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鵬 李軍孝 劉鑫 崔淵博 陳其亮 霍雪娥
結核性膿胸是指結核分枝桿菌侵犯胸膜引起胸膜組織變性、滲出,經(jīng)胸腔內纖維包裹,造成肺臟受壓、胸廓畸形,嚴重影響患者呼吸功能和生命質量。外科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手段,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切口較大,且常需截斷肋骨,致并發(fā)癥較多,影響患者術后康復。近年來,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SP-VATS)因其切口小、視野清晰、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被逐漸應用于結核性膿胸的治療中[1-3]。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是通過優(yōu)化圍術期臨床路徑,來達到減少圍術期應激反應及術后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的目的,這與胸腔鏡手術的微創(chuàng)理念不謀而合。目前,ERAS理念在我國的應用尚顯不足,已有學者將其應用于結核病外科領域,并不斷探索其應用價值[4-5]。筆者借鑒國內外相關領域ERAS理念的應用經(jīng)驗,將SP-VATS與ESRA理念聯(lián)合應用于結核性膿胸圍術期全過程,以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直接經(jīng)驗。
一、 研究對象
采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收治的符合入組標準的113例行SP-VATS治療的結核性膿胸患者臨床資料。將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僅行SP-VATS治療的54例患者作為SP-VATS組,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SP-VATS+圍術期ERAS理念治療的59例患者作為SP-VATS+ERAS組,兩組患者一般臨床特征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不同臨床特征在兩組患者中的分布情況
入組標準:所有患者年齡均介于18~65歲,臨床診斷明確并具有手術指征,臨床資料完整。排除并發(fā)嚴重基礎疾病、胸壁結核和肺結核需同時進行手術者,以及治療依從性不佳、手術時間超過3 h、存在抗結核藥物耐藥者。
二、 研究方法
1. SP-VATS: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均由同一手術團隊中高年資副主任醫(yī)師及以上職稱者進行手術。手術步驟:術前B超及CT定位確定膿腔范圍,沿膿腔上緣肋間腋前線或腋中線作一約4~6 cm主操作孔,多位于第4肋間;在膿腔底部另作一長約1 cm觀察孔,多位于腋中線或腋后線第7或第8肋間。分別沿主操作孔及觀察孔切開皮膚、皮下及胸壁肌層,打開肋間肌,在增厚的壁層胸膜外游離出空間,利用手指將兩處打通。在主操作孔處置入切口保護套,觀察孔置入套管并放入胸腔鏡,利用胸腔鏡的輔助直視下打開主操作孔處壁層胸膜,進入膿腔,吸凈膿液后再刮除肉芽組織,以鈍性分離的方法剝離肺臟表面臟層胸膜,剝除膈肌、縱隔表面的纖維板,盡可能切除臟層及壁層胸膜。剝離時需注意纖維板與肺組織間隙,若粘連緊密可在纖維板表面劃一小切口,撕開一小片纖維板,用吸引器由點及面向四周緩慢撕脫,力求完整剝除;若粘連嚴重難以剝離,可行“#”字型分別剝離后再游離葉間裂;對于膿腔外的粘連不需完全剝離,以避免過多損傷;若滲血較多,可熱毛巾填塞壓迫止血,或在胸腔鏡直視下電凝止血,再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鼓肺查漏氣,若漏氣小則無需處理,多可自行閉合,若漏氣較明顯可行間斷縫合修補,再用殼聚糖季銨鹽生物膠體液(復可邦)溶液沖洗,觀察孔留置一根引流管后關閉胸腔。
2.ERAS方案:我院從2020年1月開始實施ERAS理念治療。術前措施:(1)對患者進行ERAS理念和路徑宣傳教育,告知正確的呼吸功能鍛煉方法及配合事項;(2)鼓勵患者戒煙、戒酒至少2 周;
(3)手術前夜囑患者飲用碳水化合物飲品800 ml,術前需禁食6 h,但術前2 h可飲用200 ml糖水或無渣飲料;(4)不予常規(guī)備皮;(5)不使用長效鎮(zhèn)靜劑和阿片類藥物。術中措施:(1)采用低潮氣量(6~8 ml/kg)、中度呼氣末正壓(PEEP)[5~8 cm H2O(1 cm H2O=0.098 kPa)],及間斷性肺復張通氣以維持血氧飽和度(SpO2)>93%;(2)根據(jù)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疾病種類、術前全身狀況、血容量狀態(tài)等情況,參照目標導向性液體治療(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理念確立個體化目標需求量,進行個體化補液,維持術中血壓不低于術前基線血壓的20%;(3)圍術期聯(lián)合神經(jīng)阻滯等多模式鎮(zhèn)痛技術和藥物,以充分運用阿片類藥物的“節(jié)儉策略”,達到鎮(zhèn)痛時間最短、阿片類藥物使用劑量最低及肌松藥用量減少的目的;(4)根據(jù)病灶范圍及患者對預估疼痛的耐受情況加用超聲引導下的椎旁神經(jīng)阻滯及肋間神經(jīng)阻滯;(5)調整手術室溫度,使用保溫毯保溫,加熱靜脈滴注液體及沖洗液。術后措施:(1)給予短效鎮(zhèn)痛劑減輕患者切口疼痛;(2)術后清醒后鼓勵患者臥床活動,當晚可嘗試下地,逐漸增加活動量;(3)術后第1天即可拔出尿管,當引流量小于100 ml/d、術后胸部X線攝片提示無胸腔積液、肺復張良好時可拔出胸腔引流管。
