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副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程氏針灸第四代傳承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針灸學重點學科后備學科帶頭人、中國針灸學會耳穴診治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分會副主任委員。研究方向為腧穴的定位特異性研究和中醫(yī)婦科。擅長運用針灸療法治療常見婦科疾病,擅用梅花針、耳穴等療法。
門診時間:周二、周四、周五下午
消渴病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病名,首見于隋代甄立言所著的《古今錄驗方》,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消渴病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糖尿病基本一致。中醫(yī)認為,消渴病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的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程凱教授介紹,第一階段有逆轉糖尿病的機會!而對于第二、三階段,程教授帶來了古書上記載的治療糖尿病的“第一穴”,以及程氏家族獨創(chuàng)的藥穴同源法,全面出擊,阻斷病情的進程,延緩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消渴病的第一階段以脾氣虛為主。因脾主運化,故脾氣虛會使脾臟運化功能減弱,脾失健運、精微不布、水濕內停,因而可能出現(xiàn)腹脹、便溏、下肢沉重、肢體水腫等癥狀。脾還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脾氣虛還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脾又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yǎng),故會出現(xiàn)肢體倦怠之癥狀;氣血虧虛,中氣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氣懶言之象亦會頻發(fā),并且上述癥狀休息后難以緩解。
處于消渴病第一階段的人群,其血糖指標大多剛剛出現(xiàn)一些微小的變化,并不能診斷為糖尿病。如果做糖耐量試驗,空腹吃下75克糖,兩小時后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則說明糖耐量受損,處于糖尿病前期狀態(tài),此時如果能夠及時干預,便可以做到逆轉。
此階段的治療方法是健脾祛濕,程教授向我們推薦了效果好的紅豆薏米水和一個健脾穴,讓逆轉的機會加倍。
● 紅豆薏米水
【食材】紅豆(赤小豆)、薏米(炒薏米)
【做法】按1︰1的比例取紅豆和薏米,洗凈后浸泡24小時,放入煮鍋中,倒入足夠水(和平時做粥時的水量相當),開火煮至鍋中水沸后關火燜一小時,再開火,煮至鍋中水再沸后關火,將湯濾出當水喝,紅豆和薏米可當飯或粥食用。
【功效】健脾除濕,還能補充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營養(yǎng)成分。
程主任介紹,平時吃的紅豆藥效較弱,想要增強健脾祛濕的功效,可換成赤小豆。赤小豆外觀較為扁平,質地堅硬,難以煮爛,其性平,有健脾益氣、利水除濕的功效,且祛濕利水的作用比紅豆更強。
另外,程教授還建議將生薏米換為炒薏米。這是因為生薏米其性偏涼,炒過之后性溫,有助于溫中散寒,利水除濕。如果還是想用生薏米,可以加入兩三片生姜絲以起到溫中散寒之效。
● 健脾穴:帶脈穴
【定位】在側腹部,當?shù)?1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肝經(jīng)章門穴下1.8寸處。
【取穴】側臥位取穴,從肚臍處畫一條水平線,和肋骨十一肋端畫的垂線相交的位置,即為帶脈穴。
【按摩方法】拇指放在帶脈上,其余四指捏住腰部,左右交替,進行提捏,最好站立位提捏。需注意飯后1小時內不做提捏帶脈。
脾氣虛則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運化水濕,致使?jié)駶醿壬?,醞釀成痰,最終導致痰濕聚集體內,因此消渴病的第二階段便是聚濕生痰。濕性重濁,濕性黏滯,黏滯的狀態(tài)容易阻滯經(jīng)脈,導致氣血不暢。痰濕堆積會引起肥胖,因此此階段患者的典型表現(xiàn)有體型肥胖、脂肪肝、部分血脂指標升高等。
處于此階段患者的血糖一般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明顯的波動,大多已經(jīng)可以診斷為糖尿病,而此時的針對性治療方法就是祛濕化痰。程教授分享了“化痰第一方”和兩個祛濕化痰穴,幫助阻擋糖尿病第二階段的發(fā)展。
● 化痰第一方:二陳湯
【藥材】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生姜、烏梅
【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證見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等。
【方義】半夏祛濕化痰;陳皮祛濕化痰、理氣寬中;茯苓健脾祛濕;炙甘草調和諸藥;烏梅收斂肺氣;生姜可以用來平衡半夏的小毒。該方須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 祛濕化痰穴:陰陵穴、豐隆穴
程教授的祖父是國醫(yī)大師、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程莘農(nóng),程老提出了藥穴同源的理論,認為穴位應用得當,長期堅持,可以起到類似喝中藥的效果。
陰陵泉能夠健脾利水,是足太陰脾經(jīng)的穴位。
【定位】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取穴】小腿正面很寬的骨頭叫脛骨,摸到摸到脛骨內側的骨邊,從下向上,在拐彎的下邊凹陷處,為陰陵穴。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穴位,是“化痰第一穴”,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又可以化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是可以咳唾出來的痰,無形之痰是濕流至經(jīng)脈當中的痰。
【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
【取穴】曲腿90度,找到外側的膝眼(犢鼻穴),再找到內外踝的連線點,在它們之間取中點,即為豐隆穴。
【按揉方法】這兩個穴位可同時按揉,也可以單獨按揉,每次單側刺激一個穴位不少于5分鐘??勺?~5次,力度以微微酸疼為宜。
痰濕在人體內的發(fā)展過程十分漫長,可在長達十數(shù)年后由痰轉瘀。由痰轉瘀后則進入了消渴病的第三階段,該階段以瘀滯為主,往往表現(xiàn)為下肢明顯的瘀青、血脈浮絡。此階段是消渴病的分水嶺,超過這個階段并發(fā)癥會越來越多,因此需要及時阻斷和治療。
《靈樞·經(jīng)脈》記載:“經(jīng)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指出從經(jīng)脈分出的絡脈稱為十五別絡或大絡,最細小的絡脈稱為孫絡,分別于體表的為浮絡。此階段消渴病患者會出現(xiàn)的浮絡瘀滯與平時體表看到的深紫色靜脈血管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絡脈的局部非常明顯。
● 治療糖尿病的“第一穴”:然谷穴
程教授告訴我們,腳上藏著治療糖尿病的“第一穴”。這是由西晉名醫(yī)皇甫謐結合古籍及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研究出的最早治療糖尿病的穴位。
然谷穴是足少陰腎經(jīng)的穴位,我們可以通過刺激這個穴位,來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癥狀,延緩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定位】在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在內踝斜前45度角可摸到一處骨性凸起,其下方的凹陷處就是然谷穴。
【按摩方法】 點揉3~5分鐘,一天可做5~8次。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