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運,汪 靜,2,劉 碰,楊紅梅,包亞玲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其特點是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并發(fā)癥多[1]。周圍動脈疾病是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的敏感預測指標[2],動脈結構和功能的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腦中風等疾病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3]。早期篩查和干預是預防和降低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重要生理參數(shù)以及動脈相關特征的研究,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義。
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和血流信號頻譜特征參數(shù)是早期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參數(shù),而頸總動脈是檢測和分析這些參數(shù)的重要窗口[4-6]。頸總動脈是腦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主要供血動脈之一[7],當人體發(fā)生體位變化時,血液流動受重力影響,產(chǎn)生一系列生理反應和調(diào)節(jié)機制。通過測定不同體位變化下,頸總動脈血流流速動態(tài)變化特征,可以豐富頸總動脈的檢測參數(shù),對輔助診斷腦血管病具有一定價值[8]。
研究表明,在大動脈中,血流是不穩(wěn)定的[9],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血流速度逐漸減慢[10]。頸總動脈血流是一種非平穩(wěn)、非線性、非嚴格周期的信號[11-12]。研究顯示,頭低位頸總動脈血流量變化與年齡、性別因素相關[13],但不同體位變化對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影響的研究還較少見,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不同人群在靜態(tài)下不同體位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的特征。
研究對象來自安慶師范大學學生、在職教師、退休教師,共計165人,年齡、性別、身高、體重信息如表1所示,受試者在實驗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研究對象情況一覽表Table1 List of research objects
所有受試者身體健康,未接受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運動訓練,排除患有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舒張壓≤60 mmHg)的受試對象?;加邢忍煨孕呐K病、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及其他對進行本研究實驗具有危險的疾病的人群均排除。
1.2.1 不同體位頸總動脈血流流速測試過程
在海軍安慶醫(yī)院超聲科,超聲科醫(yī)生應用Philps Color Doppler CV850對相關指標進行測量。每位受試者在倒立器械上采用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4種姿勢順序進行靜態(tài)測量。測試前每位受試者先休息約10~20 min,保證全身放松,呼吸平靜,再分別進行4種姿勢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的檢查。
應用倒立器械進行不同角度的頭向下傾斜測試。實驗期間觀察受試者身體狀況的變化。測試平均時間為40~50 min,一種姿勢測試完成后,到下一測試間隔時間設為2~3 min,每一種姿勢測試時間約為6~8 min。測試期間,2名專職人員對受試者加強保護。醫(yī)護人員應用OMRON腕部數(shù)字血壓計測試血壓變化。在測試過程中要求受試者保持放松的心情并勻速呼吸。由于老年人群是初次處于頭低位-90°,身體耐受力較弱,導致動作未能完成,該姿勢下數(shù)據(jù)缺失。
1.2.2 數(shù)據(jù)處理
對數(shù)據(jù)采用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X±SD)來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樣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組間應用T檢驗雙樣本異方差檢驗作為統(tǒng)計方法,組內(nèi)采用配對T檢驗,顯著性差異設為P<0.05,非常顯著性差異設為P<0.01。
如圖1所示,青年男性組、中年男性組和中年女性組由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的順序變化時,血液最大流速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即仰臥位>直立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青年女性組、老年男性組和老年女性組由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的順序變化時,血液最大流速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即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
圖1 右側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變化特征折線對比圖Figure1 Broken line comparison of the maximum flow velocity of the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如圖2所示,同一年齡組:在頭低位-30°上,青年男性組與青年女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2),在頭低位-90°,青年男性組與青年女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28)。性別相同時:在直立位上,青年男性組與中年男性組(P=0.002)、青年女性組與老年女性組(P=0.005)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在仰臥位上,中年男性組與老年男性組(P=0.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在頭低位-30°上,青年女性組與中年女性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02)。體位相同時:在直立位上,青年女性組與中年男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04);在仰臥位上,中年男性組與老年女性組(P=0.001)、中年女性組與老年男性組(P=0.008)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在頭低位-30°上,青年女性組與中年男性組(P=0.009)、中年男性組與老年女性組(P=0.001)、中年女性組與老年男性組(P=0.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圖2 右側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變化特征柱狀對比圖Figure2 Histogram comparison of the maximum flow velocity of the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如圖3所示,青年男性組、中年男性組、青年女性組、老年男性組和老年女性組由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的體位順序變化時,血液最大流速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即仰臥位>直立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中年女性組由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的體位順序變化時,血液最大流速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即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
