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霜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急性胸痛是一種重癥疾病,發(fā)病率較高,常見類型有張力性氣胸、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等,臨床癥狀包括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急性胸痛患者發(fā)病后一小時以內的病死率較高,所以在初步搶救后,如何安全、有效地轉運患者至搶救科室非常重要,所以為急性胸痛患者實施合理有效的急救護理非常必要,本文為我院2019 年11 月—2021 年3 月接收的70 例急性胸痛患者實施改良急診護理流程,并對結果進行分析,詳細內容和結果總結如下文所述。
將2019 年11 月—2021 年3 月本院接收的70 例患者,根據隨機信封法將其劃成兩組,各35 例。參照組內,男性例數與女性例數各為20 例和15 例;年齡最大和最小者,分別為87 歲和32 歲,年齡均值為(61.24±5.36)歲;病程0.19 ~45.12 h,平均病程(11.46±4.22)h;心絞痛、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夾層動脈瘤、肺癌、肺炎、自發(fā)性氣胸例數分別為7 例、6 例、5 例、4 例、5 例、4 例、4 例。觀察組中,男性例數與女性例數各為19 例和16 例;年齡最大和最小者,分別為86 歲和30 歲,年齡均值為(60.55±6.22)歲;病程0.55 ~44.39 h,平均病程(12.12±3.66)h;心絞痛、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夾層動脈瘤、肺癌、肺炎、自發(fā)性氣胸例數分別為5 例、5 例、5 例、5 例、5 例、5 例、5 例。相較后可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符合比較條件。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2)所有患者經心電圖、影像學檢查確診;(3)符合急性胸痛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其他胸痛類型;(2)嚴重肝腎功能衰竭者;(3)免疫功能障礙者;(4)精神疾病者;(5)凝血功能障礙者;(6)語言表達障礙者;(7)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8)資料不完整者。
參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將患者分診后,布置手術流程,并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心率,建立靜脈通道,為患者實施抽血、化驗等操作。
觀察組:實施改良急診護理流程,主要護理內容包括:(1)強化培訓,提升醫(yī)護人員的技術和法治理念,促使醫(yī)護人員可以將護理流程熟記于心,由護士長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jiān)督、檢查,提升護理人員對急救設施儀器熟練掌握,切實提升護理人員綜合能力,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急救流程和風險關聯方案,將防范措施落實。(2)提升接診質量,如果患者是自行就診,需對其血氧飽和度、生命體征密切監(jiān)測,并評估其病情嚴重程度;如果患者病情危重,可優(yōu)先處理;掌握患者的基礎信息,包括病情、誘因、表現、發(fā)作時間等,了解患者病史后,在五分鐘內明確患者信息,并對患者體征進行檢查,如有必要,則需對其胸部進行觸診、聽診、叩診操作,找出胸痛誘因,了解其肺部濕啰音狀況,并重點關注肺部疾病患者,接診急性胸痛患者后,除做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外,還需做其他檢查,如超聲心動圖、胸部X 線片、血常規(guī)等。(3)開展急救:按照患者病因,實施個性化治療、護理,利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將患者分類,按病情危重程度進行對應處理。高危患者送至急救室做急救處理,心肌梗死患者實施介入治療以及圍術期護理,中?;颊咦襻t(yī)囑進行監(jiān)護和治療;若患者為低?;颊撸瑒t送入留觀區(qū),進行留觀監(jiān)護。
對比研究患者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疼痛程度、不良情緒以及臨床指標情況。臨床療效分為三個級別,分別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顯效表示患者癥狀全無,搶救時間在半小時至一小時以內;有效指患者癥狀有所緩解,搶救時間沒有超過一個小時;無效指患者胸痛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更加嚴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不良反應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腦卒中、休克四方面。臨床指標包括心電圖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心電圖時間、急診科停留時間、導管室激活時間、住院時間、搶救全程時間、生命體征穩(wěn)定時間八方面。疼痛評分通過VAS 評分法進行評估,分值為0 ~10 分,0 分表示沒有疼痛,1 ~3 分表示輕微疼痛,4 ~7 分表示中度疼痛,8 ~10 分表示重度疼痛。焦慮情況通過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價,分數和焦慮程度呈反比關系。
使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算數據。其中,計量資料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指標方面,觀察組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的比較(± 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的比較(± s)
/min 急救時間/min 心電圖時間/min組別 例數 分診評估時間急診科停留時間/min觀察組 35 2.84±0.13 26.28±2.33 2.49±0.97 31.82±2.08參照組 35 4.69±0.53 37.26±3.63 7.51±1.34 52.88±4.16 t 20.0559 15.0595 17.9531 26.7882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間/min 住院時間/d 搶救全程時間/min組別 例數 導管室激活時 生命體征穩(wěn)定時間/天觀察組 35 6.02±0.98 7.31±0.21 54.35±1.57 1.45±0.56參照組 35 9.16±1.32 9.99±1.27 67.61±2.28 3.52±1.34 t 11.2994 9.2837 28.3380 8.4322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疼痛和焦慮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疼痛評分、焦慮評分的比較(± s,分)
表4 兩組疼痛評分、焦慮評分的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疼痛評分 焦慮評分搶救后0.5 h 搶救后1 h 搶救后2 h 搶救后4 h觀察組 35 2.06±0.19 1.92±0.99 0.93±0.33 0.73±0.11 21.11±1.41參照組 35 4.79±1.93 4.43±1.56 3.59±0.71 3.26±0.48 42.12±7.33 t 8.3280 8.2907 20.0995 30.3947 16.6519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急性胸痛是一種常見急診科疾病,而醫(yī)院急診科是重要場所,疾病種類繁多,藥物種類繁瑣,因此對護理人員工作需求較高[2]。急診胸痛患者的護理工作具有復雜、強度大、危重的特征,在護理時常會出現不同風險事件,加大救治難度,因此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yōu)化、改良非常必要[3]。
在為急性胸痛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不但要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護理,還要迅速轉送患者至急救室,與醫(yī)師進行有效配合,通過科學合理方式為患者實施治療、護理。改良后的急診護理流程,在接診、手術準備等方面進行了細節(jié)化的改建,可以減少患者搶救時間,利于手術進展[4]。改良急診護理流程可以提升護理的有效性與時效性,能夠充分展現護理專業(yè)性,從而獲取家屬支持、理解,促進搶救效果提升[5]。改良急診護理流程最大的優(yōu)勢即節(jié)省時間,能夠在護理人員高效、專業(yè)的護理干預下,降低病死率,提升搶救成功率,對患者預后非常有利[6]。
綜上所述,對胸痛急診患者進行改良急診護理流程,能夠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減少不良反應,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