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補生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對武術的稱謂亦不盡相同,古時有稱搏擊、技擊、武藝、武術等,民國稱之為 國術”。
黃埔軍校學生在校受訓期間,要學習兩門軍事課程,即學科與術科。學科由軍事教官在課堂教授戰(zhàn)術、兵器、交通、筑城等教程;術科則為國(技)術教官在操場教授各種制式教范,如射擊、馬術、拳術、劈刺術(劈刀、劍術與刺槍術之合稱)等科目。軍校非常重視技術教育中的劈刺訓練,因其實為戰(zhàn)場致勝之術。近代戰(zhàn)爭,固以槍炮飛機為威脅敵人之用,但有時仍必白刃近戰(zhàn),借肉搏沖鋒,以爭最后勝利。因為戰(zhàn)爭到了最緊要的關頭,不免短兵相接,所以學生除平日練習實彈射擊以外,總要精研白兵格斗之劈刺術,以備與敵接近之時,大展厥長,各盡所能,唯有平素預備真實本領,才能勝算在握,進而取得殺敵之功效。黃埔時期,擔任劈刺教官者多為留日士官生及保定軍校生。
/ 中央軍校刺槍教練。
/ 中央軍校劍術教學。
1928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成立后,發(fā)起人蔣介石通令所屬軍事機關及各部隊,為圖強教戰(zhàn),以備雪恥,對于國術須認真練習,并列為必修課程,教員可聘請中央國術館所養(yǎng)成之學員,擔任教授。據黃埔校史記載:黃埔軍校自1930年第8期始,至1949年第23期止,先后所聘出身于中央國術館的國術教官(同校尉軍官待遇),有國考最優(yōu)等張英振(山東冠縣)、朱國禎(河北定興)及優(yōu)等楊松山(山東濟南)、關寶珖(河北滄縣)、鄭懷賢(河北新安)、張積山(河北吳橋)、張漢杰(江蘇睢寧)、鮑嘉麟(江蘇泗陽)、張長海(河北新城)、鄭中明(河北北平)、李斌生(陜西渭南)、袁靜(四川南充)等20余人。軍校為提高技術教育質量,解決助教不足問題,還特設劈刺訓練班,由國術教官對具有體能素質人員,專門施以劈刺、拳術等技術訓練,經考試合格以充任技術助教。
1933年喜峰口戰(zhàn)役,中國守軍浴血奮戰(zhàn)。29軍將士身攜手榴彈,手提大刀,沉著應戰(zhàn),沖鋒直入敵陣,一往無前,勇猛叱咤,如迅雷颶風,使敵人馬不及旋,槍不及發(fā),裂膚斷指,斫臂洞胸,十步之內,血流成渠。日軍恃其新式器械,以為數小時內可解決戰(zhàn)事,但卻屢受挫于大刀隊,至喜峰之敗,竟謂數百年無此恥。當初,歐美軍事專家在華觀戰(zhàn)者,認為日軍武器遠勝我軍,而我軍每次肉搏相接,大刀隊頗奏奇功,各國人士,全稱我國軍奮勇殺敵,具有歐戰(zhàn)之精神!之前輕視我者,到后來眼光驟換,全表敬意。中外報紙,曾屢載此事,固非子虛。事實證明,幸因數年努力,國術普及于軍隊,終于有了今日大刀隊殺敵之表現。
關于劈刺訓練,黃埔16期黃仁宇回憶:
/ 中央國術館最優(yōu)等生合影。
/ 中央國術館競武場。
