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堅
摘 要:論證——探究式教學模型(argument-driveninquiry,ADI)是將科學論證融入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一種教學模式。ADI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收集數據——展開論證——撰寫研究報告等學習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科學論證和推理探究的能力。將ADI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物理課堂,有利于深化學生對高中物理抽象性知識點的論證探究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探究真理的精神,并提升其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ADI教學模式;高中物理;論證;探究
引言:《普通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和核心素養(yǎng)為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梢?,培養(yǎng)學生的論證探究能力是高中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
ADI教學?;跇嫿ㄖ髁x理論和認知學習主義理論之上發(fā)展而成,將科學探究活動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到論證和探究的過程中,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單一輸出教學,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從本質上推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和推理探究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诖耍疚膶DI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結合魯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內容,對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ADI教學進行探索,旨在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培養(yǎng)學生論證能力提供新思路。
一、ADI教學模式的內涵和步驟
(一)ADI教學模式的內涵
論證是科學的語言,是解決科學觀點沖突最重要的途徑。20世紀之初,國外教育工作者便關注學生探究和論證能力的培養(yǎng)。在論證式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像科學家一樣通過資料收集和整理,提出主張,通過實驗、設計等手段進行探究,對觀點進行論證,并最終形成報告,這就是ADI教學的最初雛形。直到2008年,Sampson等人在建構主義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基礎上,發(fā)展ADI教學模型,其理論思想是知識不是從教學者身上簡單的遷移到學習者身上,而是以浸入式的形式進行教學,將學生作為主體,由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科學論證的探究過程中,通過學生自己提出主張,并為自己的主張進行論證和辨析。
(二)ADI教學模式的內涵
在此后的幾年里,Sampson團隊為了讓ADI教學模型更加適應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提出的八項目標,對ADI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將其分為八個教學步驟。
ADI教學模式在各階段教學內容應遵循上述八個步驟:首先教師確定探究的現象或問題,開展“工具對話”,并對學生參與論證可利用的手頭工具進行說明;其次,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資料進行收集;第三,在資料和信息分析基礎上,對論證所需要的實驗進行設計,初步進行論證,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進行記錄,引導學生剔除無效信息;第四,論證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小組之間依附于材料和證據,對觀點進行論證和反駁;第五,教師帶領同學進行討論總結,對于證據不足的應返回第二步驟進行證據收集整理和論證;第六,通過書面的形式完成報告,報告中應包括要研究的主題,在此過程中你做了什么,你的觀點是什么,你如何得出觀點等內容;第七,小組之間隱去姓名,相互驗證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裁判官應對學生強調客觀性和公平性;第八,形成完整報告。
二、ADI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的意義
物理學是一門基于實驗——論證——探究的科學,在物理知識的網絡構架中,學習者通過理解物理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實驗驗證,推理探究,形成總結的學習過程,形成對物理知識關鍵點的理解。因此,培養(yǎng)學習者的論證和探究能力,是學好物理學科的關鍵基礎。
在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中,由于高考應試壓力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側重對知識點和考點的講解,甚至在一些概念的梳理上,強調死記硬背,缺乏探究和論證,高中物理學科的科學精神和生命力正在慢慢消退。因此,將ADI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中,其論證——探究的教學過程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真正從興趣出發(fā),以主體身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并通過創(chuàng)建觀點,收集數據支持觀點,以促進自身論證探究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小組討論也促進學生和團體之間的協(xié)作、溝通、交流,報告總結提升學生總結歸納和書寫能力??梢?,ADI教學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有利于真正發(fā)揮物理作為科學學科中論證與探究的科學精神,從而內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ADI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學案例設計
(一)案例選擇
“楞次定律”是繼牛頓三大定律、動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之后的又一個重要規(guī)律,是力學與電學的融合,該課程也蘊含了抽象與概括、分析與綜合、推理與論證等最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是很具探究價值的教學內容。同時也由于其抽象性,“楞次定律”既是高中物理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本文以魯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教材中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現象》單元教學為例,對ADI教學模式如何在高中物理課堂進行教學應用進行探索。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通過實驗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論證——探究能力;
4.能夠用“楞次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有關現象。
(三)教學設計
該教學案例將ADI教學模式中論證——探究的思路貫穿到教學中,通過提出任務—收集資料—初步論證——論證會議—反思討論—撰寫報告—雙盲評議——形成報告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案例設計,旨在從科學論證的視角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契合新課程標注對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
1.提出任務,開展“工具對話”
教師引入生活情境和實驗情境,通過強磁鐵和裝載用漆包線順時針纏繞線圈的小車進行演示實驗,在小車漆包線兩側安裝紅、藍發(fā)光二極管(紅、藍發(fā)光二極管在線圈兩側并聯安裝形成閉合電路,磁鐵的插入和拔出類似于線圈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當強磁鐵插入線圈時,紅燈亮起;當強磁鐵抽離線圈時,藍燈亮起,通過磁鐵插入線圈和拔出線圈生動直觀地演繹了“來拒去留”的現象。由此引發(fā)單元需要論證的任務:楞次定律。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問題一:紅、藍二極管為何交替發(fā)光?
