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敏
摘要:近年來,伴隨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對于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將德育工作融合進日常課堂教學成為了現(xiàn)階段我國初中教育的內在和首要需求。本文初步闡述了“立德樹人”在初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作用。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
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后,“立德樹人”就成為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1]?,F(xiàn)階段初中教學中,德育與智育相比在一線實際教學中常常被弱化,重智育輕德育,重考試輕品德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時常存在。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理念非常重要,其不但能夠激發(fā)初中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養(yǎng),還可以加強德育,使初中生成為有道德、有學識、有文化、有抱負的時代新人,保證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2]。
一、“立德樹人”在化學史教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作用
以往,教師總習慣將德育教育集中在思政課上,但此類思想政治類課程的時間有限,內容單一,往往難以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當結合本學科實際情況,結合當代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化學史教育來激發(fā)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能使德育教育潛移默化的產生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功能。例如:在化學史教學中,可著重介紹我國近代化學工業(yè)的開拓者侯德榜先生。其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后,便毅然懷著滿腔愛國的熱情回國,在不斷地摸索和實驗下解決技術難題,打破外國技術壟斷,發(fā)明了“侯氏制堿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滲透德育事例,深入挖掘化學知識背后的多重價值,從而可以更好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責任當擔。
二、“立德樹人”在化學課堂教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作用
初中化學作為初中的基礎學科之一,其與核心素養(yǎng)中的理性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堅持“立德樹人”,融合唯物辯證法這樣的理性思維是完全應當?shù)?。例如:在初中化學中教師可以依照教材進行物質構成奧秘的介紹,我們存在世界是由無數(shù)物質構成的,而這些物質都是由 114 種元素組成的,從而驗證了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唯物主義觀。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進一步拓展有關元素周期表、元素的金屬性,元素的非金屬性以及元素的最外層電子層等概念,從而進一步闡明由量變到質變這一唯物主義辯證法觀點?;瘜W知識和唯物辯證法相結合能使初中生盡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初中生的求知欲是很強的,化學作為一門緊密依靠實驗來驗證化學理論的學科,可以通過教師的有意引導提升初中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老師要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加強與學生的交流,盡量使用正反饋,對學生錯誤回答要加以適當引導,不宜否定。教師在課堂中要鼓勵初中生勇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充分尊重學生的觀點,并允許異類觀點和想法的存在[3]。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能在課堂上通過創(chuàng)新思維主動提出問題往往比在老師指導下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同時,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要讓受教育者感受到幸福,進而促進其的發(fā)展,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健全的人格。教師在化學教學當中可以聯(lián)系生活,將心理健康相關教育融入化學課堂當中,以興趣驅動為導向,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初中化學是學生完整的化學學科教育的啟蒙階段,學習方法大部分是機械式的記憶,考查方式也是記憶的重現(xiàn),應盡量避免在此過程中的錯誤引導而導致學生產生抗拒心理,甚至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老師要注重在此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力爭以實驗為基礎,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循序漸進地進行知識滲透,并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的公平公正以及教師發(fā)自真心的關愛,才能有益于促進智育培養(yǎng)。
三、“立德樹人”在化學實驗教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作用
培養(yǎng)初中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是初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必要組成部分。所以將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相關教育融合于初中化學教學中勢在必行。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最新發(fā)生的新聞事件或者熱點事件結合我國國情對教學內容進行解讀。通過講解與初中化學緊扣的環(huán)保問題,讓初中生認識到化學科學和技術應用于人類社會的兩面性,其既可以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促進經濟發(fā)展,又可以給人類帶來威脅,任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初中生認識到保護自然環(huán)境、防止化學污染的必要性,增強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保護環(huán)境的使命感。其次,在化學實驗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實驗實施方案的設計和實驗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將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融合在課程內。在實驗完成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妥善地處理實驗過程產生或殘余的廢液、廢渣等,以養(yǎng)成初中生良好的化學實驗習慣。
結論
通過上述初步論述,在初中化學教學的各個過程中融合“立德樹人”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立德樹人”,并在不斷完善初中化學的教學教法,能夠調動初中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初中化學教師,需要不斷地從教材當中挖掘內容,通過線上和線下等渠道收集和整理德育素材,尋找初中化學教學與德育之間的融匯點,將“立德樹人”有機地融合于化學實踐教學之中,從而提高初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朱學輝. 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物質結構基礎與化學反應規(guī)律”教學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019.
[2] 李靖.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途徑[J]. 家長, 2020, 000(008):P.37-37,39.
[3] 趙博文. 德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