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欣
【摘要】所謂“切入點”,即“落腳點”“突破口”,主要指的是解決問題最先著手的地方。將“切入點”和“文本解讀”相結(jié)合,意味著從某一點入手展開文本閱讀。這樣做的優(yōu)勢是高效,省時,突出重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解讀;切入點
在文本解讀中,切入點主要指的是“牽動整篇文本的關鍵點”,關系著整篇教學的效率。選擇正確的切入點,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思維,而且能提高課堂教學成效。因此,本文將以小學語文教學案例為基礎,對切入點的選取策略提出個性化建議。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文題切入,奪人眼球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之窗”,從一個人的眼神就可以探察其內(nèi)心深處的所思所想;而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從文章的題目入手,同樣可以探察文本的端倪。尤其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題目往往包含著非常豐富的信息,值得深入挖掘。比如,有的題目暗示了文章的主題,有的題目概括了文章的結(jié)構,有的題目泄露了文章的線索……總之,不同的題目是不同的“窗口”,能夠幫助讀者發(fā)現(xiàn)不同的風景。在文本解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如果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把握文本題目,就能順藤摸瓜,抽絲剝繭,發(fā)掘蘊藏在文本中的深意。
例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一文時,在教學初始環(huán)節(jié),教師特意將“園子”作為切入點,為學生設計問題:“同學們,你們見過園子嗎?此處說的‘園子特指誰的呢?課文中為大家敘述的‘我指的又是誰?”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也能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求知欲。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展開閱讀,就能增強閱讀的目的性。在一番閱讀以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園子是祖父的?!睂τ诘诙€問題,學生表示“我”指的是作者,也就是文中祖父的孫女。在學生了解了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后,教師接著為學生簡單介紹這篇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蕭紅),并正式引入《呼蘭河傳》這部作品。事實上,《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就改編自《呼蘭河傳》,而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火燒云》一文同樣選自這部小說。因此,教師不妨多介紹一些和《呼蘭河傳》相關的知識,并讓學生反過來推測《祖父的園子》《火燒云》這兩篇文章的時間先后線索以及相關的依據(jù)。文本標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了解了文本的基礎內(nèi)容后,進一步體會到“祖父的園子”對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感受到作者對祖父的無限懷念之情。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展開教學,而是先從文本的標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人物關系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由此可見,當教師將標題作為切入點后,整個教學變得如魚得水,順理成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句子切入,提高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精心選擇了大量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并依據(jù)小學生的學情進行了適當?shù)母木帲怪菀桌斫?。綜觀這些課文,除了古詩詞一類的體裁,大部分存在中心句。所謂“中心句”,即一篇文章的“高亮句”,也就是彰顯文章主旨、思想、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的語句。這些句子凝聚著一篇文章的精髓,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在文本解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將這些“中心句”作為切入點進行深入分析,就等于解決了整篇文本,將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我的“長生果”》一文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批注自己認為比較重要、比較關鍵的語句,并給出具體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批注出了很多語句。比如第一段的第一句:“書,被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長生果……”這句話堪稱全文的點睛之筆。于是,教師抓住了這一中心句展開教學,讓學生想一想該如何理解“長生果”的概念以及“書”和“長生果”的關系。接著引入小組合作,讓組員之間共同交流對該問題的看法。比如有的學生認為,“長生果”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實際上并不存在這種果子,作者之所以將書比作“長生果”,為的是突出“書”在精神層面的價值。有的學生表示,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養(yǎng)料,而“長生果”這個說法形象地展示了書籍的“食用”價值。還有的學生并沒有局限在課文里,而是從自身的讀書生活入手,探討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人類的文明之所以得到傳承,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不同類型的書,讓人們得到了不同方面的知識,人類文明才能實現(xiàn)進步。從這個方面來看,書籍的確是人類的‘長生果,正是書讓人類的精神文明得以長生并代代流傳。”通過對關鍵句的分析,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文本解讀,不僅可以從標題入手,而且可以從中心句入手。這些中心句就是一篇文本中最重要、最有價值、最值得研究的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品讀這些中心句,就使學生掌握了解鎖文本的密碼。