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地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拔管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術后1、12、24、48、72 h時的疼痛程度。其中,胸部疼痛的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0分為無痛,1~2分為偶爾有輕微疼痛,3~4分為經(jīng)常有輕微疼痛,5~6分為偶爾有明顯疼痛但可以忍受,7~8分為經(jīng)常有明顯疼痛且不能忍受,需要口服鎮(zhèn)痛藥物,9~10分為劇烈疼痛,需要注射鎮(zhèn)痛藥物。住院時間為手術日至出院日之間的時間。
三、統(tǒng)計學處理
一、術后指標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下地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拔管時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及住院時間比較
二、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術后1、12、24 h時疼痛評分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但術后48、72 h疼痛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的比較
三、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SP-VATS+ERAS組和SP-VATS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0.34%(12/59)和38.89%(21/54),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90,P=0.030),主要為肺復張不良(手術前后CT顯示肺組織復張不足50%)、肺部感染、胸腔積液、胸腔持續(xù)漏氣,兩組發(fā)生例數(shù)分別為5例和9例、4例和8例、均為2例、1例和2例。對于胸腔持續(xù)漏氣的患者經(jīng)延遲拔除胸腔閉式引流管、積極呼吸功能鍛煉后漏氣停止;而肺部感染的患者通過痰培養(yǎng)更換敏感抗生素治療后好轉;有胸腔積液的患者行穿刺抽液后恢復良好;肺復張不良的患者除1例失訪外,均經(jīng)3個月的呼吸功能鍛煉后明顯改善,肺組織復張均超過75%。
結核性膿胸的手術方式包括傳統(tǒng)開胸手術及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開胸手術一般采用常規(guī)后外側切口或經(jīng)B超及CT定位下選擇切口,一般切口較大,視野直觀,可在直視下切除增厚的壁層胸膜,清除膿液,剝離臟層胸膜,促進肺復張,對手術操作技巧要求相對較低,但離斷肌肉組織多,術后疼痛明顯,并發(fā)癥也較多。而VATS切口小,視野清晰,美觀程度高[1,3],又分為單孔胸腔鏡、SP-VATS、三孔胸腔鏡及胸腔鏡輔助小切口等多種手術方式。
常規(guī)的三孔胸腔鏡雖然便于暴露及方便術者操作,但增加的副操作孔具有以下局限:一是增加的切口不符合美觀要求,且會增加切口感染及切口瘺的風險;二是切口入路較低,可能損傷膈肌,甚至損傷至腹腔;三是副操作孔的器械在手術過程中容易與胸腔鏡相互干擾,影響手術流暢性,也易損傷肋間神經(jīng);四是易造成術后傷口疼痛,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SP-VATS手術較常規(guī)的三孔胸腔鏡減少了1個副操作孔,避免了三孔胸腔鏡的局限,切口也較胸腔鏡輔助小切口大大減小,也無需傳統(tǒng)開胸手術的肋骨撐開器及截斷肋骨操作。筆者認為,結核性膿胸的SP-VATS手術過程相對簡單,一般無需處理肺動靜脈及摘除淋巴結,且大多數(shù)患者的膿腔范圍較小,只要做好術前定位,在熟練掌握胸腔鏡技術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切口,完全可以滿足結核性膿胸的纖維板剝除,若術中遇到突發(fā)情況也可以直接延長主操作孔,變更為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胡汶斌等[6]的研究也認為結核性膿胸行SP-VATS下胸膜纖維板剝脫術療效滿意,安全可行。
促進患者康復是ERSA理念與SP-VATS治療的共同目的。ERSA理念在國內十余年的應用過程中得到了逐步發(fā)展,但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專業(yè)的應用程度并不相同。2020年1月,我院根據(jù)實際情況結合國內外通行的ERAS方案,將SP-VATS與ERAS理念聯(lián)合應用于結核性膿胸的治療中,與既往僅行SP-VATS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治療可明顯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顯示,SP-VATS+ERAS組患者的下地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拔管時間均明顯少于SP-VATS組,表明SP-VATS 聯(lián)合ERAS理念治療有助于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及住院時間,考慮與ERAS理念強調早期下地活動及早期拔管有關?;颊咴缙谙碌鼗顒?,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和肺復張,并加快組織滲出液的引流,進一步縮短拔管時間。而且,患者在圍術期均自愿接受ERAS理念宣教,具有較強的參與感,治療依從性好,并在術前進行了充分的呼吸功能和肢體功能鍛煉,均利于術后各項功能的恢復。
