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彬,劉 鵬
(1.榆林市第一醫(yī)院骨科,陜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市第一醫(yī)院手足顯微外科,陜西 榆林 719000)
跟骨骨折是指由于跟骨部位受到損傷而造成的跟骨的連續(xù)性或完整性中斷,該病一般多見于青壯年人群[1-2]。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部跗骨骨折中,跟骨骨折約占60%左右[3]。由于跟骨的解剖結構較為特殊,是跗骨中最大的一塊骨骼,位于足部的后半部分,與前足構成了足弓[4]。因此,當人們的活動量相對較大,又或者體力勞動過多時,就容易發(fā)生跟骨骨折現(xiàn)象[5-6]。在臨床上,跟骨骨折的患者的治療方式一般以手術為主,其中,傳統(tǒng)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骨折恢復情況較為良好,但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愈合,且伴有一定的術后并發(fā)癥[7]。而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在臨床中的發(fā)展及運用,越來越多的跟骨骨折患者選擇在關節(jié)鏡輔助下行切開復位固定術[8]。因此,旨在探討關節(jié)鏡輔助下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對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臨床療效、骨折愈合及美國足踝骨科學會踝-后足功能評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影響,回顧性分析了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18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所有影像學及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整理分析,根據(jù)不同的手術方案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90例,所有患者均為單側跟骨骨折。對照組: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齡17~58歲,平均(34.31±2.37)歲;左側跟骨骨折患者45例,右側跟骨骨折患者45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4例,意外摔傷42例,其他14例;Sanders分型:Ⅱ型患者47例,Ⅲ型患者43例。觀察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齡18~60歲,平均(34.12±2.01)歲;左側跟骨骨折患者46例,右側跟骨骨折患者44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5例,意外摔傷40例,其他15例;Sanders 分型:Ⅱ型患者45例,Ⅲ型患者45例。病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為Sanders Ⅱ型或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②入院前未合并感染等其他組織器官原發(fā)性疾病者;③所有臨床資料完整且準確者。排除標準:①不能耐受和配合完成所有治療及隨訪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精神障礙者;④妊娠期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即患者麻醉后取側臥位,于患者足后跟外側處行一“L”形切口,約長10 cm,再利用克氏針將其翻開,從后側穿入兩枚克氏針對其進行復位,運用C形臂X射線機觀察患者的骨折部位是否復位后,放置12孔跟骨鈦板后,再使用螺釘固定,見足弓及骨折復位后進行縫合,石膏加固,手術結束。術后給予患者對癥藥物治療及二級護理。觀察組采取關節(jié)鏡輔助下切開復位固定術進行治療,即患者麻醉后區(qū)側臥位,分別于跟骨前外側、跟骨后外側、前后外側之間入路植入關節(jié)鏡及其他器械,術中相互配合,于跟骨結節(jié)處打入一枚克氏針,再對跟距關節(jié)進行生理鹽水的注入,注入量為10 ml,使用關節(jié)鏡觀察關節(jié)內情況,并去除游離碎塊,在關節(jié)鏡輔助下恢復關節(jié)面的完整,在使用克氏針進行固定,在C形臂X射線機觀察骨折部位復位良好后,放置跟骨鈦板,并完成螺釘固定,見足弓及骨折復位后進行縫合,石膏固定,手術結束,術后治療及護理同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后的X線顯像見圖1。
A:術前左跟骨側位;B:術前左跟骨軸位;C:術后左跟骨側位;D:術后左跟骨軸位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采用AOFAS評分量表進行評估,包括患者疼痛程度、日?;顒蛹爸吻闆r、最大步行距離、地面步行情況、反常步態(tài)、屈曲伸展及內翻外翻受限程度、踝-后足穩(wěn)定性、足部對線等9個方面,分值為0~100分,以90~100分為優(yōu);75~89分為良;50~74分為可;0~49分為差。其中,以患者無疼痛為40分,輕度疼痛為30分,中度疼痛為20分,重度疼痛為0分;患者日?;顒硬皇芟?,無需支撐為10分,日常活動不受限,但需扶拐杖為7分,以日常活動受限,需扶拐杖為4分,以日?;顒邮芟迖乐兀璺龉照葹?分;以患者街區(qū)數(shù)低于6個為5分,4~6個為4分,1~3個為2分,低于1個則為0分;以患者無步態(tài)反常為8分,輕微步態(tài)反常為4分,明顯步態(tài)反常為0分;以患者屈伸伸展輕度受限為8分,中度受限為4分,重度受限為0分;以患者后足內翻外翻輕度受限為6分,中度受限為3分,重度受限為0分;踝-后足較為穩(wěn)定為8分,踝-后足不穩(wěn)定為0分。③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等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通過對兩組患者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量表進行評估,在對照組90例患者中,恢復狀況優(yōu)32例,恢復狀況良23例,恢復狀況可21例,恢復狀況差14例,優(yōu)良率為61.11%;在觀察組90例患者中,恢復狀況優(yōu)45例,恢復狀況良31例,恢復狀況可9例,恢復狀況差5例,優(yōu)良率為84.44%,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在對照組90例患者中,皮緣壞死患者2例,切口感染4例,傷口破裂2例,其他3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2.22%;在觀察組90例患者中,皮緣壞死患者1例,切口感染1例,傷口破裂0例,其他1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33%,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在臨床上,跟骨骨折最早的分型是1952年所提出的Essex-lopresti分型,是依據(jù)患者X 線檢查的跟骨側位與跟骨軸位影像中的骨折是否累及距下關節(jié)面分為兩型,其中,Ⅰ型表示未累及距下關節(jié);Ⅱ型表示累及距下關節(jié)[10-11]。目前,在臨床中主要采用Sanders分型對跟骨骨折患者進行骨折的分型,Sanders分型是通過在跟骨骨折患者CT掃描的冠狀位圖像中選擇跟骨后距關節(jié)面最寬處,并由外到內的劃分A、B、C表示骨折線位置,其中,Ⅰ型指的是所有無移位骨折;Ⅱ型指的是兩部分出現(xiàn)骨折,可根據(jù)具體骨折位置分為Ⅱa、Ⅱb及Ⅱc;Ⅲ型即為三部分出現(xiàn)骨折,可根據(jù)具體骨折位置分為Ⅲab、Ⅲac及Ⅲbc;Ⅳ型則為骨折包含所有骨折線,即為Ⅳabc[12-15]。目前,臨床上治療跟骨骨折患者中,手術為其首選有效治療方案,但有相關文獻表示,如王小超等[16]報道的臨床中常規(guī)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更加注重骨折患者關節(jié)面修復,所以該手術方法在臨床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劣勢,如手術時間較長,對患者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破壞嚴重導致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大,且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相對較多等[17]。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已有許多研究[18-19]探討了關節(jié)鏡輔助下行切開復位固定術治療對于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傳統(tǒng)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關節(jié)鏡輔助下切開復位固定術治療的兩組患者進行圍手術期指標比較,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骨折愈合所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而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相比較則顯著減少(均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余雙喜等[20]報道的一致,提示在關節(jié)鏡輔助下對Sanders Ⅱ、Ⅲ型骨折患者行切開復位固定術可降低術中骨折處血供的破壞程度,有利于跟骨骨折患者的術后愈合以及足功能的恢復,此手術方法對于患者的創(chuàng)傷更小。除此之外,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好于對照組(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關節(jié)鏡輔助下切開復位固定術不僅能縮短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長及愈合時間,還可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傳統(tǒng)手術而言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