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飛
【課例主題與觀察要點】
本課教學踐行“師之蘊:目標貫通的學習課堂”的教學主張。
建議從以下要點觀察課堂:1.課時目標的具體化;2.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對應性;3.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文本解讀與學情分析】
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這些人物雖然平凡,但身上常閃現(xiàn)著優(yōu)秀品格的光輝。楊絳的散文《老王》便是選錄其中的一篇。
依照“師之蘊”工作室總結提煉的“解讀文本內涵三層次法”進行分析。散文第一層為顯性內容:刻畫了一個生活在城市底層的窮苦卑微卻老實厚道的三輪車夫形象,流露了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和尊重。第二層次為隱性意脈:作者對老王的態(tài)度從俯視到一定程度的敬意,再到平視,直至仰視。第三層次為深邃主旨:文中幾乎沒有直接抒寫感情的句子,但比抒情更為深沉,引領讀者更為深邃的思考——誰的精神更高貴?誰的人性更光輝?
七年級學生接觸過的散文大多直抒胸臆,情感的表達比較顯性,面對楊絳冷峻的描述、深沉的思索,需要借助時代背景及作者經歷,與其他作家風格的比較,方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索。
【課時目標與課堂環(huán)節(jié)】
單元目標:
1.了解不同敘事文體的基本特征,把握文章重點,提高把握文章結構層次的能力。
2.關注細節(jié)描寫及前后內容的聯(lián)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的特點,體會平凡人物身上閃光的品格。
3.結合文體特點和作者的敘事風格,加深對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和對文本意蘊的體悟。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了解散文的不同類型及其特點。(教學重點,落實單元目標1)
2.關注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點,體會老王身上閃光的品格。(教學重點,落實單元目標2)
【課堂環(huán)節(jié)】
一、聯(lián)系舊知,過渡新學,引出“老王”
偉大的人物值得我們敬仰和崇拜,可我們身邊更多的是普通人。悉心體會,平凡人身上也閃耀著可貴的品質。敘事散文《老王》就講述了這樣一位平凡如塵埃的人物。
說明:聯(lián)系舊知,引入新課,呼應課時目標1。
二、聽讀課文,研讀細節(jié),品讀“老王”
1.師范讀課文,生梳理文章要點,完成《老王個人基本情況調查表》。
說明:通過梳理人物基本情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細節(jié),走進文章主人公的世界,落實課時目標2。
2.交流表格內容,說說對老王生活狀況的感受。
說明:明確老王的生活困境,感受其低微到塵埃的平凡,落實課時目標2。
3.概括“我”與老王交往的幾件事,從中能看到老王怎樣的品質?
說明:通過細節(jié)描寫感受老王身上閃光的品質,落實課時目標2。
4.散文有不同類型,閱讀知識卡片:《散文》,圈畫不同散文類型的特點,用學習過的課文舉例談談理解。
說明:學懂本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相關文體知識,落實課時目標1,并為課時目標4做理論準備。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3.梳理作者對老王的態(tài)度,感受其對老王的態(tài)度由同情、憐憫,到敬佩仰視的變化過程。(教學重點,落實單元目標2)
4.對比感受作者散文風格,理解文章表達的深邃主旨。(教學難點,落實單元目標3)
【課堂環(huán)節(jié)】
三、作者視角,再研課文,深讀“老王”
1.在與老王的交往中,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有何變化,作者身上有哪些可貴精神?
說明:改變視角,明晰作者情感變化,梳理意脈,落實課時目標3。
2.對比散文《春》和《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說說楊絳散文風格有何特點?這種風格對表達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說明:對比理解楊絳散文風格,領會文章深邃主旨,落實課時目標4。
3.如果我們來到老王的墓前,你會獻上怎樣的墓志銘?