另一方面,ERAS理念指導下的飲食管理、術中體溫控制、疼痛管理、麻醉藥物管理等均有助于減少手術應激反應。苗瑞瑞等[5]將個體化、階梯化營養(yǎng)治療應用于脊柱結核治療中,結果表明,ERAS理念指導下的飲食管理有助于降低術后即刻血糖和手術應激反應;而術中保溫的理念,不僅有助于減輕手術應激,也可降低心腦血管意外和器官功能障礙的發(fā)生[7]。本研究在術前非常規(guī)使用長效鎮(zhèn)靜劑及阿片類藥物,術中盡量選擇起效快、易于控制麻醉深度和蘇醒快的藥物,減少了術中阿片類藥物及全麻藥物的用量,使患者術后快速蘇醒,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同時也降低了麻醉藥物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利于胃腸功能恢復。宋興超等[8]研究表明,ERAS理念不僅有助于減輕胃癌患者術后的應激反應及細胞免疫,也可縮短患者術后下床活動、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天數(shù)。
胸外科手術的術后疼痛多較為嚴重,且易遷延為慢性疼痛,極易引起患者精神緊張,懼怕用力咳嗽及下地活動會加重疼痛感,從而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9]。ERAS理念的鎮(zhèn)痛管理采用預防性鎮(zhèn)痛和多模式鎮(zhèn)痛相結合的方式,如在術前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為主的預防性鎮(zhèn)痛,進而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也可在術中輔以椎旁神經(jīng)阻滯、肋間神經(jīng)冷凍,或在術后必要時加用阿片類藥物。本研究顯示,SP-VATS+ERAS組患者術后1、12、24 h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SP-VATS組,但術后48、72 h的疼痛評分與SP-VATS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ERAS理念的鎮(zhèn)痛管理可明顯減輕患者24 h內的術后疼痛,但對后期的疼痛沒有明顯的緩解作用??紤]為術后48 h患者疼痛明顯緩解,一般均不再進行鎮(zhèn)痛管理,致兩組患者后期的疼痛評分無明顯差異。胡禮宏等[10]認為,在胸腔鏡直視下椎旁阻滯可減少胸科手術中麻醉藥物的按壓次數(shù)、鎮(zhèn)痛藥物使用量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并可縮短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拔除胸腔引流管時間及住院天數(shù),表明ERAS理念下的鎮(zhèn)痛管理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另外,患者在參與ERAS理念實施的過程中獲得了較高的醫(yī)學知識認知度和較好的醫(yī)患關系,可能導致患者依從性更好,更能耐受術后疼痛感。
胸外科術后并發(fā)癥以肺部感染、胸腔持續(xù)漏氣、肺復張不良、胸腔積液、呼吸衰竭、活動性出血等較為常見。本研究中,SP-VATS+ERAS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SP-VATS組,表明ERAS理念有助于減少SP-VATS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紤]是ERAS理念的體溫管理、功能康復訓練、多模式疼痛管理可以幫助患者早期下地活動、積極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有利于肺復張,減少胸腔漏氣、肺復張不良、肺部感染、術后應激反應的發(fā)生。另外,早期拔除胸管也可減少傷口感染及其他因胸管所致的并發(fā)癥。施慶彤等[11]認為,ERAS理念指導下的呼吸功能鍛煉有助于減少肺癌手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張振龍等[12]的研究也表明ERAS理念可減少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均與本研究結論一致。當然,術者手術技能的提高也可能是術后并發(fā)癥減少的另一原因。
綜上所述,SP-VATS聯(lián)合ERAS理念應用于結核性膿胸的治療,可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及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有助于縮短下地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在結核外科領域的應用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