三、背景切入,促進理解
想要和一個人成為真正的摯友,必須對這個人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實現(xiàn);文本解讀是同樣的道理,想要和一篇文本“交朋友”,就必須對文本形成深刻的理解,清楚了解這篇文本的“來龍去脈”才能做到。所謂“來龍去脈”,指的是和這篇文本密切相關的背景知識。只有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學生才能對文本形成深刻的認知。然而在早期的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在展開文本解讀時,很少涉及文本背景,甚至只是一帶而過,造成“誤讀”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不妨從文本背景切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例如,《竹石》是清代詩人鄭板橋(鄭燮)的代表作。詩人鄭板橋非常擅長作畫,這首詩正是畫在竹石上的,主要表達了詩人對竹子剛毅、正直的品格的欣賞。如果教師不涉及背景知識直接對這首詩展開教學,學生很難對這首詩歌形成深刻的認知,更不會對其內(nèi)涵形成深刻的體驗。為了實現(xiàn)深度教學的目的,教師可以從詩歌背景切入,為學生帶來別具一格的學習體驗:“鄭板橋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畫家,尤其擅長摹畫竹子的風骨。他和李方膺、李鱔、金農(nóng)等人并稱為‘揚州八怪。所謂‘揚州八怪,指的是清朝康熙至雍正年間,活躍在揚州一帶具有相近風格的書畫家總稱,當時也被稱作‘揚州畫派。鄭板橋不僅蜚聲于畫壇,在為官期間,同樣做了很多有利于當?shù)匕傩盏氖?,政績卓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教師從鄭板橋的畫家身份、詩人身份以及官家身份入手,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理解鄭板橋的精神世界。此時,學生才理解鄭板橋一生推崇竹子的根本原因,因為他欣賞竹子正直、剛正、不攀附的氣節(jié),這也是詩人一生的真實寫照。通過對背景知識的深入發(fā)掘,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走向深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背景切入無疑是解讀文本的良策。因為每一篇文本都是人寫成的,而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這些生活痕跡不可避免地流露在作品中。只有從背景切入文本,學生才能準確定位文本,不會產(chǎn)生誤讀的現(xiàn)象。
四、插圖切入,吸引注意
插圖,不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資源,而且是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插圖和課文交相輝映,比課文更加直觀、清晰、亮麗,自然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只著眼教材中的文字部分,往往忽略了這些插圖的重要價值。事實上,對小學生而言,比起文字,他們更傾向于讀圖,因為圖片容易理解,不需要花費過多的精力。在讀圖過程中,學生將掌握更多的文本信息。由此可見,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如果將插圖作為核心切入點,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插圖進行文本解讀時,不可局限在教材中,可以搜集一些和文本內(nèi)容相關的插圖,最大限度發(fā)揮插圖對學生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時,原教材中只給出了兩幅插圖。為了提高學生的讀圖興趣,教師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又搜集了相關的圖片,將“盤古開天地”的全部過程進行展現(xiàn)。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圖片,嘗試著概括每一幅圖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意思。比如,針對教師搜集的第一幅圖:四周的背景黑乎乎一片,只有一個巨人身處其中,只見他拿著斧子,朝眼前的黑暗劈過去。在一番觀察后,學生意識到這個巨人就是盤古,而這四周一片黑暗,暗喻了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時期”。盤古手持斧子朝黑暗中劈砍,這便是“盤古開天地”的具體過程。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二至四張插圖,學生發(fā)現(xiàn)畫面不再是黑色,而是一半黑,一半白,其中白的部分在上,黑的部分在下,白色代表天空,黑色代表土地。隨著畫面的延展,白色占的比重越來越多,黑色也變得越來越厚重,盤古的身軀日益高大。這便如實還原了課文中“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也跟著長高”的內(nèi)容。通過觀察這些圖片,學生很快概括出了文本信息,對“盤古開天地”的全過程有了清晰、直觀的認知,學習勁頭十足,課堂氛圍熱烈歡快。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插圖是必不可少的資源,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可局限于教材,應當靈活調(diào)整,并搜集相關的圖片資源,充分發(fā)揮插圖的價值。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是非常核心的部分,更是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想要提高文本解讀的成效,必須選擇正確的切入點。只有好的切入點,才能高效實現(xiàn)教學目的。本文從上述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旨在提高語文教學的成效,讓教學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郭春花.讓語文走在回家的路上——也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6):129-130.
馬文英.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策略[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9,5(19):252.
王亞娟.依托文本 還寫作教學一張溫柔的臉——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與作文教學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