我們的組織與訓練,盡量地模仿日本與德國體制。分科后我入步兵隊,有絕對充分的時間使自己嫻習步兵基本技術,如射擊與劈刺,又將輕重機關槍拆為零件再湊集成槍,用圓鍬十字鎬掘成散兵坑等等。我對劈刺一科特別有興趣。因為在高中的時候,看過雷馬克所著《西線無戰(zhàn)事》,內中說到肉搏時刺刀插進排骨里的情事,讀來既膽戰(zhàn)心驚,也不知道“他日我如此”是如何一段滋味。上劈刺課目時頭戴面具,有皮質的“護肩”與“護胸”,木質長槍則代步槍上加刺刀。原來對敵時仍能引用各種技巧,例如以自己身體的側面對當敵人的正面。先把握住自己所立腳的三角據點,佯動的重要超過主動,看破敵兵的弱點才乘隙而入,突擊開始又要做得“氣刀體一致”,一來全來。如此技術上的細節(jié)是否有實用的價值,我無法知悉。我畢業(yè)之后,雖然有一次在越南北部做便衣斥候,在老街看到過日本兵,又在緬甸前線于叢林中與敵兵相去不遠,卻從來沒有看到和聽到白刃戰(zhàn)的真情實事??墒浅啥嫉呐逃柧?,確也給我壯了膽,預想即有敵兵拖槍持刀殺來,雖說體力不勝,我還有幾分招架之方,不致立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的劈刺教官系出身中央國術館,劈刺教范沿襲日制,所有訓練的裝具也仿日式;卻料不到幾十年后,我在研究明史時,看到戚繼光所著書,內中早已將白刃戰(zhàn)的精義解釋得明白。有如我們的“分解動作”,他已提出為“起?當?止”。我 們所說“佯 動”,他則已在書中明白寫出:“千言萬語,只是哄他過來?!逼渌毠?jié)也無不如此。
/ 中央國術館刊物。
自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以后,遵行孫中山先生 無論是個人或團體,要有自衛(wèi)的能力,才能夠生存 的遺訓,當時對武術最為提倡的有軍界將領張之江、李景林等人。
1928年3月15日,中央國術研究館經國民政府以第174號文批準備案,于3月24日正式開辦。6月易名為中央國術館,隸屬國民政府,由財政部每月撥給經費5000元使用。發(fā)起人有蔣介石、譚延闿、于右任、李濟深、李烈鈞、馮玉祥、張之江、李景林等共33人。同時收捐款:蔣介石500元,閻錫山2000元,馮玉祥100元,張之江2000元,李濟深1萬元(代表廣東省府)等,共收捐洋66010元。理事長馮玉祥,館長張之江,副館長李景林。理事會為權力機構,負責議定重大館務事項。設教務、編審、總務三處,每處下設若干科,各負其責。明確規(guī)定國術館系統(tǒng)由中央國術館、省(特別市)國術分館及市縣國術支館,區(qū)國術社,村(里)國術分(支)社組成。并聘請政界要人、知名人士及武術專家、教授為參事。館址位于南京西華門頭條巷,“中央國術館 匾額為戴傳賢所書。館訓是 術德并重,文武兼修”,口號為 強種救國,御侮圖存”。館內傳唱由張之江作詞、杜庭修譜曲的《國術歌》:“國術歷史民族同,剛毅文明,運動備全能。六藝兼文武,學博而道弘。尚廉恥,重義勇。武裝和平,國運興隆,擊技集大成!”館制旗幟如圖所示,說明如下:“口,古國字,與術(術)字相合而成。國術為吾國國粹,倡于國,藏于國,用以鞏固國防焉!置于旗之中央,示中央設館,倡明國術之意,國術變化無窮,要其歸,則在動靜皆中于節(jié),故示以方形象其靜,而范以圓光昭其動,動而有耀,于是光被四表,鎮(zhèn)懾八方矣!圓外加芒,芒二十有八,光被全國二十七省,以及藩屬各地也,無遠弗屆,是以邊緣不加焉,且寓智圓行方之義,尤為國術同志所當取法,色取青白,系黨的色彩,國旗在上,具以術衛(wèi)國,以黨治國之精神焉!”
