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勝,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由作者2021年8月24日在深圳市光明區(qū)骨干教師、教研員課程領導高級研修班上所作的題為“習慣與習慣培養(yǎng)的再思考”的講座整理而成。
正如杜威所說,自我就是長時間形成的聯(lián)合而又連續(xù)的習慣。如果沒有習慣,人們所過的生活就會蛻化為松散的“活動叢”,無法凝成穩(wěn)定、連續(xù)的自我。
習慣培養(yǎng)是教育中的一個關鍵任務。在杜威那里,習慣培養(yǎng)甚至是教育的核心目標。在當今的教育實踐中,習慣培養(yǎng)依然有一定的地位,但教育者往往將習慣理解為“行為習慣”,這是對習慣概念的嚴重窄化。在教育理論研究中,習慣與習慣培養(yǎng)已經淡出研究焦點很久了,教育研究似乎已經對習慣與習慣培養(yǎng)失去了熱情。鑒于教育實踐中對習慣的窄化理解與教育理論上對習慣培養(yǎng)這一論題的忽視,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習慣及其培養(yǎng)的一些關鍵問題。
一、習慣:一個被“敗壞”的概念
習慣曾經是一個帶有光環(huán)的詞匯,習慣就是道德或德性的別稱。比如,亞里士多德就將習慣與道德德性畫等號,認為“道德德性通過習慣養(yǎng)成”。在過去的時代,教育基本上就是道德教育。正是因為習慣是道德或德性的別稱,習慣在作為道德事業(yè)的教育中也一直處于核心位置。
習慣在倫理學和教育學中的沒落與影響極大的康德哲學有很大關系。康德對習慣沒有好感,認為習慣只是以同樣方式重復先前行為的內在身體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減損了心靈自由,也因此剝奪了善行的道德價值。
當然,對習慣構成致命傷害的是行為主義。比如,華生將習慣理解為“由刺激與反應之間所形成的穩(wěn)定關系所構成的行為方式”。行為主義對習慣的類似定義,從多個方面“敗壞”了習慣。首先是習慣的行為化。在習慣的思想史上,習慣總是與行動、活動、行為交織在一起,但是行為主義則把習慣僅僅限于行為,認為習慣就是行為習慣。其次,行為主義對習慣的外在化不限于行為化。在行為主義之前,習慣是主體的習慣,行為主義則將習慣理解為對外在刺激的穩(wěn)定反應方式。這樣,主體就失去了習慣形成的主導性。再就是習慣的機械化。行為主義將習慣視為刺激與反應之間所形成的穩(wěn)定關系,甚至渴望用神經回路來標示這種穩(wěn)定關系,導致習慣的僵化與固化,使習慣失去了過去學術話語中的“在穩(wěn)定與變化之間”的中道性質,進而失去了思想解釋力和生命力。
二、習慣凝成自我
要拯救被行為主義“敗壞”的習慣概念,我們可以從習慣與自我的關系開始思考。習慣不是行為主義者所限定的那樣,僅僅是行為的,而是自我的標示。
習慣處在身體、思想、感情、行動的交匯處,將人之分散的“心絮”與“活動”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穩(wěn)定而又連續(xù)的存在。正如杜威所說,自我就是長時間形成的聯(lián)合而又連續(xù)的習慣。如果沒有習慣,人們所過的生活就會蛻化為松散的“活動叢”,無法凝成穩(wěn)定、連續(xù)的自我。
由習慣凝成的自我,并不排斥身體、思想、感情,而是這些人性維度的沉淀。人有這樣那樣的本能,但本能不是人、也不是個體獨有的標識,本能只有通過習慣這一通道,才能成為人、成為個體獨有的力量。習慣是人在世而立的方式。分散、易逝的“心絮”與活動凝成習慣,一個人才有了不同于他人的可以辨識的自我。
習慣與自我的一體性還表現(xiàn)在習慣的非對象化上。從個體發(fā)育的角度看,習慣是先于自我意識的存在,也就說在個體意識到自我之前,習慣已經在建構自我。這種主體自我不是主題化、對象化的,而是一個隱在的自我。
三、習慣成就德性
習慣之所以受到重視,在于習慣在品格與德性形成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亞里士多德關于道德德性主要來自習慣的思想影響至深。那么,習慣在德性形成中到底起著什么作用呢?
