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棟
我自認(rèn)為遠(yuǎn)不夠稱作“讀書人”,因為讀書頂多算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就像伴我多年的跑步或游泳,閑時每天都有,忙時隔三差五,讀書也是如此。況且我不認(rèn)為炫耀愛讀書和炫富有何區(qū)別,也不敢茍同“享受閱讀”一說。很多閱讀過程其實是艱澀的,有時甚至需要一點(diǎn)“死磕”的精神,實在“磕”不動還得“放下”,待日后再“拿起”。
去年春,疫情影響了正常開學(xué),居家期間我就用“死磕”的勁頭讀完了《四書》《張居正大傳》《中國近代史》《毛澤東選集》等書籍。當(dāng)然,也有享受閱讀的時光。去年摯友送了我一套《金庸全集》,對于我這個生于80年代初的人來說,幾十年來從未看過武俠小說,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疫情給時間按下暫停鍵,有了整塊的時間可以隨意支配,于是,我試著走進(jìn)大俠金庸的世界。我先選了篇章最少的《雪山飛狐》讀起來,哪知一發(fā)不可收拾,真是達(dá)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后來又這樣廢寢忘食地讀完了《射雕英雄傳》,再后來,學(xué)校復(fù)學(xué)了,整塊時間已變成“奢侈品”,于是只好終止了對金庸小說的閱讀。兩年來,這套書就擺放在客廳的書架上,我卻沒有勇氣再去觸碰,生怕再次陷入刀光劍影、恩愛情仇的動人故事中難以自拔。
另有兩類書我是幾乎不讀的:“心靈雞湯”類與達(dá)人速成類,雖說“書猶良藥,可以醫(yī)愚”,也只是“醫(yī)愚”罷了,哪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閱讀是教師成長第一條路。有了豐富的閱讀,才會有豐富的思想來指導(dǎo)實踐,形成反思,給“寫”提供原材料。讀教材,讀教育教學(xué)理論書籍,很重要,但又不能止步于專業(yè)閱讀。魯迅曾說:“其實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并沒有什么分別,并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苯處熞嘧x所謂“閑書”,積累通識性知識。有人把教師的境界分成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圣。圣人,中國教育界幾千年只出了個孔子,孟子也只能算是“亞圣”。作為教師,自然不能做“奴”,也不能老是做“徒”,不能滿足于做“工”,要做“匠”和“師”,爭取成為“家”。
記得楊九俊先生曾說過,成功的教師最起碼要有五十本名著打底;朱永新先生也曾“開”了個“保險公司”,擔(dān)保普通教師十年后成為成功人士,條件是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兩位教育界大師級的人物所講的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吧。此刻,我倍感幸運(yùn)的是,遇見《閱讀》這份雜志,讓我再一次想起了這番道理,也就再一次遇見了閱讀。
(作者系江蘇省興化市實驗小學(xué)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