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華,邵玲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醫(yī)院 口腔科,河南 鄭州 450046)
齲病為臨床常見細菌性疾病之一,指牙齒硬組織逐漸被破壞,初期發(fā)病位置于牙冠,若未獲得及時有效治療,隨病情進展,可致使牙周表面遭到破壞,進而形成齲洞,終至牙冠被完全破壞,僅殘留牙根或牙齒喪失[1-3]。大量研究發(fā)現,齲病于3~6歲兒童發(fā)病率約60%,不僅讓兒童感到牙齒的疼痛,影響營養(yǎng)攝入、咀嚼食物及消化,還可繼發(fā)尖周炎及牙髓炎,使牙弓、頜骨發(fā)育受到限制,致使恒牙排列異常,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4-5]。為了解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率特點,保護兒童身體健康,為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本研究于2020年9月對鄭州市3~6歲兒童進行齲齒發(fā)病情況調查,現分析如下。
1.1 研究對象隨機抽取2020年9月鄭州市3~6歲兒童2 328例,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研究對象資料,其中男童1 212例,女童1 116例。
1.2 研究方法由專職社區(qū)醫(yī)生對鄭州市3~6歲兒童實施現況調查。充足光線下,受檢兒童面朝采光面,取端坐位,調查者應用平面口鏡、探針、牙鑷等工具進行視診、探診及計數。符合以下標準之一即可判定為齲病:(1)牙齒光滑面或窩溝點隙明顯釉質下破壞或齲洞;(2)明確可探及的軟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損。采用統(tǒng)一制定表格,逐一逐項地對兒童口腔衛(wèi)生行為習慣實施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含是否喜食甜食和零食、有無刷牙習慣、刷牙方法及次數、飯后漱口習慣、家長是否重視、有無口腔檢查。
1.3 觀察指標(1)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和性別關系。(2)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和年齡關系。(3)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和個人行為習慣及家長態(tài)度關系。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鄭州市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和性別關系2 328例兒童中,齲齒兒童共1 204例,齲齒率高達51.72%,其中女童齲齒率50.18%,男童齲齒率53.14%,男、女童齒齲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33,P=0.154)。見表1。
表1 鄭州市3~6歲兒童齲齒情況比較
2.2 鄭州市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和年齡關系2 328例兒童中,3歲兒童齲齒率為29.19%,4歲兒童齲齒率為41.06%,5歲兒童齲齒率為58.73%,6歲兒童齲齒率為63.80%,3~6歲兒童齲齒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χ2=157.118,P<0.001)。見表2。
表2 鄭州市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情況比較
2.3 鄭州市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和個人行為習慣及家長態(tài)度關系2 328例兒童中,喜食甜食的兒童齲齒率較不喜食甜食的兒童高,無刷牙習慣的兒童齲齒率較有刷牙習慣的兒童高,無飯后漱口習慣的兒童齲齒較有飯后漱口習慣的兒童高,喜食零食的兒童齲齒率較不喜食零食的兒童高,家長不重視的兒童齲齒率較家長重視的兒童高,無口腔檢查習慣的兒童齲齒率較有口腔檢查習慣的兒童高(P<0.05)。見表3。
表3 鄭州市3~6歲兒童齲齒患病和個人行為習慣及 家長態(tài)度關系
齲病是人類廣泛流行慢性疾病之一,亦是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常見疾病。研究發(fā)現,齲齒感染易造成心內膜炎、關節(jié)炎、慢性腎炎、眼病等其他疾病發(fā)生,世界衛(wèi)生組織現已將其與心血管病、腫瘤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病中[6-7]。
本研究對鄭州市3~6歲兒童齲病情況實施調查,數據顯示,齲齒率高達51.72%,男、女童齲齒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鄭州市3~6歲兒童齲齒發(fā)生率高,但和性別無關。此外,本研究數據還顯示,鄭州市2 328例兒童中3歲兒童齲齒率為29.19%,4歲兒童齲齒率為41.06%,5歲兒童齲齒率為58.73%,6歲兒童齲齒率為63.80%。該數據趨勢表現出齲齒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由此說明,齲齒防治工作需從小抓起。
隨人們飲食結構改變,食物多表現出過精過細現象,潔齒物質愈來愈少,甜食和零食于兒童飲食中已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零食及甜食攝入量亦隨之增加,進而為齲齒發(fā)生發(fā)展提供物質基礎?,F階段,許多家長過度寵愛自己的孩子,相對缺乏早期教育基本知識,對孩子正常飲食及個人衛(wèi)生等良好習慣不夠重視,進而致使齲病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本研究數據中,鄭州市2 328例兒童中,喜食甜食的兒童齲齒率較不喜食甜食的兒童高,無刷牙習慣的兒童齲齒率較有刷牙習慣的兒童高,無飯后漱口習慣的兒童齲齒較有飯后漱口習慣的兒童高,喜食零食的兒童齲齒率較不喜食零食的兒童高,家長不重視的兒童齲齒率較家長重視的兒童高,無口腔檢查習慣的兒童齲齒率較有口腔檢查習慣的兒童高。由此表明,不良生活習慣和家屬重視度欠佳易增加齲病發(fā)生率,需引起相關部門注意。
由本次調查數據來看,相關部門需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以降低齲病發(fā)生風險,建議措施如下。(1)加強口腔衛(wèi)生健康宣教,從小培養(yǎng)兒童良好生活習慣,如通過健康宣教講座、視頻等多種途徑,為兒童及其家屬講解口腔衛(wèi)生相關知識,讓其了解齲病發(fā)病原因及發(fā)病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刷牙必要性、正確的刷牙方法、良好的飯后漱口習慣對兒童成長發(fā)育的積極意義等,改變家長錯誤觀念,提高其認知,降低齲病發(fā)生風險。(2)3~6歲兒童易出現偏食、挑食習慣,需注意合理營養(yǎng)搭配,讓其多食魚蝦類、豆類、蛋類、乳類制品等富含維生素及高鈣、不易發(fā)酵的食物,適量補充纖維素,以起到磨牙和清洗效果,限制其糖類食品的攝入,并為其制定體育鍛煉活動計劃,增強其體質及抗齲能力。(3)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及藥物防齲,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父母需定期帶孩子到婦幼或牙防機構進行口腔檢查,讓孩子的牙齒及時獲得有效護理,刷牙時,以含氟牙膏為主,以促進牙齒抗齲能力提高,若孩子齲病已發(fā)生,父母則需及時帶領孩子去醫(yī)院接受相關治療,盡早終止病變進展,恢復牙齒功能、外形,確保其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鄭州市3~6歲兒童齲齒發(fā)病率高,相關部門需加強口腔衛(wèi)生健康宣教,防治工作需從小抓起,家屬需定期帶領孩子進行口腔檢查和藥物防齲,積極干預,降低齲齒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