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陣
(商丘市中醫(yī)院 中醫(yī)內(nèi)科,河南 商丘 476000)
慢性淺表性胃炎為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淺表性炎癥, 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 主要癥狀有上腹脹痛、反酸、燒心、食欲減退等[1]。其病理變化通常局限于黏膜層,具有遷延不愈等特點,若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可逐漸進展為萎縮性胃炎,嚴重可能引發(fā)胃癌,危及生命[2]。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西藥,具有良好效果,但在控制病情方面作用不大。近年來,中醫(yī)療法逐漸應(yīng)用于該病治療中,其中三九胃泰顆粒作為一種中成藥物,具有抗炎止痛、行氣活血、理氣健胃之效,受到臨床關(guān)注。自擬芩連苓丹降胃湯是一種中藥湯劑,由蒲公英、丹參、代赭石等多種中藥組成,具有祛瘀降逆、清熱利濕之效。本研究選取96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進行分組對比,以探討自擬芩連苓丹降胃湯聯(lián)合三九胃泰顆粒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96例研究對象均為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商丘市中醫(yī)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依隨機數(shù)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女26例,男22例;年齡28~71歲,平均(42.89±7.23)歲;病程3個月~8 a,平均(3.24±0.67)a。觀察組:女25例,男23例;年齡27~70歲,平均(42.15±6.82)歲;病程5個月~8 a,平均(3.41±0.75)a。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大會赫爾辛基宣言》醫(yī)學倫理相關(guān)要求。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jīng)胃鏡、實驗室及臨床癥狀檢查證實為慢性淺表性胃炎;②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實用內(nèi)科學》中慢性淺表性胃炎診斷[3];③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中慢性淺表性胃炎診斷[4];④患者均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伴有膽汁反流性胃食管炎、胃腸神經(jīng)癥;②存在急慢性胰腺炎、腸炎、膽囊炎;③伴有肝硬化、肝炎;④心、肝、腎等功能嚴重異常;⑤胃鏡檢查顯示存在占位表現(xiàn)或萎縮性胃炎;⑥對本研究選用的相關(guān)藥物成分過敏。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76),口服,每日1次,每次20 mg。持續(xù)治療4周。
1.3.2觀察組 接受自擬芩連苓丹降胃湯聯(lián)合三九胃泰顆粒治療。自擬芩連苓丹降胃湯藥方配伍組成:黃連10 g,黃芩10 g,蒲公英30 g,茯苓30 g,檀香10 g,砂仁10 g,丹參30 g,旋覆花10 g,車前子10 g,澤瀉10 g,代赭石30 g,雞內(nèi)金15 g。水煎取汁,每劑300 mL,每日1劑,每次150 mL,早晚2次溫服;三九胃泰顆粒(華潤三九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4245),每次20 g,沖服,每日2次。持續(xù)服用4周。
1.4 觀察指標
1.4.1治療效果 評價療效標準:(1)顯效,即臨床胃痛、胃脹癥狀消失,納差、口苦、呃逆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fù)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zhuǎn)。(2)有效,即胃痛、胃脹癥狀明顯減輕;胃鏡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炎癥有所減輕。(3)無效,即達不到有效標準之病例,而未惡化者[5]。將有效與顯效計入總有效數(shù)。
1.4.2癥狀積分 依照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03年制定的《胃腸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6],將患者癥狀按輕重程度分級為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4個等級,分別記0、1、2、3分。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評估納差、口苦、胃脘脹滿、胃脘壓痛拒按、呃逆積分。得分越低,則表明癥狀越輕。
1.4.3不良反應(yīng) 治療期間記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
2.1 治療效果兩組中觀察組顯效33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3%(46/48);對照組顯效22例,有效17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1.25%(39/48)。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χ2=5.031,P=0.025)。
2.2 癥狀積分經(jīng)4周治療后,觀察組納差、口苦、胃脘脹滿、胃脘壓痛拒按、呃逆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分)
2.3 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觀察組發(fā)生眩暈1例,下腹疼痛1例,惡心1例,總發(fā)生率為6.25%(3/48);對照組發(fā)生眩暈1例,下腹疼痛1例,惡心1例,心悸1例,總發(fā)生率為8.33%(4/48)。觀察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1,P>0.999)。
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是一種質(zhì)子泵抑制劑,屬于苯并咪唑類化合物,主要有效成分為雷貝拉唑鈉,可應(yīng)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中,口服后可于腸道內(nèi)吸收,能有效抑制胃壁細胞H+-K+-ATP酶系統(tǒng),使胃酸分泌被阻斷,從而起到治療作用[7]。但臨床中單獨應(yīng)用療效有待提高。
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于中醫(yī)“胃反”“胃痛”“吐酸”等疾病范疇,病因主要為外感寒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脾胃虛弱等,病機為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治療上以清熱燥濕、理氣活血、抗炎止痛、理氣健胃為其基本原則。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4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納差、口苦、胃脘脹滿、胃脘壓痛拒按、呃逆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三九胃泰顆粒中,黃芩具有涼血解毒、清熱燥濕之效;三丫苦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之效;九里香可消腫解毒、活血止痛;兩面針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茯苓具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效;木香可升降諸氣;白芍可養(yǎng)血止痛;地黃能清熱涼血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健脾、清熱燥濕之功[8]。同時,現(xiàn)代研究表明,三丫苦、九里香、兩面針均具有抗炎、鎮(zhèn)痛、抑菌等作用[9-11];茯苓、白芍、木香、地黃均具有抗炎、免疫調(diào)節(jié)、保肝等作用[12-15],此外,九里香還可松弛腸道平滑肌[16]、地黃可保護胃黏膜[15]。自擬芩連苓丹降胃湯藥方中,黃連、黃芩、蒲公英可清熱燥濕;砂仁、檀香、丹參能和胃降逆、祛瘀通絡(luò);車前子、澤瀉、茯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雞內(nèi)金、代赭石、旋覆花能降上逆之胃氣,諸藥合用,共奏祛瘀降逆、清熱利濕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自擬芩連苓丹降胃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抑殺幽門螺桿菌等作用[17-21]。此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yīng)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自擬芩連苓丹降胃湯聯(lián)合三九胃泰顆粒無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yīng)。
綜上可知,對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采用自擬芩連苓丹降胃湯聯(lián)合三九胃泰顆粒治療,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臨床癥狀,且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yīng),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