在杜威看來,品格是由習慣構成的,品格就是習慣的互滲互聯(lián)。德性就是各種道德習慣整合而形成的道德傾向與品性。當然,智力習慣,尤其是感覺欲望習慣與一個人的德性顯然不是全無關聯(lián),也是一個人德性形成的基礎或背景性的存在。
說一個人具有某種德性,也就意味著其有施行該德性的習慣。比如,某人具有誠實品質,也就意味著他在思與行中有誠實的習慣,換句話說,在面對誠實情景時,他會自動化地表現(xiàn)出誠實的思與行。
既然德性中一定有習慣,那么就可以通過習慣來培養(yǎng)德性,因此,習慣是成就德性的一個重要方式。亞里士多德說,“從小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還是那樣的習慣絕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者說,它最重要”。亞里士多德認識到習慣是成就德性的一個異常重要的通道。在他看來,德性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自然,德性體現(xiàn)的是人的努力與提升。
四、習慣的“形成律”
拉韋松認為習慣存在雙重律:激情的連續(xù)或重復會弱化激情,行動的連續(xù)與重復會提升、增強行動;延長或重復的情感會一點一點兒弱化直至消失,延長或重復的行動會越來越容易、敏捷、確定。
習慣化行動會強化行動及行動所蘊含的感情、品質很好理解,比如,我們關愛他人的習慣不但能使關愛自動化,變成我們的“第二本能”,而且這種關愛行動所蘊含的情感也會沉淀為一種品質,成為我們的品性之構成。激情與情感的重復與延長會降低激情,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比如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個悲慘的事情,會在內心激起很大的波瀾,但看得多了,也就習以為常了,這就是所謂的“同情疲勞”。問題是在這之后,引發(fā)“同情疲勞”的悲慘事件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情感上對悲慘事件的習慣,同樣意味著悲慘事件已經在我們身心里留下了痕跡與影響。表面上看,我們對他人的悲慘遭遇已經沒有反應,但實際上反應已經內化到身心里了,即我們不再給予他人的悲慘遭遇以應有的同情。從這個角度看,拉韋松的雙重律理論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即激情的延長與重復會導致激情的減弱和消失,但在減弱與消失的同時,已經在我們的身心里種下了激情與情感的對立物。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維度來深化習慣的雙重律。一個維度是行動與情感的區(qū)分,一個維度是主動與被動的區(qū)分,另一個維度是價值好壞的區(qū)分。
第一個維度,即行動與情感的區(qū)分前文已經論及。行動也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行動強化行動及其附帶的情感;被動行動的持續(xù)和延長一方面使行動變得自動化,另一方面也使一開始因被動而產生的消極情感消失。被動行動的自動化,意味著這一行動及其所附帶的價值已經沉淀或內化進我們身心之中,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比如,以分數(shù)作為刺激、衡量學生的標準,個別學生一開始會有行動和心理上的抵觸,久而久之,這種抵抗就消失于無形,分數(shù)則成了一種深入人心、理所當然的標準。
情感也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情感無論好壞,都會得到強化,比如主動的關愛強化的是關愛,主動的歧視強化的是歧視。被動情感的習慣化則有兩個方向,正面情感加強的是正面情感,比如別人的關愛情感給我們的關愛的暗示,在我們心中更可能種下關愛的種子;負面的情感(指負面事件本身所蘊含的情感)比如殘酷、悲慘事件的重復,給我們的是殘酷與冷漠的暗示,消除的是我們對此的原初反應(比如憤怒、痛苦、同情等),在我們心中種下的更可能是殘酷與冷漠的種子。
另一個維度則是價值好壞的維度。無論是情感還是行動,如果是好的、道德的,其重復或延長直至沉淀到我們的意識之下,加強的都是好的、道德的行動與情感;如果是壞的、惡的,其重復和延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是壞的、惡的行動與價值得到加強,成為一種身心結構;另一方面則是減弱,即我們一開始對壞的、惡的行動與情感的反抗、抵制。
