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嬌
2013年開始,太原市開展府城工程修繕工作,其中包括歷史文化街區(qū)和23處文物修繕(復)的保護項目。2019年,一部分文物建筑逐步修繕(復)完成,實現(xiàn)開放。修復的文物中多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市級文保單位,有著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首批開放的有文殊寺、普光寺、日式住宅等。
文殊寺位于明太原府城的東北處,晉王府的西側(cè),現(xiàn)在的杏花嶺區(qū)東倉巷4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主體結構為清代早期木結構建筑,距今約有400年歷史。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現(xiàn)僅存過殿(今大雄寶殿),四周圍廊,檐下施垂蓮柱吊楣,裝修無存,是研究我國清代建筑的重要遺存之一。2011年1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市政府決定對其進行修繕(復),現(xiàn)基本恢復。2019年10月1日正式開放。
文殊寺始建于何時,已不可確考。但是據(jù)現(xiàn)有方志文獻記載,明代文殊寺曾進行過重修。乾隆《太原府志》志卷四十八記載:
“文殊寺二,一在西蕭墻角,明萬歷丁巳僧如安重修,萬砥記。崇禎七年晉王重修,并建白衣殿,尚時彥記;一在繕都村,元至重修。”
可知,文殊寺至少在明代萬歷年間就已經(jīng)存在,且進行過兩次重修。萬歷《太原府志》志卷之二十四記載“文殊寺,西北蕭墻角”。也是一證。即文殊寺處于明代晉王府的西北角,朱元璋之孫廣昌王(朱濟熇)七王府的北面。
《陽曲縣志》中明代太原城的街巷圖中仍明顯標注著文殊寺的存在,但是到了清代的街巷圖中則不再顯示文殊寺的方位,僅保留著文殊寺街的名稱。
民國十四年(1925年)版的《最新山西省會街市圖》中文殊寺街的名稱仍有保留,且在原文殊寺的位置開辦了省立普濟堂。普濟堂,俗稱“老人堂”,是清末民初民間救濟性的社會組織。張赤幟提供的介紹中,也明確了“今之普濟堂,古之文殊寺”。
古時文殊寺的建筑規(guī)模達一萬多平方米,東起現(xiàn)在的三墻路、西至現(xiàn)在的永安路。據(jù)1875年《山西省城街道暨附近壇廟村莊圖》和1948年《太原市城防工事圖》可推斷,當時的寺廟至少是現(xiàn)有規(guī)模的四五倍。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順應民主與科學新式社會思潮,實業(yè)興晉,閻錫山政府曾在文殊寺開辦晉興出版社(也稱晉興印刷廠)。當年印刷廠的老員工齊振嘉曾說:“閻錫山在日本投降(1945年)后,成立了晉興出版社,由趙培云所開?!毙轮袊闪⒁院?,因戰(zhàn)亂而從兵工路搬到城隍廟的西北實業(yè)公司第14工廠西北印刷廠成了太原印刷廠一廠,文殊寺這里的晉興出版社就成了二廠。原印刷廠老職工李樹恰說:“1950年,晉興出版社合并到了太原印刷廠,文殊寺被改造成為太原印刷廠的職工宿舍?!崩锩孀〉亩际怯∷S和房地局的職工。
“文革”期間,文殊寺天王殿被改造成社會主義大院院門,主要建筑的部分雕花、琉璃被砸,東西廂房部分被拆。20世紀80年代,文殊寺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寶殿被夷為平地,由太原印刷廠和省輕工廳占用,只留下一座過殿。文殊寺前門還保留有寫著“晉興出版社”的大門。2013年,文殊寺被列為“府城歷史文化街區(qū)(民居)和文物修繕(復)保護工程”項目之一,在考古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恢復原鐘樓、鼓樓、東西廂房、大門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皶x興出版社”大門向東移數(shù)十米,開放式內(nèi)部成為民眾小憩的休閑場地。
修繕后的文殊寺坐北向南,由主院、東西偏院組成。三進院落,共有建(構)筑物19座,中線由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組成,東偏院主要由伽藍殿、觀音殿、民國樓組成,西偏院主要由祖師殿、普賢殿組成。原來保留的過殿經(jīng)修繕后,將殿內(nèi)正中塑置釋迦牟尼塑像和阿難、迦葉塑像,兩側(cè)為十八羅漢塑像,全部采用仿明代風格,古意盎然,成為現(xiàn)在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除大木框架保留外,其殿內(nèi)梁、檁、柱、枋以及其上精美彩繪均保留下來,彌足珍貴。
清代時期的建筑大體沿襲明代傳統(tǒng),但也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華麗。通過對現(xiàn)存的殿內(nèi)結構特征進行判斷,文殊寺應該為清代遺構。僅存的過殿(現(xiàn)大雄寶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外圍保留下來的圍廊為民國年間添建,木雕工藝精湛。大雄寶殿四周的檐部花板及垂柱蓮花木雕的雕琢手法和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各異,十分精美,其蓮花花瓣連接,呈鏤空狀,視覺上給人以震撼,具有獨特的古典韻味。殿內(nèi)大梁架上的彩繪,雖歷經(jīng)滄桑,但仍可辨認出人物、動物及花卉圖案。其中一幅彩繪,描繪了四人物穿著不同顏色和款式的服飾,走在最前面的人好似轉(zhuǎn)過頭來對后面的三人講話,人物的前面是一只棕黃色如同黃狗般大小的動物,看起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造型生動、質(zhì)感強烈,凸顯出厚重的文化底蘊,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大雄寶殿歷經(jīng)時代更替、風雨摧殘,多次進行修繕,建筑形制逐漸演變至今,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大木構架為清代原物,結構嚴謹規(guī)整,保存了清代建筑體系的主要特征,對于研究清代木結構建筑布局、建筑結構提供了文物實例,是研究我國清代建筑的重要遺存之一,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文殊寺是太原府城內(nèi)的重要寺院。對研究古代太原地區(qū)宗教信仰、民間信俗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眾所周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僧人、香客們?nèi)绻ノ迮_山進行朝拜,太原城內(nèi)文殊寺就是一個落腳的地方。五臺山七佛寺中的鐘文上有“文殊寺僧永寧書”等記載,都說明了太原文殊寺與五臺山有一定的聯(lián)系。
文殊寺現(xiàn)存的磚木框架、民國年間添建的具有精湛木雕工藝的圍廊,都是研究明、清、民國時期大木建筑的重要依據(jù),大梁上精美的彩繪對于研究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也有著重要意義。
據(jù)現(xiàn)有資料記載,文殊寺作為太原府城內(nèi)唯一的一座文殊菩薩道場,是重要的宗教場所。民國時期在文殊寺開辦的省立普濟堂,具有很強的慈善作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文殊寺開辦晉興出版社,宣揚民主與科學,傳播新式社會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文殊寺成為印刷廠職工宿舍。每個時期,文殊寺都在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但相同的是文殊寺各個時期都在發(fā)揮著公共服務的作用,對于研究近現(xiàn)代山西發(fā)展進程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