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詠梅
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游戲在帶給兒童快樂的同時,給予了兒童無限的發(fā)展可能,兒童在游戲中是一個有能力的學習者。在游戲中如何“看見”兒童、理解兒童并促進兒童的發(fā)展,是教師需要修煉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下面讓我們來回顧幾個尋常的游戲時刻,從中發(fā)現(xiàn)兒童的特點和能力,明確教師的角色定位。
一、尊重兒童在游戲中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
【案例】自得其樂的“小小消防員”(小班)
戶外游戲時,酷酷突然大叫:“著火了,著火了!”琛琛立刻趕過來問道:“哪里有火?我來救火了?!闭f著,他拿起一根管子,假裝管子里有水,向四處噴水滅火。北北、昊昊也被吸引了過來,一起大喊道:“著火了,著火了,我們快去救火!”昊昊拿起長長的水管沖了過去,北北說:“那里有攀登架,我們爬上去救火?!边@時,棠棠說:“我這里有車,可以快點去?!狈卜惨贿叞压茏硬暹M棠棠的車里,一邊開心地說:“我們在加油,加了油,車就開得更快了?!边@時,琛琛也過來說:“這車里面有水,我們可以開著去滅火。”接著,誠誠從別的地方開過來一輛小車,說:“快坐我的‘消防車去滅火?!辫¤∧闷鸸茏?,上了誠誠的車子,邊開邊說:“快!滑梯上有火,我們?nèi)ツ抢??!彼麄兡弥茏訌幕萆匣聛恚€不時假裝向四周噴水。與此同時,酷酷來到棠棠的車邊,拿起插在車里的管子說:“這個攀爬架上有火,我要滅火了?!薄瓷先ィ⒆觽冎皇侵貜妥鲋o大型玩具滅火的動作,但其實他們之間的交往、合作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
教師看到孩子們對消防車以及滅火有一些零星的經(jīng)驗,就在分享活動中播放了一個有關滅火的動畫視頻,以豐富孩子們的認識。之后,“消防員是怎么滅火的”問題引發(fā)了孩子們的各種表達?!跋儡嚴镉兴绬T用水滅火。”“消防員用滅火器滅火?!薄跋绬T從消防栓那里用管子接水滅火?!薄跋绬T要用梯子滅火?!薄唵蔚姆窒斫涣鲉拘蚜撕⒆觽兊纳罱?jīng)驗,也引發(fā)了他們進一步游戲的興趣。
第二天,有更多的孩子利用各種現(xiàn)有的材料投入到消防員的游戲中。婭婭搬來梯子說可以把梯子當作消防車上的云梯,這樣能到更高的地方去滅火;安安拿來紅色的“油桶”說這是消防栓;酷酷手拿瓶罐,假裝這是滅火器;希希拖來娃娃家的帳篷,說這是小醫(yī)院,要在這里救助受傷的消防員……這些材料是孩子們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自發(fā)尋找的,他們通過想象賦予了游戲材料各種各樣的功能。他們熱衷于重復滅火動作,游戲并沒有多么復雜的情節(jié)和內(nèi)容,但每一個孩子都沉浸其中,自得其樂。
這樣的游戲在幼兒園中比比皆是,看上去簡單,實則展現(xiàn)了小班幼兒喜歡重復游戲的特點。只要教師營造寬松的氛圍,順應幼兒的興趣與需求,相信幼兒,幼兒就能充分發(fā)揮想象和創(chuàng)造,任何材料在他們手中都能變成神奇的替代物。所以,教師應持平常心,放下關注結果與成效的“功利性追求”,發(fā)現(xiàn)與欣賞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并給予幼兒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二、接納兒童游戲興趣的轉移
【案例】逐漸冷清的“大恐龍超市”(小班)
小班孩子自發(fā)玩起了超市游戲,教師給予了支持。孩子們從家中收集了各種物品包裝盒當作售賣的商品,還給超市取名為“大恐龍超市”。每個角色都各司其職,“理貨員”在整理貨架,“稱重員”在稱食品重量,“收銀員”在刷碼,“顧客”推著購物車、拿著購物籃在采購……
