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莉 焦志勛
(隴西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隴西 748112)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定西市云田上大道村下大道社,海拔1870m,為旱川地,前茬為馬鈴薯,中等肥力,播前每667m2施農家肥3000kg、尿素15kg、磷肥40kg。播期為2020年4月9日,采用全膜雙壟溝栽培技術,進行人工點播[1]。
采用裂區(qū)設計,主處理為不同玉米品種,A1、A2、A3、A4分別為隴單339、先玉335、昌7-2、鄭58。副處理為不同種植密度,B1、B2、B3、B4、B5、B6分別為每667m2種植3000株(株距40cm、行距50cm)、3500株(株距35cm、行距50cm)、4000株(株距30cm、行距50cm)、4500株(株距27cm、行距50cm)、5000株(株距24cm、行距50cm)、5500株(株距22cm、行距50cm)。隨機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48m2(6m×8m)。按照整地、劃小區(qū)、起壟覆膜、點種的程序進行栽植,試驗區(qū)周圍設立保護行[2-4]。
測定項目為株高、穗長、穗行數(shù)、穗粒數(shù)、百粒重、行粒數(shù)、禿尖長度和籽粒產量等,通過室內考種的方法判定不同品種在不種植密度下的產量結果[5]。
由表1可知,主處理不同玉米品種增產效果排序為A2>A1>A4>A3;副處理不同種植密度下,不同玉米品種均為B3增產效果最好,其次為B2。通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主處理(不同株行距)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A2增產效果最好,A3增產效果最差。副處理間,主處理A1對應的副處理間,B3產量最高,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B2位居第二,與其他4個處理差異顯著;B5位居第三,與B1、B6差異極不顯著,與B2、B3、B4差異顯著;B1位居第四,與B5、B6差異極不顯著;B1、B6互相之間差異不顯著。主處理A2對應的副處理間,B3產量最高,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B2位居第二,與B5差異極不顯著,與其他4個處理差異顯著;B5位居第三,與B2差異極不顯著,與其他4個處理差異顯著;B4位居第四,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B1、B6之間差異不顯著。主處理A3對應的副處理間,B3產量最高,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B2位居第二,與B4差異不顯著,與其他4個處理差異顯著;B4位居第三,與B1、B3、B5、B6、差異顯著;B1、B5位居第四,與B6差異不顯著。主處理A4對應的副處理間,B3產量最高,與其他5個處理差異顯著;B2位居第二,與其他5個處理差異顯著;B5位居第三,與B1、B6差異不顯著;B1位居第四,與B4、B5、B6差異極不顯著,與B2、B3差異顯著。
由表2可知,就穗長而言,處理B3位居第一,與其他5個處理差異顯著;處理B5位居第二,處理B4位居第三,處理B2位居第四,三者差異不顯著;處理B6位居最后,與其他5個處理差異顯著。就生育期而言,處理B1、B2、B3、B4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均與處理B5、B6差異顯著。就穗行數(shù)而言,處理B3位居第一,處理B1位居第二,處理B2位居第三,處理B4、B5、B6數(shù)值相近,整體上6個處理差異不顯著。就株高而言,處理B4最高,位居第一,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處理B5位居第二,與處理B3差異不顯著,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處理B3位居第三,與處理B5差異不顯著,與其4個處理差異顯著;處理B2、B6分別位列第五、第六位,二者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
表2 同一品種(先玉335)在不同種植密度下的生物學性狀表現(xiàn)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種的增產效果排序為先玉335>隴單339>鄭58>昌7-2;在不同種植密度中,不同品種適宜的種植密度各不相同,但均是每667m2種植4000株(株距30cm、行距50cm)增產效果最好,其次為每667m2種植3500株(株距35cm、行距50cm);針對玉米生物學性狀表現(xiàn),總體來看,每667m2種植4000株(株距30cm、行距50cm)表現(xiàn)最佳,其次為每667m2種植3500株(株距35cm、行距50cm)。
由此得出,在隴西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先玉335、隴單339這2個品種栽培表現(xiàn)最佳,可大力推廣種植,每667m2種植密度以3500~4000株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