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后,摒棄門戶之見,任人唯賢,仿前朝武舉考試和近代體育賽制,舉辦全國國術考試,簡稱國考。以考評習武者技能學識、區(qū)別等次為目標,選抜各類武術人才。按照國術考試條例,應為每年一次國考,實際上在中央國術館存在的近20年里,時逢天災人禍倭寇入侵,僅于1928年和1933年組織了兩次國術國考。
1928年10月15日,聲勢浩大的第一屆全國國術國考,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行開幕式。蔣介石致辭曰:“中央考試國術,適逢政府改組之初,亦即今日新政府視后,所做之第一件,已占政治史上之第一頁,為民族尚武救國之新氣象?!笨梢娖鋵贾匾暎l(fā)出了 從今日起,大家聯合加入講究國術,將身體強壯起來,除雪國恥,解除國難,在此一舉 的號召??荚囄瘑T長張之江,評判委員長李烈鈞、馬良,中央黨部代表戴傳賢,國民政府代表李濟深,總司令部代表何應欽,軍政部長馮玉祥等均到場演講,還有許多個人和團體送來匾額、對聯,以示祝賀。
/ 第一屆國考中優(yōu)等證書。
/ 第二屆國術國考紀念章。
/ 一等特技獎章。
此次國考于19日結束,歷時5天,預試為個人表演,內容為:拳術、長兵、短兵(即拳術、槍、棍、刀、劍),及格兩百余人參加比賽。正試為對抗內容:散打、摔跤、長短兵、對劈刺,采取單淘汰制,不分年齡和體重,用抽簽的方法來進行配對比賽,每對三局兩勝,可進入下場比賽。最后還有試卷題:“1.何謂三民主義?略言之;2.中國國術起于何時?試舉所見;3.衛(wèi)生為人生必要?試略言之?!眹加稍u判委員長李烈鈞、馬良主持,評出應試員最優(yōu)等15名、優(yōu)等38名,中等82名,及格163名。中央國術館理事長馮玉祥為最優(yōu)等者頒發(fā)證書,授予 優(yōu)勝紀念 錦旗,贈送大會特制道德劍一柄,上鐫某某同志優(yōu)勝紀念,術德并重,文武兼修。馮玉祥贈,中華民國十七年”。
第二屆國考于1933年10月20日仍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行,本屆國考較第一屆準備更完善,其宣傳方法也別出心裁,動用飛機散發(fā)傳單、汽車彩幅、電臺廣播等形式,并請航空署派飛機在開幕式中進行飛行表演。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中央各部院代表200余人,全國健兒四五百名,民眾萬余,出席了開幕式。國考正試內容如前,試卷題為:“1.國民革命的目的是什么?2.三民主義是什么?3.國術怎樣可以普及全民?試言其詳。4.直接比試與間接比試之關系如何?試詳言之。5.國術內外家創(chuàng)自何人?試答之。6.國術學與學國術如何分別?試申言之?!北緦脟加?0日結束,最終評出:甲等34名,乙等39名,丙等91名,共164人次。因獎品種類繁多,特依據甲乙丙等依次抽簽分發(fā)獎品。1935年8月1日,國民政府頒行特技獎章,此章分一、二等。章面為張臂跳躍之壯士圖,象征榮獲此章者機能運動特優(yōu)也。頒給國術或各項運動比賽成績最優(yōu)者(此章為襟綬)。
1929年2月,國民政府頒布的《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第一條規(guī)定:“中央國術館以提倡中國武術,增進全民健康為宗旨。”第二條:“為實行前條宗旨起見,本館特延聘國術專家,體育專家及其他專門學者,辦理下列事項:一、研究中國武術與體育;二、教授中國武術與體育;三、編著關于國術及其他武術之圖書;四、管理全國國術事宜?!?/p>
中央國術館除設有教授班、師范班、練習班、青年班、少年班外,又于1932年在南京孝陵衛(wèi)設立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今南京體育學院內),建筑三層樓房一所,浴室兩所,健身房一所,田徑賽場、摔跤池各一處,體育設備應有盡有,無所不備。招生限額120名,入學資格為:(一)高級中學或專科學校畢業(yè)者;(二)體育??茖W校畢業(yè)者;(三)專門軍事學校畢業(yè)者。學制3年,課程以國術、體育、軍事三者并重。未幾,改稱中央國術館體育??茖W校,1936年易名為國立國術體育??茖W校。至1945年8月,計畢業(yè)5屆學生500余人,并納入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yè)生學籍登記范圍,這批人分發(fā)于軍隊學校任國術教官,成為我國現代武術事業(yè)的中堅。