開業(yè)幾天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貨架上的東西很亂,找不到需要購買的東西,怎么辦?他們想起自己去過的超市里商品都是擺得整整齊齊的,自己平時又有整理活動區(qū)材料的經(jīng)驗,于是就主動學習把商品分類擺放。
一個問題解決,又一個問題產(chǎn)生了——“超市”場地不夠大,“顧客”推著購物車總會撞到東西。對此,孩子們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最終一致決定把午睡室利用起來,這樣場地就變寬敞了。
在“大恐龍超市”初具規(guī)模后,教師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問題:收銀員、稱重員見沒人來買東西,有點無所事事,想離開崗位去娃娃家玩。但如果都去娃娃家,又會讓娃娃家變得擁擠不堪。于是,教師與孩子們協(xié)商,最后決定在“超市”開設“制作區(qū)”,用來制作棒棒糖等,這樣大家有空閑時可以去幫忙制作。
然而,過了不久,“超市”門可羅雀,孩子們好像不感興趣了。教師知道小班孩子的游戲興趣很容易轉移,所以當他們的游戲興趣減弱或轉移時,教師并不設法推動游戲的開展,而是接納孩子們的改變,靜靜地將游戲材料暫時收起來集中放置在一邊。如果孩子們某一天又想玩超市游戲了,他們可以重新布置起來。即使孩子們不再想玩超市游戲,產(chǎn)生了其他的游戲愿望,教師也要欣然接受他們新的興趣并給予支持。
幼兒游戲的情節(jié)、內(nèi)容毫無疑問是多變的,這都源于幼兒的游戲需求。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教師應退在幼兒之后,創(chuàng)設寬松的氛圍,以接納與包容的態(tài)度理解幼兒游戲中的“善變”,與幼兒共情。
三、理解兒童游戲中的“行動思維”特點
【案例】一條有三座“橋”的“河”(中班)
在之前的沙地游戲里,孩子們已經(jīng)有了挖“隧道”的經(jīng)驗,因為之前的沙子比較干,一挖就散,所以“隧道”一直沒有挖成功。那天,下過雨后,沙子潮濕容易造型,孩子們再次開啟了“挖隧道工程”。杰杰和偉偉將沙地反復踩踏后,從兩個相距較近的地點出發(fā)同時向一個目標挖洞,一邊挖一邊不斷地用手按壓上面的沙子。當挖得差不多時,杰杰為了加固“隧道”,找來一塊木片架在洞口,并再次壓實上面的沙子。他們越挖越深,“隧道”基本完成。在確認“隧道”堅固后,兩個孩子小心地把木片抽離。
第二天,保留在沙池中的這個“隧道”啟發(fā)了奇奇和悅悅:“我們今天一起挖一條有橋的河吧!”第一座“橋”很快就挖好了,他們把皮球放進去,想試驗一下球能不能從另一個洞口滾出來,可是球留在了“橋”下。為什么球滾不過去呢?他們和周邊小伙伴討論以后,發(fā)現(xiàn)需要挖出一個斜坡才能讓球從另一個洞口滾出來。于是,他們繼續(xù)拿起鏟子挖斜坡,果然成功了。他們用同樣的方法在旁邊挖出了第二座“橋”、第三座“橋”。他們將球從第一個洞滾到最后一個洞,以檢驗自己制造的“河道”是否通暢。這時,小伙伴已經(jīng)做好準備,急著想把水倒下去展現(xiàn)“河道”的效果。然而,因為準備的水不夠多,倒下去的水很快就滲入了沙地。他們想出各種辦法運水,發(fā)現(xiàn)水總是不夠多。最后,他們直接用小推車運水,一條“河道”瞬間就形成了。
在這次游戲中,幼兒基于前一天的游戲,建造了更長的“隧道”,并嘗試用球和水去檢驗“隧道”的連通情況。他們發(fā)現(xiàn)小球滾動的方向與斜坡有關,了解了水從高處流向低處、沙子具有明顯的滲水性等特性。其間,幼兒始終帶著好奇心進行探索,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傾聽與吸取了同伴的意見和建議。