由這三個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謂習慣的“雙重律”其實還是“一重律”,即無論什么樣的情感和行動,經過持續(xù)和延長,加強的還是其自身。這一點在主動行動、正面情感、正向價值上非常直觀,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雙重律或雙重效應。存在雙重律的是被動行動、負性情感、負面價值,在這些維度上我們的行動、情感和價值一方面有加強,另一方面又有所減少。但從本質上看,這種雙重律其實還是“一重律”,即被動行動、負性情感和負面價值本身得到了加強,減少、減弱的只是我們對這些東西的抵觸、抵制與反抗。
五、作為習慣形成環(huán)境的教育
我們受用終身的諸多習慣都是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教育是核心性的習慣形成活動。在杜威看來,教育就是培養(yǎng)個體有效適應環(huán)境的習慣。那么,教育在習慣形成中處于什么位置?
杜威認為,我們的習慣結合了環(huán)境的力量,一個可能成為習慣的活動,在一開始就滲入了環(huán)境與他人的力量。他以呼吸來類比,我們一般以為呼吸是一種能力,但如果沒有空氣,這種能力是無從存在的。呼吸能力中,本來就有空氣的成分。習慣猶如呼吸,環(huán)境的因素本身就在習慣之中。另外,環(huán)境還能激發(fā)習慣,或者說習慣之形成來自環(huán)境所發(fā)出的要求。
教育不是自在的環(huán)境,而是改造過的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境,對習慣的形成有特殊的意義。首先,既然是基于學生能力與發(fā)展需要的環(huán)境,那么這種環(huán)境對年輕一代形成滿足自身成長需要的習慣大有裨益。其次,作為剔除了無價值事物的環(huán)境,學校其實是對社會生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過濾,體現(xiàn)了學校的習慣偏好。最后,這樣的環(huán)境,還是年輕一代超越個人生活限制,形成適應更廣闊生活,甚至是人類存在意義上的生活所需習慣的土壤。
人是有限存在,沒有超能力。這就決定了即使是一個按照一定目的主動建構的環(huán)境,也不可能精細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可能完全剔除負面的因素。學校環(huán)境也是如此,一方面,雖然是主動建構的環(huán)境,但也不可能顧及一切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即使是主動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可能超出主動設計的預料,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即使是學校這種改造過的環(huán)境,也并不能保證所形成的習慣都是好習慣。這是客觀事實,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學校在習慣養(yǎng)成中的意義,更不能由此導向對學校教育的虛無主義態(tài)度。
六、以篤行培養(yǎng)習慣
在習慣的形成中,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環(huán)境,還是一種主動的習慣形成機制。教育是一種活動,是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發(fā)生什么樣的互動,雖然受學生成長需要的限制,但教育者具有主導性。正是通過對互動活動的引導、塑造、堅持,師生共同篤行某些活動,習慣就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也就是說,通過對一種活動的持續(xù)與堅持,該活動及其所蘊含的價值、情感就會融入我們的身心之中,成為習慣這樣一種直接的存在。
篤行中的“行”可作擴展性理解,既包括行為,也包括言辭、話語,更包括內在的心靈活動。教育中的篤行,是超越身心割裂觀的作為整體人的活動堅持。教育所引導的重點不在于特定行為習慣,而是作為整體人的活動。通過這樣的篤行,在學生那里所造就的是作為整體人的習慣,是學生的自我形成與德性建構。
