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
摘 要:識字是小學啟蒙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未來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基礎。但是對于基礎薄弱、認知較淺的低年級小學生而言,識字是枯燥而乏味的,很難獲得一定的學習效果。教師應充分認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及時通過開展創(chuàng)新的情境教學,來激發(fā)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進而有效提升識字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情境教學
低年級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認知普遍較低,教師要學會用簡易的方法,對字的音、形、義之間的聯系進行字理分析,將不易理解的地方用趣味性的方法呈現給學生。雖然有些漢字在逐漸演變的過程中含義變得更加豐富,但是必然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思想與感情,教師采用字理教學的方法帶領學生理解漢字的構形、讀音與表義,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使?jié)h字教學不再生澀難懂。
一、抓住特征,有效認識二類字
在教學漢字時,二類字只要求學生能在理解的同時認識,并不需要記住具體怎么寫,因此教師要抓住關鍵部分進行講解,可以結合圖片與情境教學,引導學生一起發(fā)散思維,開拓想象力。
在教學《小猴子下山》課文里的二類字“掰”時,教師先引領學生看課文里的插圖,觀察猴子是怎么把桃子掰開的,再給學生講解:看老師是兩只手一起拿著桃子,只有這樣才能用力把桃子分成兩半。看老師的動作,左邊一只‘手,右邊一只‘手,桃子是在兩只手的中間,所以是兩只手把中間的桃子分開來?!@個字拆開來看就是‘手‘分‘手組合在一起,同學們聽到這個字時想想它對應的動作,左右兩只手把中間的物品分開,就是‘掰字,這也是這個字表示的大致含義?!闭f到這里,學生自然就能理解“掰”這個字所表示的動作,最終達到理解并認識的地步。
在二類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有趣味性地引導學生,不過多過細地講解字理,避免給學生帶來識記漢字上一些不必要的負擔。
二、拆分部件,準確識記一類字
在漢字教學中,學生要會識記的漢字是一類字,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更加細致地講解,確保學生理解漢字本身的意思以及每個筆畫部件的含義。這里的“含義”并不是字理角度的,而是針對文化儲備不足、知識面有限的低學段學生特別設計的角度,即情境與想象相結合,教給學生加工處理后的簡潔識記方法。
在教學“針”時,教師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看過媽媽縫衣服用的針?細細的針卻能穿過很多布料、厚厚的鞋底,那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們看‘針這個字的左邊偏旁,是‘钅字旁,我們學過‘钅字旁都是表示金屬,那針是不是就是金屬做的?接下來我們再看右邊是個‘十,這一豎看著長長的,底部尖尖的,很像媽媽拿在手里縫衣服的針。那‘十上的橫又像什么呢?說到針,就會想到線,縫衣服不光需要針,還有線,線從針的一頭穿過,就形成了‘針”。這樣一來學生輕松記住了形象生動的情境畫面,課堂結束時也可以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放學后在家長的陪同下觀察一下針的樣子。
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密切了家長與孩子的學習聯系,在家長的注視下孩子也不會扎手,順便拓展生活常識與安全問題,一舉多得。
三、同中找異,高效區(qū)分形近字
在識字教學中會遇到很多形近字,通常教師會給學生重點強調兩個字之間的不同,就怕學生會分不清,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相反,字理講解之后,在學生分別理解了兩個字基本部件的基礎上,教師將兩個字的字義加以聯系,引導學生找尋同中存異的那個“異”,學生反而更能理解區(qū)分。
在一次課堂講解中,講到“清”和“晴”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看它們的相同之處,很快學生都給出了答案,這兩個字的右邊都是相同的“青”,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這兩個字的不同之處,“清”左邊的偏旁是三點水,學生都知道三點水是和“水”有關,因此“清”可以組詞清水、清澈。再看“晴”的左邊偏旁是“日”,日是太陽的意思,可以組詞為晴天,太陽出來了就是晴天,所以學生記住“清”是和水有關,“晴”和太陽有關。這次講解先引導學生找到它們的相同之處,再發(fā)現不同的地方,教師接著引申出它們的區(qū)別,結合情境與聯想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區(qū)分形近字。
其實還有大多數形近字看似不相關,卻有著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巧妙利用情境聯想,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將難點簡化到學生能夠理解的范圍。
參考文獻:
[1]吳文娟.小學語文趣味化識字教學初探[J].山西教育(教學),2020(12):11-12.
[2]張秀娟.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