圖3 左側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變化特征折線對比圖Figure3 Broken line comparison of the maximum flow velocity of the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如圖4所示,年齡相同時:在直立位上,青年男性組與青年女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3);在頭低位-90°,青年男性組與青年女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5),中年女性組與中年男性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9)。性別相同時:在直立位上,中年男性組與老年男性組(P=0.011)、中年女性組與老年女性組(P=0.006)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在頭低位-30°上,中年男性組與老年男性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1)。體位相同時:在直立位上,青年女性組與中年男性組(P=0.001)、中年男性組與老年女性組(P=0.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在仰臥位上,青年女性組與中年男性組(P=0.011)、青年女性組與老年男性組(P=0.004)、中年男性組與老年女性組(P=0.0004)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在頭低位-30°上,中年男性組與老年女性組(P=0.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圖4 左側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變化特征柱狀對比圖Figure4 Histogram comparison of the maximum flow velocity of the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頸總動脈各段血流速度是不恒定的[14],體位的變化會對動脈血流的速度產(chǎn)生影響[15]。本實驗中,體位在由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的順序變化時,6組人群的左、右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以往有研究顯示,反復體位改變會改變?nèi)梭w血管內(nèi)流體靜血壓,并導致血漿與組織液之間的液體轉移[16-18],會使人體發(fā)生血液濃縮,紅細胞壓積在反復體位改變實驗中顯著升高,會使人產(chǎn)生不同的心血管調(diào)節(jié)反應的生理學機制[19],并產(chǎn)生一系列神經(jīng)—體液調(diào)節(jié)反應[20],從而影響動脈中血液流速。反復體位改變訓練會降低人體直立位耐力[21-22],提高頭低位耐力[23-24],使人體在不同體位變化時機體的適應性得以提高,血流速度變化呈現(xiàn)出差異。人體處于不同體位時血容量不同,當體位發(fā)生變化時,血液受到重力影響,重新分布[25],血液頭向轉移發(fā)生改變[19],對頸總動脈中的血流變化產(chǎn)生影響。
在重力作用下,人體體位變化主要影響血液的分配,心血管承受負荷刺激,引起血液動力學變化,激發(fā)神經(jīng)和體液的調(diào)節(jié)機制。體位變化,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被激活,同時刺激特定腦區(qū)的腦實質內(nèi)產(chǎn)生的支配腦血管中樞內(nèi)神經(jīng),引起腦血管收縮或舒張,使循環(huán)系統(tǒng)做出適當調(diào)節(jié)。通常,從仰臥位到直立位過渡時,由于重力作用,在下肢和內(nèi)臟靜脈聚集300~800 mL血液被重新分配,導致靜脈回流量減少,每搏輸出量、心輸出量下降,最后血壓水平下降,進而激活血壓調(diào)節(jié)反射,即位于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器激活,導致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刺激,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減弱,從而增加心率、靜脈回流、心臟收縮力和血管張力。因此,血壓水平得以恢復,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是血壓恢復的主要原因,而心率的增加可能起到補充作用。這些補償性反應通常能夠在幾秒內(nèi)使血壓穩(wěn)定。在長時間直立(倒立)姿勢的情況下,其他機制被激活,即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激活和加壓素分泌的增加,協(xié)助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的長期血壓與體液平衡。
相反,血壓升高導致壓力感受器激活和心率降低,心率下降導致靜脈回流減少、壓力感受器失活、心率增加、外周阻力增加、每搏量減少和舒張壓增加。此外,持續(xù)的直立姿勢會引起大量的神經(jīng)—體液反應,這些反應因個體的血流狀態(tài)而不同,這包括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以及血管生成素、內(nèi)皮素和/或一氧化氮的產(chǎn)生。人體體位變化時,維持足夠的血壓、心臟回流和腦血管灌注必須在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中完成,所有這些機制必須協(xié)調(diào)作用并做出反應,尤其是許多代償性改變是通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來協(xié)調(diào)的。因此,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需要維持足夠的腦灌注來支持意識,若某一機制出現(xiàn)障礙,協(xié)同補償機制被激活,以適應人體機能作用,尤其是優(yōu)先保持腦部中樞功能正常,否則會導致短暫性低血壓,靜脈回流不暢,以及大腦低灌注狀態(tài),可能導致意識喪失。
本實驗中,體位在由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的順序變化時,右、左頸總動脈血流最大血流速度按年齡比較青年組>中年組>老年組,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以往研究表明,年齡是導致頸總動脈血栓、斑塊等相關疾病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年齡、心率、血壓會影響血流速度[3,14]。隨著年齡的增加,血流速度逐漸減慢[19],頸總動脈峰值血流速度顯著下降[2],不同年齡階段性別因素對最大流速的影響具有差別[26]。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頸動脈形態(tài)、功能發(fā)生改變[27-28],斑塊形成檢出率以及血管彈性和順應性降低[2]。中老年人群斑塊脫落造成微血栓栓塞使血流速度減慢,血管彈性、順應性降低使收縮期緩沖能力下降,峰值血流速度升高[29],但老年人群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還是低于青年人群。
Simone等[30]指出,男性的血流速度較女性更快,且血流對血管壁的沖擊力更大。隨著年齡增長,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血流對血管壁的沖擊力均降低。本實驗中,體位在由直立位—仰臥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的順序變化時:右、左頸總動脈最大血流速度按性別比較青年男性組>青年女性組,中年男性組>中年女性組,老年組無顯著性差異。有研究表明,人體在頭低位時,血流量變化與年齡性別有關,而老年與性別無關,根據(jù)血流量計算公式,最大流速與其相關[26],這與本實驗結果相一致。
目前,有規(guī)律的運動是國際上認為對心血管病患者最有效的運動方式[31]。王賽飛[32]以45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運動人群雙側的PWV平均水平及異常檢出率均低于不運動人群,對預防和控制動脈硬化,改善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黃志強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短時間身體倒立未發(fā)現(xiàn)心功能指標異常情況。蘇全生等[34]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處于臥、倒位時心肌興奮性會增高,能夠改善心肌收縮性。此外,頭向下傾斜姿勢的訓練可誘導直立和頭向下傾斜姿勢的心肺適應性[35]。李志宏等[36]對長期進行手倒立訓練的38名患有高血壓癥的40~60歲中老年人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其每博輸出量和心輸出量相對增多,而總外圍阻力、平均動脈壓及脈率3指標則呈下降趨勢,研究者認為倒立訓練的降壓作用是安全有效的??傊w位改變等專門性訓練會提高人體機能在倒立體位的耐力,使機體達到新的適應能力。
無論男女,隨年齡的增長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減慢;體位由仰臥位、直立位、頭低位-30°、頭低位-90°的順序,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減慢;同一年齡段,頸總動脈血流最大流速男性均高于女性。
未來,不同體位訓練對改善正常人群和患病者心血管機能,以及倒立器材功能的更新?lián)Q代為大眾健身提供更多的健身方法,將是一個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