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
摘? 要:針對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的幼兒從眾行為,筆者詳細分析了導致幼兒從眾行為的影響因素(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受陶行知先生“民主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等的思想的啟迪,筆者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來減少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從眾行為。
關鍵詞:教學活動;幼兒從眾行為;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5-0067-02
On the Conformity Behavior in Childrens Teaching Activities
SONG Yan? (Huagang Yingchun Kindergarten,Wuji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Xu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herd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daily teaching activities,the autho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herd behavior of children. Finally,inspired by Mr. Tao Xingzhis thoughts on “democratic education” and “creative education”,the author put forward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reduce childrens herd behavior in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Teaching activities;Childrens herd behavior;Influencing factors
愛倫·凱曾提出“21世紀將成為‘兒童的世紀” 我國創(chuàng)造教育先驅(qū)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每個孩子都具備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注意發(fā)現(xiàn)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萌芽,保護孩子最原始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得以持續(xù)和發(fā)展。就如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兒童本性中潛藏著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只要我們在教育中,注意誘導,并放手讓兒童實踐探索,就會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能力,使兒童最終成為出類拔萃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否則,這種可貴的創(chuàng)新精神萌芽,就會被扼殺在搖籃中。幼兒園教學活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使得一大群幼兒快樂而有效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注重幼兒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就會出現(xiàn)大量模仿順從、跟風從眾的行為。
1. 探究教學活動中幼兒從眾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
(1)內(nèi)部因素
第一,幼兒年齡特點。幼兒年齡小,喜歡模仿,小班幼兒在教學活動中從眾現(xiàn)象會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比如:老師在美術活動中請小班幼兒給蘋果涂色,一旦老師給出被涂成紅色的蘋果示范圖,那么班級中將會呈現(xiàn)出大量的“紅蘋果”,很少見到“青蘋果”、“黃蘋果”等。小班幼兒的從眾行為是基于模仿的基礎上的,而且是不加修飾的“照搬”,而中、大班幼兒則會在模仿的基礎上增添屬于自己的“特色”,甚至有的幼兒“拒絕雷同”,另辟蹊徑。比如:請中、大班幼兒畫自己喜歡的水果,那么同一組上的幼兒也會出現(xiàn)相類似的作品,但總有畫得與別人截然不同的,而且組與組之間差別較大。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從眾行為會逐步降低。
第二,幼兒個性。幼兒的個性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幼兒的從眾行為。在教學活動中,當老師提問面向集體時,那些自信心強、樂于思考、善于表現(xiàn)的幼兒便會充當“領頭羊”的角色,帶領其他幼兒一起說出“正確答案”,而那些不愿意思考、怯懦、意志薄弱的幼兒便會無意識去附和所謂的“正確答案”,這時候從眾行為就產(chǎn)生了。而如果是面向個人的提問中,那些膽子大、愛表現(xiàn)的幼兒會比較“特立獨行”,敢于與眾人不同,而那些敏感、內(nèi)向的幼兒更加追求與眾人相同的“安全感”。
第三,幼兒認知水平。認知水平較高的幼兒出現(xiàn)的從眾行為的頻率將低于認知水平較低的幼兒。幼兒的認知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記憶力、創(chuàng)造力、口語表達能力等。在數(shù)學活動《接下去是幾》中,對于數(shù)字掌握較好的幼兒能夠很堅定的回答老師的問題,而對于數(shù)字順序不熟悉的幼兒,他回答時會猶豫,甚至多次改變自己的答案。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幼兒從眾行為將大大降低,在制作“紙杯花”時,多數(shù)幼兒都選擇老師教的方法,將紙杯條往外翻卷形成花朵狀。但是小諾卻別出心裁將紙杯條一根向外翻卷,再一根向內(nèi)翻卷,如此間隔開來,做得與別人的紙杯花完全不同。我發(fā)現(xiàn)小諾是一個特別的孩子,她在接受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本領時總能增添一些“個人特色”。
(2)外部因素
第一,教師的反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達到預定教學目標,會努力把幼兒往自己的“預設目標”上牽引。當幼兒已處于正確觀點范圍內(nèi)時,教師會步步提示來強化正確觀點,這時候其他幼兒會屈服于老師的權(quán)威,放棄自己的想法。對于那些偏離“預設目標”的觀點,教師或者不置可否,或者直接否定,少用“肯定”的語言去指導。
第二,群體意見的一致性與否。當群體意見較為統(tǒng)一時,即便有幼兒有不同意見,迫于群體壓力或?qū)τ谧陨淼牟蛔孕?,他會改變初衷,努力貼近群體意見,這時候很容易就產(chǎn)生了從眾行為。但是當群體意見不一致時,幼兒之間就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爭論,有爭論就會有分歧,而“分歧”的由來是對對方觀點的不認同,所以“非從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