中央國術館出版刊物有《國術周刊》《中央國術旬刊》《國術統(tǒng)一月刊》,均由姜容樵主編。為《國術統(tǒng)一月刊》創(chuàng)刊,廣揚中央國術館之聲,蔣中正題 有勇知方”;林森題 綜合眾長”;于右任題 自疆不息”;孫科題
憂時俊彥,國術是崇;闡發(fā)奧妙,殫思竭忠;月刊宣傳,力大聲洪;編制精審,造極登峰;宏愿統(tǒng)一,遐邇從風;衛(wèi)族御侮,效莫與同”。此外,中央國術館每舉重大活動,必出特刊以示紀念,如《第一次國考特刊》《中央第二屆國術國考??贰吨醒雵g館六周年紀念特刊》《中央國術館八周年紀念特刊》等。為了豐富國術圖書,還組織人員進行專著的出版,如《張之江先生言論集》《國術與國難》《國術手冊》《古今國術兵器圖考》《查拳圖說》等。
中央國術館還到國內外各處進行武術表演,擴大社會影響力。國內如:1929年雙十節(jié),中央國術館派人員往公共體育場、市政府、中央軍校、陸軍大學等處參加游藝大會表演。國外如:1930年5月,第九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舉行,經國民政府批準,館長張之江率隊前往考察,人員有:朱國福、朱國禎、楊松山、楊法武等。在日期間,他們參觀了日本柔道、劍道、刺槍等項目。楊法武等人與日本柔道高手進行了比試,以中國摔跤壓倒日本柔道,使中國武術贏得了日本武屆的注目。
/ 中央軍校國術教官兼評判委員張英振。
1935年8月,張之江出訪,先赴美,繼往歐洲英德法各國,同行有國術館參事駱介子、彭澤人,中央黨部干事羅光海,技師施煜芳4人。旅程中隨時表演,使歐美人士知曉中國武術之真義。1936年1月,返國途中經南洋群島,在新加坡與中央國術館南洋旅行團會合。旅行團團長龐玉森,籃球隊長唐寶堃,隊員為高長明、吳文忠、李震中、張長江、張長清共6人;國術隊長楊松山,隊員為李錫恩、馬正武、張登奎、馬文奎、溫敬銘、張文廣等11人。旅行團在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各地進行武術和籃球表演,受到當地民眾及海外華僑的熱烈歡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先行將中國武術推向世界,并得到了華僑陳嘉庚、胡文虎等人捐款,作為辦校經費。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舉辦,國民政府派中華代表團參加,張之江率國術隊隨團前往柏林表演,國術隊共7名隊員,男子4名:張文廣、溫敬銘、金石生、鄭懷賢;女子3名:傅淑云、劉玉華、翟漣源;其中張文廣、溫敬銘、傅淑云、劉玉華4人為中央國術館選送。中華代表團于7月23日抵達柏林,8月1日下午參加開幕式。國術隊之前就已開始了表演,向世界展示中國獨特的傳統(tǒng)體育之魅力。7月25日下午,他們應邀赴漢堡參加萬國音樂會,在臺上進行了十余分鐘的表演,首先是金石生表演少摩拳,繼以刀、槍、劍、叉等單雙表演,尤以劉玉華與冠運興的單刀對槍,傅淑云與劉玉華之對拳,還有鄭懷賢的飛叉,令觀眾目眩神奪。30日,應德軍營之邀請為眾多軍士表演各種武術,并由翟漣源表演踢毽子,德國軍人見所未見,嘆為觀止。8月11日晚,國術隊在露天劇場正式表演,首先是太極操,次為各隊員之單拳對練,再次為器械飛叉表演,共分20節(jié),歷時一小時,博得3萬余觀眾熱烈鼓掌,歡呼之聲響徹云霄。8月16日奧運會閉幕后,國術隊受邀到其他城市巡回表演。8月25日在克福市大劇場表演,市長及各界人士至場者達千余人。8月26日在威斯巴登表演一次,第二天又與慕尼黑體育會舉行聯合表演。該會特贈錦旗一面,我方回贈古劍一對,并送太極操圖冊百本,進一步宣傳中國武術。
