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沛琴
摘 要:語文這門學科對于小學生后期的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推動學生獲得良好的個人成長空間,并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素養(yǎng)的提高和個人“三觀”的樹立。將德育內容不斷融入小學語文課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這門學科的內涵,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個人品德素養(yǎng)。鑒于此,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德育,讓學生具有更多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探究的。
一、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提高師生課堂參與度
學生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然而,一部分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由于沒有較大的興趣參與整個語文課堂,導致無法全部接收老師講解的內容,造成整個教學質量效果的降低。這就對語文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以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參與語文教學課堂的興趣和主動性;還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思想情感和表達,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以各種各樣的課堂形式來突破傳統(tǒng)課堂的枯燥性,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二、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巧妙創(chuàng)設德育氛圍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名人輩出,為紀念一些推動歷史進程的名人,我們設立了一些特定的節(jié)日。這就為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出新的思路。多樣化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涵和歷史文化背景,還可以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優(yōu)越感。例如,當端午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在班內組織端午節(jié)手抄報比賽,讓學生充分搜集端午節(jié)的資料,然后在家或者學校參與包粽子活動。這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增強整個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下了解整個端午節(jié)的歷史文化背景,而且巧妙地滲透了德育。
三、優(yōu)化教材內容,充分融合德育教學
教師要充分借助語文教材挖掘德育。如在教學《船長》一課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船長的偉大形象。在最后的教學部分,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適當補白,激發(fā)情感,升華主題。
教師用這樣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船長就要被無情的大海吞沒,望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在瑪麗號上得救的人們,還有我們讀者心潮就如這波濤洶涌的大海一樣,大家肯定有許多話要對船長說。來吧!盡情地訴說吧!學生分別以懷抱嬰兒的婦女、被救的小孩子、讀者等不同的身份來表達感激和不舍。這時教師進一步引導,補充空白:大海在嗚咽,海鳥在哀鳴,船長如果聽到了會怎么說?教師進一步追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這時,船長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高大和清晰了起來。這就優(yōu)化了教學內容,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四、拓展課外閱讀,提高德育水平
課外閱讀可以實現個人知識的積累,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來為學生推薦一些有關德育的讀物,并尊重學生的個人喜好和個體差異,為其推薦不同的讀物,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除此之外,閱讀文本的層次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并結合學生的個人閱讀層次來為其進行由簡到難的讀物選擇。比如,學習愛國相關的內容《一面五星紅旗》。這篇文章主要是講述國旗知識的內容,此外還要讓學生意識到,這篇文章傳遞了一種愛國熱情。對于小學生而言,愛國可能并不好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分步引導,如告訴學生從熱愛環(huán)境、熱愛動物、保護人文旅游景點等身邊小事做起,逐漸提升學生對愛國的理解,進而實現德育滲透,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水平。
五、借助信息化教學,輔助德育滲透
小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對學生進行德育,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還可以在電子科技信息的幫助下,不斷將德育教學內容與語文課堂相融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互聯(lián)網信息教學技術的重要性,并對其進行充分的利用,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興趣和參與度。如在一年級古詩《池上》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呈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圖片,就能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教師順勢對描寫夏天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進行拓展,這樣學生既加強了古詩積累,又增強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