教育通過篤行來培養(yǎng)所期望的習慣,不會一帆風順,甚至會遭到學生的對抗。讓篤行有效的方法并不復雜,但真正做到,卻也不易。首先,所篤行的應該是反映學生成長需要的。其次,篤行是雙方的,不是單方的。因為教育是兩代人的互動活動。最后,適當?shù)募s束很有必要。這是因為作為人,尤其是成長中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沖動,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單靠學生的自主與自制顯然是不夠的,一定程度的約束是必不可少的。
七、以思考培養(yǎng)習慣
已經形成的習慣往往在意識之外,不需要意識的參與而自發(fā)運作。習慣的這一特征導致我們常常將習慣與思考對立起來,忽視思考在習慣形成中的作用。實際上,思考不是習慣的對立物。從思考的角度看,習慣是思考等理性活動的一個構成部分,我們的思考都有習慣的基礎;從習慣的角度看,思考是形成習慣、改變習慣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思考本身也可以成為習慣,即思考的習慣。
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審慎在好習慣(德性)形成中的作用。亞里士多德的方法是命中中間、學會中道。在好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審慎是關鍵。
審慎在好習慣、好品質形成中的作用可以作為直接道德教育存在的依據(jù)。只是自發(fā)地從社會環(huán)境中模糊地吸收養(yǎng)分,離受過教育的、批判性的精細道德還很遠。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加上專門道德教育引導下的主動道德學習,一個人才能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科爾伯格應該是了解這一規(guī)律的,所以他才發(fā)明出了道德教育兩難法,通過兩難問題啟發(fā)學生對道德問題進行集中思考。阿倫特將思考理解為從外在世界脫離出來,在內心深處自己與自己的無聲對話,這種思考以記憶為基礎,指向過去,是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自身作為和言行的反思和反省。杜威的思考則更多的是未來預演,是朝向未來的,“是對各種不同的、相互沖突的、可能的行動方式的一種在想象中的戲劇式彩排”。兩種思考,方向不同,一個指向過去,一個指向未來,但都有益于好習慣的形成。
八、以教育改變習慣
人是習慣的生物,形成習慣是重要的,改變習慣同樣關鍵。杜威說,作為集體習慣的習俗是“社會的動脈”,習俗的固化會導致“社會動脈的硬化”,社會就會僵化、停滯。
年輕一代從上一代那里繼承、學習已有的習慣是必然的,因為每個人都誕生于一個先于自身存在的習慣世界。但只有繼承、學習,顯然是不夠的,年輕一代也要有他們自己的習慣。每一代人新習慣的形成,對社會來說都是一個進步的機會。
習慣改變不是容易的事情。習慣是在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習慣里有環(huán)境的因素,改變習慣的一個有效方式是從改變環(huán)境開始。作為自覺的教育機構,學校應該具有一個基本的品質,即不斷反思自身、不斷改進自身。
另一個改變習慣的方式就是幫助學生將習慣從意識之外納入意識之內。習慣是與自我一體的存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將習慣意識化、對象化。未進入意識的習慣,我們的主觀意志就很難對其產生作用,更談不上改變。因此,要想改變某些習慣,首先要做的是將其納入意識之內。
(掃描二維碼可看相關視頻內容)
責任編輯丨趙 庭
說一個人具有某種德性,也就意味著其有施行該德性的習慣。比如,某人具有誠實品質,也就意味著他在思與行中有誠實的習慣,換句話說,在面對誠實情景時,他會自動化地表現(xiàn)出誠實的思與行。
教育不是自在的環(huán)境,而是改造過的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境,對習慣的形成有特殊的意義。
實際上,思考不是習慣的對立物。從思考的角度看,習慣是思考等理性活動的一個構成部分,我們的思考都有習慣的基礎;從習慣的角度看,思考是形成習慣、改變習慣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思考本身也可以成為習慣,即思考的習慣。
習慣是在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習慣里有環(huán)境的因素,改變習慣的一個有效方式是從改變環(huán)境開始。作為自覺的教育機構,學校應該具有一個基本的品質,即不斷反思自身、不斷改進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