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職院校數(shù)量已占全國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與普通本科學校同樣肩負著“為國育才”的歷史重任。新時代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在促進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教師隊伍踐行“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需求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也面臨著諸多現(xiàn)實困境,如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還未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有待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體系,通過構建課程思政“大格局”、筑牢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抓好教師隊伍“主力軍”等路徑,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價值意蘊;現(xiàn)實困境;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張楊,女,常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經貿管理學院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會計與金融學、高等職業(yè)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21)09-0028-06
課程思政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是將“立德樹人”綜合教育理念落實為教育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xiàn)。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边@一重要論斷在進一步明確高等學校初心使命的同時,也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盵1]課程思政是高?!笆蟆庇梭w系的首要體系,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立德樹人”之源、全員育人之要、高校立身之本。當前高職院校數(shù)量已占全國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與普通本科學校同樣肩負著“為國育才”的歷史重任,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意義深遠。在新時代,深刻把握和努力探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現(xiàn)實困境和路徑選擇,這對做好高職院校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
促進國家各項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實現(xiàn)偉大的奮斗目標歸根結底要靠人才。當今世界所處的發(fā)展環(huán)境深刻變化,中國發(fā)展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不斷加大,大國博弈愈加復雜激烈,人才培養(yǎng)與爭奪成為焦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根本問題。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需求,同時也是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關鍵之舉。
(一)促進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高等教育要解決好教育的根本問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依托、借助于專業(yè)課、通識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構建起“三全”育人新格局,實現(xiàn)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盀閲拧钡恼芜壿嬍切聲r代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政策的首要邏輯,這既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2],更是正面回應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問題。因此,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符合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繼任者,這已成為高等職業(yè)教育必須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推進教師隊伍踐行“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盵3]高職院校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是教學實踐的主體,課程思政建設不是附加任務,而是補全職能,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教師要爭做師德師風表率,要牢記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責任擔當,要力行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常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龍慧老師認為,作為專業(yè)課教師,要真正發(fā)揮專業(yè)課程的育人作用,真正產生“傳薪火于課堂,引清泉入心田”的實際效果,結合課程特點,將正確的價值觀引領與學科體系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貫穿于課堂教學中。
(三)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需求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新動向,課程思政建設和思政課程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高職院校學生正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空前活躍,思想復雜多變,社會意識更加多元,最需要精心培育、啟發(fā)和引導他們開好頭、起好步。大學階段是高職院校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關鍵期,時代在進步,形勢在變化,學生的思想也在變化,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要根據(jù)時代特征、社會變革、文化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學生能樂于接受、充分認同、真心喜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一個學生潛能,引導他們各成其才。
二、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xiàn)實困境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全國高校開啟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多年來,雖然各地各高校在注重整體推進、協(xié)同聯(lián)動、教師參與等方面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但是縱觀各地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展進程和實際效果,也面臨一些現(xiàn)實困境,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還未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突出問題。
(一)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還未充分發(fā)揮
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大多數(shù)學校都開設了包含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但是課時極少,伴隨高職院校學生三年學習過程的大多是專業(yè)課程,專業(yè)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明顯不足,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還未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忽視價值目標的引領,因此專業(yè)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自然會被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主要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專兼職教師承擔,其他專業(yè)課程教學主要由專業(yè)院系承擔,兩類教師若沒有業(yè)務交叉,根本不會主動交流溝通,兩者在各自課程教學上往往是各自為陣、互不了解,因為沒有溝通交流,導致了兩種教育逐漸分化,呈現(xiàn)“兩張皮”現(xiàn)象。表面上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兩類課程體系協(xié)同育人育才的作用發(fā)揮不夠,實際上卻是高職院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頂層設計尚未完善,課程思政并非只是口號,而應該是落地生根的有力舉措,尤其要將課程思政的理念滲透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之中,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課堂教學形式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學生。
(二)課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在引領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長成才應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還未對課程思政的育人路徑進行頂層化設計、常態(tài)化推進和系統(tǒng)化改進。高職院校部分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貫穿“立德樹人”的價值共識與“三全育人”的價值理念,深刻踐行“為國育才”的初心與使命,但是部分承擔理科、工科類專業(yè)課程的教師,由于之前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夠,缺乏利用專業(yè)課程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很少同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少數(shù)教師主觀上認為無法有效結合兩種教育,這是主觀認識不到位的原因,目前更多的情況還是教師主觀是想施行課程思政,但不知道如何做好,這部分教師大多缺乏將課程思想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協(xié)同能力。具體而言,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理解不夠深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缺乏與人才培養(yǎng)總體定位之間的銜接;對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片面化;教學方法上融合力不足,導致學生容易產生反感的情緒。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在形成課程思政的育人體系上尚未形成有效閉環(huán)。
(三)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有待進一步加強
高職院校為了能使學生在未來就業(yè)中謀得一席之地,往往將教學目標窄化為職業(yè)發(fā)展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課程教學努力將學生打造成為合格且精致的社會工作人,不斷擴張學生的工具人格,這種擴張使得學生過度關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忽視對價值觀的領悟,尤其對“為什么而學習”的終極價值把握不定。高職院校學生是學校課程學習的主體,他們對課堂教學的價值判斷與工具理性認識及有效參與關乎課程思政開展的順利與否。學生對課程思政重要性認知不足、課程思政內涵理解不深與學校課程體系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思政的推進速度和建設效果。這其中既有學生主觀上學習態(tài)度的原因,也有授課教師還沒有將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融合課程教學的原因。一方面,學生主觀上認為課程學習就是為了獲取知識和技能,以此獲得工作的“敲門磚”;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少數(shù)課程存在一定的“湊學分”現(xiàn)象,少數(shù)課程的授課質量不高,教師只會照本宣科式地開展一張PPT加一支粉筆式的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全面引導,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處于低層次水平。學生在學習中認識不到專業(yè)課程還有塑造個人社會價值的育人功能,無法形成倒逼高職院校和專業(yè)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動力。