據《中央國術館史》記載,國術隊的表演 引起了德國武術愛好者的極大興趣,他們幾次站起來鼓掌,稱贊不已。奧委會主席李德華博士說:‘沒想到中國武術這么高超,真了不起?!?。德國政府還指示奧運會攝影隊,特別為傅淑云、劉玉華、張文廣、溫敬銘等人的表演攝制了錄像片,作為東方武術的寶貴資料保存下來。德國的《漢堡時報》《德意志報》等各大報刊,紛紛稱贊中國武術功夫精湛卓絕,富有藝術性、舞蹈性,高超精妙,令人不可思議,它有一種難以寫出的內在的旋律感”。這次出訪極好地向世界宣傳了中國武術,它的意義在于將中國武術文化遠播世界。為此,張之江獲得第11屆奧運會以 五環(huán) 為標志的紀念章,并被譽為 中華國術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除四川等大后方國術館繼續(xù)活動外,其他相繼停辦。8月14日,敵機轟炸南京。9月,中央國術館和國立國術體育??茖W校南遷,途經長沙、桂林、昆明等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師生克服重重困難,一路遷徙,一路堅持辦學。1940年抵達重慶北碚后,改名國立國術體育師范??茖W校,在此辦學至抗戰(zhàn)勝利。因南京原校舍已毀于戰(zhàn)火,1946年10月,國立國術體育師范專科學校遷到天津北站(原河北體育場)復校開課。1949年8月,與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體育系合并,遂更名為天津河北師范學院。中央國術館則于1946年遷回南京,在廖家巷張之江公館臨時辦公,繼為經濟所迫,于1948年解散,退出了歷史舞臺。
張 英 振(1896—1977),號俊卿,回族,山東冠縣人。全能武術家,尤以祖?zhèn)鞑槿毑轿淞帧?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辦第一屆國術國考,全國武林高手匯集南京。山東派出數人,其中便有張英振,當時他有一只眼正害嚴重眼病,用紗布蒙著。不少關心他的人,勸他放棄比賽,他覺得國考是高手云集的大會,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即便虧輸,也落個見世面開眼界。國考結束公布名次,張英振躋身最優(yōu)等名列第5名,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主持發(fā)獎大會,其被授予 優(yōu)勝紀念 錦旗一面;理事長馮玉祥送 救國源泉 錦旗一面:授予大會特制道德劍一柄。同時被中央國術館聘為一等教授。在國術館期間,他廣泛尋師訪友,豐富學識,提高自己的技藝。除學習其他流派的拳術、器械之外,還學習了西洋拳擊。每天早晨和轟動武林的最優(yōu)等 朱家三虎 老三朱國禎一起練拳,最終他在國術館內部拳擊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在與日本、蒙古等數名外國武術家的交手中,屢戰(zhàn)屢勝,震撼了國內外武壇,為中華民族爭了光。當時美國好萊塢米高梅公司來中國拍攝介紹中國武術的電影,錄制了張英振與王子平合練的 雙手帶進槍”,將中國武術傳播全世界。
1930年,張英振入中央軍校任國術教官兼運動會評判委員,從第8期到23期執(zhí)教20年,為軍隊培養(yǎng)了大批武術人才??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1938年隨軍校西遷到成都。面對日寇大規(guī)模侵華,張英振用岳飛《滿江紅》的詞調,編了兩套武術動作,分別定名為《滿江紅拳》《滿江紅劍》。其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幾句的動作編排,氣魄雄偉,難度很大,成為這套動作的高潮。這兩套拳劍術先在國術館和軍校中教授,然后廣泛傳授于社會民眾。在舉國強烈的抗日聲浪中,它起到了催化作用,激勵人們 驅逐撻虜、直搗黃龍”。1940年為抗日衛(wèi)國,毅然送長子張子忠從軍,考入中央軍校17期。張子忠畢業(yè)后留校任區(qū)隊長,一時 黃埔父子,執(zhí)教抗日 傳為佳話。
1949年后,張英振致力于武術的保健養(yǎng)生,輔導病人練習太極拳,幫助他們提高身體素質,使一些肺結核、肝炎、神經衰弱,以至中風不語的病人得到康復,受到社會的贊揚和支持。1962年,海燈法師慕名到成都拜會張英振,二人對中華武術的發(fā)展前景進行了切磋探討。1977年9月22日,一代查拳宗師溘然而逝,享年81歲,逝后安葬于成都北郊鳳凰山回民公墓。張英振生前曾編寫《查拳概況》,并整理了《五路盤拳》《八路查拳》。
