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松華
【摘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通過語文教育所獲得的最具終身發(fā)展價值的人格修養(yǎng)與關鍵語文能力,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方面。先讓學生采集及整理新興縣傳統(tǒng)童謠,挖掘其特色,然后教師將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能夠很好地鍛煉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童謠;特色;語文;素養(yǎng)
童謠生動有趣,朗朗上口,很容易為人們接受和喜愛。新興縣民間流傳的童謠屬于新興縣民謠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當?shù)靥厣幕?,用歷史悠久的當?shù)卣Z言、別有韻味的固定曲調吟唱。其格調雖不像《詩經》般典雅高貴,素雅大氣,但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其內容雖不像魏晉南北朝歌謠般豐富充實,輾轉動人,但簡潔有趣,鮮活靈動。它用動聽的旋律展現(xiàn)出著淺顯的道理,它用稚嫩的童音講述著生活的真諦,成為新興縣乃至廣東民謠中的一顆明珠。
作為新興縣學校的學生,應該繼承和發(fā)揚新興縣童謠,不讓它隨著時代的步伐而湮滅。作為在這里任教的語文教師,也應負起這個責任。為此,我們學校語文科組對新興縣童謠進行了收集整理,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學當中融入新興童謠對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并且將其作為課題開展了研究。
一、挖掘鮮活靈動的生活特色,培養(yǎng)“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
新興縣的童謠當中,有很多富有生活特色。例如《洗白白》:“洗白白,唔怕老大賊;洗爽爽,唔怕人唷講;洗白白,唔怕光,唔怕黑。”這是一首本地流行比較廣的兒歌,“人唷”是“別人”的意思,“唔怕光,唔怕黑”是“不怕白天黑夜邪氣入侵”的意思。這首兒歌富有生活氣息,描述的是“洗兒”的風俗,即嬰兒出生后三日或滿月時替其洗身。古人在洗兒之時,一邊洗一邊說唱,表達了對孩子平安長大的渴望以及對其今后發(fā)展的期望等。它總體的意思是:“孩子啊,我?guī)湍阆锤蓛舭?,洗過之后事業(yè)順利,就沒有壞人傷害你了;洗過之后精神爽利,今后發(fā)展順利,不怕別人胡言亂語,惡意中傷;洗過之后,一身正氣,不怕白天或黑夜有邪祟侵擾?!彪m有唯心色彩,但表達了父母長輩希望孩子沒有災難邪氣纏身,是最質樸的感情,也非常準確地表達了古往今來農村的實際生活和人們的真實思想。宋代大文豪蘇軾寫有一首《洗兒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彼磉_的也包含孩子沒有災難,平平安安,與這首兒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蘇軾經歷了人生的曲折不平,詩中除了這方面意思外,多了一些無奈、一些憤懣罷了。
再如《騎馬去車崗》:“啷啷啷,騎馬去車崗,車崗冇咪買,買對花鞋比二大,二大唔合著,比個細妹細腳。”“冇咪”是“沒有什么”的意思;“二大”是“二姐”的意思;“唔合著”是“不合穿”的意思。整首兒歌的意思是:“伴隨著‘啷啷啷的馬鈴聲,我騎著馬到了車崗圩鎮(zhèn)。車崗圩鎮(zhèn)擺賣的東西不多,我就買了一對花鞋給二姐,回到家后,發(fā)現(xiàn)二姐不合腳,于是就給了小妹,因為小妹的腳比較細?!边@首兒歌同樣充滿著生活氣息,同時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
教師在布置學生收集這些童謠的時候,強調他們要走進農村,走近百姓生活,感受其風俗、思想、習慣。這個過程是理解并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落實了語文學科一項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文化傳承與理解。我國歷史悠久,各民族、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就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新興縣童謠,內容富有古來有之的百姓生活特色,語言也反映了新興縣當?shù)匚幕厣酥林腥A民族的文化特色,都應該好好地理解和傳承。