三、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選擇
全面推進思政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和必備內容,也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的必然要求[4]。因此,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深化對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大意義、目標性質、實施路徑等方面的認識,深刻領會課程思政建設的本質內核,悟透跟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發(fā)展規(guī)律,緊緊抓住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主體。這個過程既需要高職院校的積極作為,也需要全體師生的親力親為。
(一)構建課程思政“大格局”
高職院校要不斷增強政治自覺、認識自覺和行動自覺,黨委要強化主體責任,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尤其要不遺余力做好頂層設計,構建起課程思政“大格局”。具體而言,高職院校要結合學校自身發(fā)展定位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主動構建黨委統(tǒng)一領導、行政積極支持、部門協(xié)調聯(lián)動、院系落實推進、教師主動參與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管理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實訓體系和社會實踐體系。在培養(yǎng)方案、教學大綱、課程評價標準等重要教學文件的審定中,高職院校要把思政元素是否融入課程教學作為核心要素,要考量“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及“育德效果”,這實際上就是形成一種“倒逼機制”。高職院校要積極推動和支持學院結合學科專業(yè)特點、內涵建設要求和人才培養(yǎng)特色,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出臺相應的制度和舉措,積極引導和鼓勵把理想信念、職業(yè)道德、工匠精神、無私奉獻等思政核心元素有機融入到公共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必修課以及專業(yè)實踐課程中去,建立與完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育人體系。高職院校要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教師培訓與發(fā)展體系,為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能力水平搭建學習和交流的平臺,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可應用的經驗和樣板。教師本人也要將育德能力提升納入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自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四個相統(tǒng)一”和“四個引路人”的標準和要求,通過自主學習、自我改進、自我提高,形成穩(wěn)定的內在信念和行為品質。
(二)筑牢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度發(fā)掘各類課程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要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將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國家發(fā)展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筑牢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這是高校立德樹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大學課程不僅僅是追問其學科專業(yè)內容的解釋之學,更是規(guī)范人思想政治行為的價值之學,教師引導學生不僅學習專業(yè)知識,解答疑難問題,更要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而學習。因此,課堂教學改革要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目標,把知識講解、能力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建設的重點在“思政”,“要以課程為載體,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5]。高職院校應把家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等思政元素貫通于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和課程評價體系的設計、執(zhí)行和考核之中;高職院校教師應把愛國之心、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專業(yè)課程、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師生血脈,讓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思想政治的洗禮。為此,高職院校要著眼于青年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熏陶濡染,注重在課堂講授和教學活動中、在課堂訓練和作業(yè)試題中、在課堂教學延伸活動和課堂教學管理過程中滲透課程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要立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課程特點、專業(yè)能力素質要求,特別是要結合高職學生特點,以生為本,育德為先,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要考慮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及未來工作性質和要求,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同頻共振,重視探究、啟發(fā)、互動、拓展的教育方式。課程思政不是在課程中剝出幾節(jié)課時講授思政內容,而是將課程中發(fā)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資源以說故事、引案例、講道理等形式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盵3]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開發(fā)和深層設計,從學科、專業(yè)的學術內涵和傳承脈絡探究每一門課程潛在的思政資源,充分提煉其所蘊藏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效發(fā)揮各類課程所承載的思政功能。
(三)抓好教師隊伍“主力軍”
在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教師起著關鍵性、主導性、基礎性作用,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應抓好教師隊伍“主力軍”,培養(yǎng)教師自覺增強將課程思政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的協(xié)同能力。首先,教師要自覺增進自身的育德意識?!皞鞯馈⑹跇I(yè)、解惑”是教師的職責,教師應當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堅定的政治意識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鏡子。”[6]廣大教師必須深化對課程思政重要意義的認識,課程思政不是附加任務,而是補全職能,在講授知識的同時,要履行好既要教書又要育人的崗位初心,促進課程思政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其次,教師要自覺增進自身的育德能力。教師不僅要有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自覺,還應該具備開展課程思政的水平和能力,即“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盵7]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課程思政建設的本真追求,從制度建設、實施運行、反饋調整等多個方面完成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從學校、院系、學生的多主體、多視角出發(fā),應認真探索高職院校破除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還未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有待進一步加強的現(xiàn)實困境,真正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努力開創(chuàng)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新局面,實現(xiàn)課程思政“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8]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Z].教高〔2020〕3號,2020-05-28.
[2]陳亮,石定芳.新時代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的政策邏輯與實踐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1):97-106.
[3]本書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04.
[4]張雪雁.深刻認識教育事業(yè)的重要地位[N].中國社會科學,2018-10-08(1).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Z].2019-08-14.
[6]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7]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責任編輯? ? 秦? ?濤]
The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al Dilemma and Path Choice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ZHANG Ya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ccounted for half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they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s gener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rich value implication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romoting teachers to practice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meeting the inevitable nee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Howeve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so faces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fully formed, and the value guid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constructing the "large patter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building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grasping the "main force" of teacher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realistic dilemma; path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