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瑩
新課改的進程不斷加快,使得原本缺乏生機的課堂充滿了活力,對以往那種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提出了挑戰(zhàn)。新課改樹立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倡導教師使用生命化教育方式,并在教學過程中多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狀況。從教育的發(fā)展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心靈的成長和精神的發(fā)育才是最重要的。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主導的封閉式的教育模式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現(xiàn)在時代的發(fā)展,隨著生成性思維的出現(xiàn),許多學者、專家對這種教學模式給予了高度關注,這種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對學生個性的解放。許多教育專家對這種生成性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意義、特征、理念進行了總結,為后面構建動態(tài)生成性的語文課堂提供了理論支持。但是這些理論還是處于檢驗階段,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建動態(tài)教育環(huán)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讓課堂充滿活力。
一、動態(tài)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在國內外關于生成性教育有許多相關的概念,它們是形成生成教學方式的重要理論支持,從多個方面構建了生成性教育的框架,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的知名教育家馬拉古茲就做了生成性教學的研究,他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生成性教學并不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環(huán)節(jié),也不是學生自發(fā)進行的活動,而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并共同對框架進行構建的過程。理論與實踐的提出者美國教育家伊麗莎白·瓊斯和約翰·尼莫教授在《生成課程》中指出,生成課程并不是要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被孩子牽著走,這種課程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課程,也不是教師在有計劃進行的事,而是真實發(fā)生的一件事?,F(xiàn)代的教育者對生成教學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動態(tài)生成性教學研究和對教學的目的進行探討,使得許多教育者開始對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此同時,國內的許多教育專家開始高度關注生成性教育并展開了大量的實踐研究,在這個過程中為生成性教學理論充實了內容,為教學實踐提供了策略。
二、構建小學語文動態(tài)課堂的策略
(一)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
想要構建動態(tài)課堂,教師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師總是存在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并且對學生的狀態(tài)很少關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在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此來促進課堂學習達到最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需要圍繞學生進行,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想要收到這樣的效果,教師需要在進行教學工作時使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需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他們上課的感受和成長的規(guī)律。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教學工作,課堂就會有很強的活躍度,學生也會有很強的自我探索欲,那么在動態(tài)課堂上,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活動中。所以說,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需要明確自己的角色,這樣才能夠為構建動態(tài)課堂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師要創(chuàng)設具體的生活情境
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更偏向于直觀、好理解的內容,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需要將教材中難理解的東西變得直觀、好理解,使學生能夠迅速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教師可以多了解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將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根據(jù)生活實際理解教材中難以理解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在上課的過程中為學生構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語文課堂產(chǎn)生興趣和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熱情,以便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在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使他們思考的內容與課文知識有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對課堂的內容有所了解,并以此為根據(j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就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語文的作用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面對小學生,教師可以在上課時間讓學生多做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教師要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
小學生思維活躍,對于許多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有著自己的見解。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為學生營造發(fā)揮自己想象力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發(fā)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多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使學生之間不同的思維產(chǎn)生碰撞,從而促進學生進步。例如,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話題,并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然后再在不同的小組間進行辯論競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積極地思考、討論、組織語言,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就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在學習《我上學了》這一堂課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一個問題:小朋友們第一次遇見老師會和老師說什么話呢?老師會和學生說什么話呢?在學習完這堂課的內容時,再創(chuàng)設一個類似的情境使學生充分地融入進去,并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地運用學習到的問候語,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jù)上課的內容,在這節(jié)課結束時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教師運用上課的知識內容,給學生留一個話題式作業(yè),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這堂課的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這樣就能夠增強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上完《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堂課時,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話題作業(yè):如果在生活中同學幫助了你,你會以怎樣的一種形式報答他?你覺得你應該懷有怎樣的心去報答他?要求學生根據(jù)這堂課的內容展開討論,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發(fā)言,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豐富語文活動,增加教學趣味性
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教師需要積極地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以增加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活躍度,并提高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學語文課堂能夠進行的活動有許多種,包括主題演講、話題辯論、課本劇、朗誦比賽等。例如在學習完《長城》這堂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讓學生圍繞長城進行一個幾分鐘的小演講,在這個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自身的表現(xiàn)欲,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需要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為活動做好準備,并要求學生的演講內容新穎,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這樣一來,既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夠使學生語文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升。又如在學習《丑小鴨》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編排相關的課本劇,并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課本劇排演過程中,體會角色感受,領會課文主旨。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時,必須明確自己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和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此來構建小學語文動態(tài)課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動態(tài)課堂,創(chuàng)設新穎的教學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從而自己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全面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