問題二:感應電流方向的改變遵循怎樣的規(guī)律?
問題三:磁鐵和線圈的相互作用說明線圈周圍存在什么物質?從何而來?
問題四:嘗試從對上述問題的探討中尋覓線索,解答感應磁場的方向的改變遵循著怎么樣的變化規(guī)律?
2.收集資料,為論證奠定數據基礎
帶著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開始觀察生活中關于電流感應的現象,以便作為資料基礎。
3.動手探究,進行初步論證
關于感應電流方向的實驗探究,制定合理的實驗方案并科學實驗,探究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4.論證會議,初步形成論證結果
學生在教師所布置的任務的驅動下,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得到判斷方案的感應電流方向的結論。學生通過討論對結論進行歸納和延伸:無論是導體棒切割磁感線、磁鐵插入還是拔出螺線管、開關通斷,這些都可以概括成閉合回路磁通量的變化這個一般性因素。經過概括,結論具有了一般性,即感應電流直接是由磁通量的變化而產生的,但學生仍無法找到二者之間的某種確定的對應關系。
5.反思討論,對主張進行驗證深化
反思討論的過程旨在讓學生在實驗中經歷與科學家發(fā)現規(guī)律相類似的科學探究過程,以培養(yǎng)其內在的探究和論證精神。在學生通過實驗已經驗證了感應電流和磁通量變化之間關系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論證,即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原磁場的方向,以及磁通量之間的變化關系呢如何?為了確立之間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中增加“感應電流的磁場”作為中介,來描述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通量變化之間的的關系。學生在增加變量后,并記錄實驗結果,最終探究發(fā)現: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這就是楞次定律。
6.撰寫報告
在實驗和討論之后,教師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撰寫報告記錄,將實驗數據和論據以書面的形式展現,這期間即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繪制楞次定律思維導圖加深理解和記憶。
7.雙盲評議
在報告完成之后,教師隱去小組姓名,讓不同小組之間對報告進行評審,通過指出報告中論據不精確或證據不足之處,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報告中提升嚴謹性和科學性,培養(yǎng)學生嚴謹學習的科學精神。
8.形成報告
學生修改報告并上交。
(四)教學評價
通過上述教學案例的設計和實施結果可見,在ADI教學模式下,學生一改往日被動灌輸的學習模式,他們自行收集分析數據、探究關系、歸納規(guī)律、表述結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實現了知識點的向上遷移和深度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發(fā)現,ADI教學模式將學生從定律的學習轉變?yōu)槎傻奶骄颗c思索,學生學習興趣顯著提升。該教學模式綜合了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驗證探究、協(xié)作表達等深度學習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楞次定律從無到有的曲折的探究過程,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后更能體會現今物理規(guī)律、概念等得來得不易。
結束語
ADI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物理等理科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是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形成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教學手段。
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注意ADI教學模式的應用應注重在引導學生論證——探究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開展實驗設計和推理演繹,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的記錄和匯總,自我反思,總結出規(guī)律,并進行驗證,這也是科學發(fā)展的一般路徑。只有讓學生以主體地位參與到論證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學習證據的收集和應用,并以此來驗證或推翻主張,做到學習的有理有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瑜.重構物理實驗教學,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J].物理教學,2018,40(06):18-20.
[3]鄭穎、梁平、張軍朋.高中物理科學論證能力的內涵及其認知表現層次[J].物理教師,2018,39(05):6-9.
[4]唐小俊.基于“論證”的教學過程模式及其應用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6(0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