從“挖隧道”“造橋梁”,再到呈現(xiàn)一條有三座“橋”的“河道”,幼兒的探索在不斷深入。我們在游戲中看到中班幼兒具有邊行動邊思考的特點,理解了幼兒復雜行為背后的思維過程。只要我們給予足夠的時間,游戲的過程既是他們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也是他們運用經(jīng)驗的過程。幼兒通過反復觀察、比較、分析、操作,不斷獲得新的經(jīng)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
四、欣賞兒童在游戲中的個性化表現(xiàn)
【案例】“海盜船”游戲的演變(大班)
在戶外游戲中,六七名大班幼兒用一塊長木板和兩架單梯搭建了一條“船”,他們試圖利用沙袋、高蹺、軟梯等外力來固定“船身”,但屢屢失敗,于是他們繼續(xù)合作,在船舷兩邊增加若干人字梯,遷移運用了“三角形最穩(wěn)定”的經(jīng)驗,最后還用繩子加固容易移動的地方??粗饾u復雜的“船體”,孩子們認為它更像“海盜船”,他們用高蹺當船槳,玩起了劃船的游戲。玩著玩著,船上的幾個孩子與旁邊玩滑梯的幾個孩子開戰(zhàn)了,狙擊手、傷員、醫(yī)生等角色隨之出現(xiàn)。
男孩澈澈變成了狙擊手,他把高蹺變成槍,找到了三個最高最隱蔽的“狙擊點”。第二天,他成了一名受傷的狙擊手。第三天,他用一塊布把自己變成了一名隱藏起來的狙擊手。澈澈對狙擊手的角色十分鐘愛,再現(xiàn)了他來自“網(wǎng)絡游戲”的經(jīng)驗,從他狙擊時的神態(tài)以及對狙擊要領的掌握都能看出他的投入與“專業(yè)”。受其影響,班里更多的男孩加入了狙擊手的隊伍,他們甚至在區(qū)角里用木頭自制了所謂的AWM、98K等各種各樣的槍,槍上還增加了倍鏡、消音器等裝置,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在一次游戲中,男孩辰辰不幸“中彈”。他一只手捂住胸口,一只手按在地上,艱難地向前爬行。一旁的怡怡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她迅速把一塊軟墊當作擔架,與伙伴一起抬著辰辰去一旁“醫(yī)治”。之后,辰辰“傷愈”繼續(xù)參加游戲。不一會兒他再次假裝中槍,并艱難地爬回軟墊請怡怡“醫(yī)治”。怡怡把奶粉罐當藥罐,把奶粉勺當針筒。在一上午的游戲中,辰辰先后“中槍”5次,被“醫(yī)治”5次。他沉浸在受傷的游戲情境中,樂此不疲。他的游戲行為影響著周圍的同伴,越來越多的幼兒開始假裝受傷,陸續(xù)到怡怡那里“醫(yī)治”。隨著“傷員”的增多,“醫(yī)生”也越來越多,“醫(yī)院”應運而生……
在“海盜船”引發(fā)的游戲中,教師看到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專注于自我設定的游戲角色,不僅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所觀察到的周圍信息進行加工,而且能將已有經(jīng)驗再現(xiàn)在游戲中。游戲打破了教師對幼兒的“標簽式評價”,讓教師看見幼兒不同的“側面”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的“本色”表現(xiàn),從而給予教師“看見完整兒童”的機會,見證兒童在游戲中小步遞進的成長過程。
當教師放手把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兒童時,教師發(fā)現(xiàn)兒童天生就是游戲高手,他們能夠大膽想象和創(chuàng)造,他們能夠自如地轉換游戲主題和類型,他們會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會互相學習和幫助……讓我們改變固有思維,放下主觀判斷,帶著好奇和尊重去發(fā)現(xiàn)和欣賞游戲中的兒童。這一過程會讓我們更好地看見每一個幼兒的學習與成長,更進一步認識教師在游戲中的角色定位,從而樹立正確的兒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