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彬
摘 要:文本閱讀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教學的質量往往關系著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細讀是一種高效率的閱讀形式,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細節(jié)以及核心要義。從語文教學實際情況出發(fā),抓住三個方面探討小學語文細讀對學生感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拓展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
一、在概括式閱讀中抓住文本的主干
在部編教材中,選編的文本具有多經典、高立意、新視角等特點,因此,學生在學習中要想深入了解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有效地進行各方面的引導,讓學生更容易吸收采納。首先需要抓住文章的主干,即厘清主體內容在表達什么。采取概括式閱讀便是很好的切入點。主干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其他文字均是對它的加深描述,了解主干,查找文章中的文眼,便意味著找準了文本主旨、立意、核心思想。在文本細讀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文章的標題、開篇與收尾段落尋找本文的文眼,對文眼進行解讀,繼而了解到文本的主干內容。
抓住文本的主干,是閱讀文本的開端與基礎。在教學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的《軍神》一文中,教師在借助多媒體播放誦讀音頻的同時,提出任務:“本文對神態(tài)、對話、動作描寫的篇幅較多,在聽誦讀時,大家要認真體會這些描寫內容所表達的含義。同時注意誦讀者朗誦過程中的語調、停頓,初步掌握本文的誦讀技巧。再試著找出本文的關鍵詞或者圈出你覺得重要的詞句,再告訴老師這些詞句你覺得有哪些含義。”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任務,逐漸投入誦讀者動情的朗讀中,并開動腦筋拿起筆在文中打圈輕畫。在誦讀結束后,學生也積極加入表達自己見解的活躍氛圍中,教師加以鼓勵與引導,針對每位學生的發(fā)言給予肯定與啟發(fā)。最后發(fā)現學生畫出的是諸如“冷冷的”“閃出一絲驚疑”“目光柔和下來”“眉毛揚了起來”“再一次愣住了”“驚呆”“大聲嚷道”“臉上浮出慈祥的神情”“肅然起敬”等這些屬于對沃克情緒描寫的形容詞。肯定學生找出的這個角度,并拓展講解課文這樣寫是以沃克醫(yī)生神態(tài)、情緒的變化來襯托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以此讓學生加深參與感并提高學習自信心,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詳細解讀。
二、在重復性語句中分析點題的要義
部編教材中,大多數文章中會有多次重復含義的句子,即點題的語段,這是文本細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帶領學生對點題語段進行詳細解讀與分析,能進一步促進學生了解文章核心含義,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文本細讀需要學生深入背景中,對文章的主要內涵、作者情感以及拓展道理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與分析。要求學生注意重復強調的語句,了解作者多次點題的用意,加深學生對文本含義的認知。
比如,在教學季羨林的《月是故鄉(xiāng)明》一文時,教師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找出文中開頭和結尾中意思重復的句段,并仔細體會這些重復的句子所表達的內涵及作用。學生在進行詳細閱讀之后,找出了“每個人都有個故鄉(xiāng),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故鄉(xiāng)的月亮?!薄霸率枪枢l(xiāng)明,我什么時候才能再看到故鄉(xiāng)的月亮??!”這首尾兩句話,學生均能看出這兩句明顯的點題語段。教師帶領學生拓展思維,代入自身經歷來解讀含義。有的學生說:“我們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如果遠在他鄉(xiāng),我們會想念故鄉(xiāng)的東西,在文章中作者借著描寫故鄉(xiāng)月亮的各種美好,來表達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與家人的深切情感?!弊詈?,教師對此表述自己的看法:“作者用質樸的語句,對家鄉(xiāng)的回憶娓娓道來,體現作者對家鄉(xiāng)的至情至愛。又通過對比故鄉(xiāng)月亮與其他城市月亮,突出故鄉(xiāng)是自己心目中獨一無二的美好存在。所以,我們要想描寫自己的情感,既可以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人的情感是可以從多方面表達的?!?/p>
三、在關聯句揣摩中達成感知性閱讀
在進行文本細讀時,不僅需要注意文眼和點題的語句,還需要有針對性地解讀一些特殊句段,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精確的指導,反復推敲作者通過特殊句段的表述,想要表達的特定含義。引導學生從正確的角度展開探討與分析,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力。
在教學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清貧》一文時,教師先帶領學生進行課文誦讀,再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找出文中的感嘆號,聯系上下文的語境,說說這些符號的作用與表達效果。”因此,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展開思考與討論。有的學生說:“文中使用大量的感嘆號,均是在對話中產生,突出表現了方志敏在危急情況下意志堅定、臨危不懼的偉大革命精神?!苯處煂W生的表述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分析與感知。
參考文獻:
[1]鄒琴.細讀,語文閱讀教學中多元解讀的根本[J].考試與評價,2021(3):14.
[2]金紅.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意義及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