說明:多元鞏固課堂學習,引導學生內化文章主旨,練習直接抒情和議論的表達能力。落實課時目標4。
四、拓展遷移,讀寫結合,發(fā)現(xiàn)“老王”
楊降曾說“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事態(tài)人情的真相。”平凡人身上同樣閃耀著可貴的人性光芒。請以《我身邊的“老王”》為題,寫一篇文章。
說明:讀寫結合,錘煉學生課上學習和課下生活的鏈接遷移能力,落實課時目標4。
【研修體會與課例觀點】
依托文體風格,探索散文教學《老王》說課報告
《老王》是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彰顯了楊絳“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韻味盡在其中矣”的散文風格。
一、抽絲剝繭,讀析文本
課文通過作者和老王交往過程中的幾個片段,刻畫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卑微卻老實厚道的三輪車夫形象,流露了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和尊重。
作者先是對老王以俯視姿態(tài),給予同情、憐憫和寬容;接著轉為一定程度上的敬意;而后感受到其在精神上更加可敬,上升到平視姿態(tài);最后醒悟到老王臨終饋贈飽含的淳樸情意而感到“愧怍”,在精神上形成仰視的姿態(tài)。
全文基本都是敘述描寫,這是一種不抒情的抒情,但比抒情更深沉。結尾戛然而止,用留白啟發(fā)讀者反觀自身的人性善惡、道德尊卑。
二、立足學情,貫通目標
七年級學生學習過《春》《散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名家經典散文,但楊絳的寫作風格迥然不同,本文冷峻的描述,深沉的思索,需要借助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并與學過的散文進行風格比較,方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因此,教學內容和目標的確定,要關注舊知的延續(xù)和深化,補充文體知識,并借助文本風格對比,助推學生對內容的深入理解。
教學目標從三個維度形成對應和貫通。
一是課時目標之間一脈貫通。從認知文體知識,到把握人物性格,再到梳理作者情感脈絡,最終到隱藏在寫作風格下的深邃主旨,循序漸進地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二是教學環(huán)節(jié)與課時目標對應。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均能對應四個課時目標的其中之一,成為課時目標的落腳點。
三是課時目標與單元目標對應。四個課時目標對本單元的目標均有關照,是單元教學目標在本課的落腳點。
三、聚焦人物,雙線推進
課堂通過梳理老王的基本情況、交流對老王狀況的感受、概括老王的品質三個環(huán)節(jié)對主人公老王的形象進行分析,完成課文顯性內容學習。繼而從作者的視角,梳理其態(tài)度變化,將隱性意脈逐步明晰,完成對課文內容第二層次的學習。
如上所述,課堂以作者描述的幾個事件為載體,雙線推動老王和作者兩個人物在這個載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內在情感和品質,完成寫人敘事散文主要內容的學習。
四、對比閱讀,循風覓旨
課堂通過本文與《春》和《阿長與〈山海經〉》的對比,明確作者喜平實敘述描寫、不喜直接抒情議論的寫作風格。
對比閱讀方法的運用,更能引導學生感受楊絳散文的風格:不用美化的、詩意的語言抒發(fā)對所寫人物的贊美之情,而是將深沉的情感融入到平實的描述中,尤其是結尾的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讓讀者品悟超越文中人物之外的深邃主旨。
五、讀寫結合,遷移應用
在課內閱讀教學基礎上遷移應用,打通寫作教學。這種“讀寫結合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雙向促進,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寫作能力。
為老王寫墓志銘并以《尋找身邊的“老王”》為題進行寫作練習,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個關照應用文的寫作,一個關照記敘文寫作。有課堂內對課文的研習做基礎,學生有話可說,有人可“尋”,有事可寫,有情可抒。
課堂上對名家經典的精講細品,使學生領會其中的方法,在選材、結構、語言等方面獲得全方位的寫作范式,學生可化用遷移其中的方法完成自己的寫作;同時,以課文為范式進行寫作時,必然伴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反芻,從而鞏固和深化課堂所學,可謂一舉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