童謠收集回來之后,教師充分利用這些素材,教會學生好好研究、品味,挖掘其深刻含義,并把富有特色的地方語言保留下來。事實上,新興話中很多語言都保留了古代文言文的原味,如《騎馬去車崗》里面的“比”“二大”等,細細品嘗咀嚼,很有滋味。師生在收集、整理、吟唱、理解的過程中,慢慢就能解讀、理解并傳承這些文化密碼,領會語言的意蘊,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挖掘鮮明濃郁的地域特色,培養(yǎng)“思維發(fā)展與品質”素養(yǎng)
新興縣童謠當中,很多都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例如《舞火龍》:“八月十五,舞火龍,龍頭擺一擺,龍尾擺一擺,金銀珠寶洗唔曬,養(yǎng)豬大個,耕田好禾,一斗谷等于二十籮?!薄跋催頃瘛笔恰坝貌煌辍钡囊馑?。整體意思是:“農歷八月十五,我們村就舉行‘舞火龍活動,龍頭擺一擺,龍尾擺一擺,金銀財寶用不完。祈福儀式過后,養(yǎng)豬的豬兒長得又胖又大,耕田的豐收滿倉,豐收時大家都笑著去裝稻谷,一斗谷就裝了二十籮?!边@首兒歌充滿著地域特色,“舞火龍”“舞火撈”“走大王”等習俗在新興縣本地太平鎮(zhèn)、六祖鎮(zhèn)、東成鎮(zhèn)等一直流傳至今。其中,“舞火龍”在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舉行得比較多。因為傳說中的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風調雨順,所以老百姓以“舞火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風調雨順?!盎瘕垺钡淖龇ㄒ话闶前训径捲升堫^、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火龍”的舞法一般是由青壯小伙子赤膊上陣舞動,沿著整個村莊走一圈,行一個“大運”,許多家庭都是男女老少齊齊參與。《舞火龍》這首童謠表現(xiàn)的就是這個場景。
再如《新興香荔滿山坡》:“五月香荔紅似火,新興荔枝滿山坡。姐妹挑籮摘荔去,荔園飄起一串歌。南山紅荔棵連棵,九山荔香醉心窩。嶺南佳果數(shù)不盡,姐妹摘荔如穿梭。手摘紅荔口唱歌,山中畫眉都來和。一曲歌兒未唱完,裝滿一籮又一籮。紅荔甜,紅荔香,串串香荔裝滿籮。五湖四海眾朋友,共嘗嶺南鮮佳果。”新興縣自古以來是嶺南佳果——新興香荔的出產地,由于氣候、土壤等原因,備受歷朝歷代人民喜愛。其中最著名的活動當屬“佛荔節(jié)”。因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新興縣人,1300年前他手植香荔一株,至今老樹發(fā)新枝,果實甘甜。其時,邀請五湖四海的賓客來到新興縣,一同品嘗大師手植香荔及新興縣其他地方的荔枝。荔枝成熟之際,漫山遍野一片紅。老百姓喜笑顏開,收獲果實,與客人們載歌載舞,其樂融融。這首童謠表現(xiàn)的地域特色特別濃烈,有典型的“新興”印記,而且場景真實,感情真摯,有滿滿的自豪感、幸福感。
《舞火龍》和《新興香荔滿山坡》兩首童謠是本地流傳甚廣的,且都是由學生到各鄉(xiāng)鎮(zhèn)收集回來的。教師在布置落實學生收集及領會這些地域特色童謠的過程中,是讓學生帶著目的和任務的,旨在鍛煉和培養(yǎng)“思維發(fā)展與品質”的核心素養(yǎng)。許多童謠流傳于百姓當中,沒有被系統(tǒng)地收集過。學生通常邊聽邊記錄,遇到不懂的字詞或不明白的句子會用輔助資料查詢,能夠鍛煉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例如《舞火龍》當中的“火龍”到底是什么樣子?怎樣扎“火龍”?“一斗谷”到底有多少斤?學生會經歷思考、查證、認識、收獲的寶貴過程。
另外,學生來自不同的12個鄉(xiāng)鎮(zhèn),他們收集回來的童謠在各鄉(xiāng)鎮(zhèn)之間會存在區(qū)別。例如《新興香荔滿山坡》當中的“手摘紅荔口唱歌,山中畫眉都來和。”兩句,也有“手摘紅荔口唱歌,吃罷荔枝好割禾。”的版本。學生在辨別、研究之后,認為“山中畫眉都來和”更好,一是多人肯定,二是與場景更貼切,三是喜慶氛圍更濃厚。學生經過多方求證,并且和教師、同學一起研究,排除,核定,很好地鍛煉了思維的批判性、系統(tǒng)性。