朱 國 禎(1904—1949),河北定興人。自幼隨大哥朱國福學藝,后又師從馬玉堂先生學習形意拳。精通形意、八卦、太極、摔跤、拳擊等諸多技法,可稱之為全能武術家。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舉行了第一屆國術國考,在全國范圍內選拔武術精英。200余應試者通過文武考試,評出最優(yōu)等15名,朱氏三兄弟(朱國福、朱國祿、朱國禎)皆入選,其中長兄朱國福名列首位,轟動當時武林,譽稱 朱家三虎”。1944年,入中央軍校21期任國術教官(同中校軍官待遇)。他執(zhí)教注重實踐,訓練總是身先士卒,示范苦練。為人誠懇直率,講究誠信,答應的事情就要做好。他興趣廣泛,喜歡京戲、河北梆子等地方戲曲,還喜愛踢踏舞。在患病期間,還讓其女執(zhí)筆記錄他口述的拳術套路。他的理想抱負就是強國強種,不做 東亞病夫”,把武術當作推動全民健身的事業(yè)來做。
楊松山(1906—1985),字思齊,回族,山東濟南人。自幼習武,擅長查、華、洪、炮、地趟、形意、太極等拳術和長短器械、拳擊、摔跤。1928年6月,入中央國術館為教員。10月以國術館屬員身份參加第一次國考,三輪比賽結束后,最優(yōu)等出現17名,比原定15名超出兩個名額,在館長張之江暗示下,楊氏深明大義,退讓最優(yōu)等,名列優(yōu)等。1930年春,升任國術館教授,曾被國術館派往日本學習劍道、柔道。1932年春,入中央軍校第8期任中校國術教官,曾編有《初級拳單練與對打》《雙手刀法》等教材。1935年至1937年,在中央國術館任教務處副處長、處長,后曾在國民體育學校任上校設計師兼總教官。1936年,隨中央國術館旅行團赴東南亞各國表演武術,并為國術館募款。1937年以后脫離國術館,轉為職業(yè)軍人。1949年9月在甘肅河西隨部起義。新中國成立后在蘭州當建筑工程師,仍致力于武術的推廣和史料的整理。晚年發(fā)表過有關中央國術館的回憶文章。
鄭懷賢(1897—1981),河北新安人。幼讀私塾,14歲拜師李二慶學習飛叉,后拜師北平魏金山、孫錄堂深造武功兼習醫(yī)術。1928年,經南京中央國術館短期培訓,實戰(zhàn)技擊能力大進。其擅長練飛叉,中叉頭部鐫刻神乎其技 四字,以顯技藝之特色。1931年任職上海永安公司,其飛叉表演藝冠大上海。1936年,中華代表團為參加柏林奧運會組建國術表演隊,鄭懷賢以總分第三名的成績入選(第一名張文廣,第二名溫敬銘)。代表團出征前,在南京行政院受到了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接見,并合影留念。在柏林奧運會上,鄭懷賢的飛叉表演令觀眾齊聲喝彩。以致柏林市長在宴會上特別舉杯向鄭懷賢致意說:“飛叉在先生身上轉來轉去,如有磁鐵吸住一樣,簡直不可思議?!?鄭懷賢微笑回答:“這是長期刻苦磨練的結果。其科學性就在于合理地掌握飛叉的重心和運行速度,這就是飛叉不下落的奧妙!”當地報紙紛紛評說:“中國飛叉絕技是人類藝術的精華?!?937年,到中央軍校任國術教官,教授實戰(zhàn)技擊術;從15期至23期執(zhí)教10年有余,為軍校技術教育做出了很大貢獻。
/ 鄭懷賢表演飛叉絕技。
/ 武醫(yī)宗師鄭懷賢。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鄭懷賢隨中央軍校遷到成都,一邊在校教學,一邊開業(yè)行醫(yī)。鄭氏對骨傷科造詣甚深,人稱 神手”。如治急性腰肌勞損,經他理筋揉按,幾分鐘即痊愈而可直立行走。在骨折治療方面,他提出寧可重迭、也不可分離的治療原則,并創(chuàng)造了小夾板固定法和繃帶矯正固定法,至今仍為臨床常規(guī)使用。此外,他還創(chuàng)造了指針按摩法,既有局部療效,又有全身調節(jié)作用。他創(chuàng)制的舒活靈藥酒、木瓜酒等經驗秘方,用于臨床治療療效卓著,有的已被正式生產為外傷骨科成藥。
鄭氏除臨床診療外,還勤于著述;先后撰有《正骨學》《外科診療》《傷科按摩術》等著作出版。其中《正骨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已被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