱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興趣,對學生自身語言素養(yǎng)和文學寫作水平的提高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