此外,在理解童謠的過程中,同學們由淺入深,從表面的文字逐漸認識到其內涵、背后的風土民情、老百姓的真情實感等,讓思維逐漸發(fā)展。教師利用課堂和社團活動等時間,讓學生吟唱這些童謠。已經定了曲調的學生熟悉傳揚,還沒有定調的學生會相互研究,尋找出動人的、合適的曲調,甚至有學生向音樂教師請教,請其幫忙編曲。這樣一來,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也會得到鍛煉。
在收集、整理、理解、探究童謠的過程中,學生聽、說、讀、寫等多項綜合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毕嘈烹S著活動的有效開展,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會得到進一步堅定。
三、挖掘趣味盎然的故事特色,培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新興縣的童謠當中,也不缺乏反映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富有故事性的作品。例如《落大水》:“落大水,吹大角。睇牛仔,唔安樂。先生唔放學,學生仔,咬臺角?!币馑际牵骸巴蝗恢g下大雨,到處都吹響號角報警。在山上放牛的放牛娃變得不淡定了。學校老師不能夠按時放學,學生肚子餓了,竟然在偷偷地用嘴巴咬臺角?!边@首童謠選擇了下大雨的一個場景,寫出了真實的感受,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也體現(xiàn)了小朋友的童真。
再如《哨牙好》:“阿媽話,哨牙好,哨牙點解好?哨牙可以刨西瓜,落雨可以遮下巴,飲茶可以隔茶渣,跌倒可以鏟泥沙。”“哨牙”就是牙齒長得畸形,向外拋。因為天生因素或護牙習慣不好造成的,在以前的小孩子當中很普遍。這首童謠講述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孩子因為自己哨牙,跑去找媽媽哭訴。而媽媽很聰明,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哨牙原來也有這么多好處,相信孩子聽了之后會情緒平穩(wěn),開心起來。故事性強,趣味盎然,體現(xiàn)了人物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師讓學生把這些童謠收集回來之后,進行朗誦、欣賞,并結合涉及師生關系、父母恩情等課文加以講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培養(yǎng)了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這些童謠雖然簡單,但是蘊含著美,如《落大水》中教師關心學生之美,小孩子動作表現(xiàn)出心理活動的童真之美,《哨牙好》中母親對孩子的關愛、聰穎之美均躍然紙上,讓人讀起來很舒心愜意,報以會心一笑。這就是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內涵、一種內在的精神,它觸動、感染了你,豐盈、滋潤了你的內心,令你愉快,這便是以一種審美態(tài)度在欣賞。在研究過程中,這些童謠滿足了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童謠可以跟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帶來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語文的渴望與熱愛,也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大語文教學,時間不局限于課內,內容不局限于課本。在中學語文教學當中融入新興童謠,既符合大語文概念,又讓優(yōu)秀的文化得以保留、傳承、創(chuàng)新,使語文課堂趣味橫生,效果顯著,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我們將繼續(xù)堅持下去,哪怕只是語文教學的冰山一角,也要讓其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李卓倧,王敏.中國大陸城市民謠歌詞的地方特色呈現(xiàn)手法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8(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