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娟
摘要:“漢字漢語專題研討”任務群的教學以任務的形式實施。任務一要求學生閱讀經(jīng)典文選,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理性認識,為后續(xù)學習任務的開展打下基礎。任務二要求學生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和漢典網(wǎng),完成漢字的家族式梳理,初步探究漢字背后的文化信息。任務三要求學生在家族式梳理的基礎上,具體考察一個字的發(fā)展,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信息。
關鍵詞:漢字漢語專題研討;任務群;家族式梳理;文化信息;思維方式
“漢字漢語專題研討”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18個學習任務群之一?!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本任務群是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基礎上,就漢字或漢語的某一問題,加以歸納、梳理,訓練學生從應用中觀察語言文字現(xiàn)象的能力和總結規(guī)律的綜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學生對漢字、漢語的理性認識。”此課程安排在選修階段,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過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的學習,積累了有關漢字、漢語的知識,具備了一定的理性認識,了解了漢字在漢語發(fā)展和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該階段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式的要求均應有所提高。正如王寧和巢宗祺先生所指出的,在這個階段,相關資源應該更加豐富,并且要特別重視對語理的探究。
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中提道:“我們一直都在積累詞語,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認識。”教材在介紹詞語的積累時,僅簡單說明詞語并非雜亂無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統(tǒng)的。比如,有些詞包含共同的語素,有些詞之間具有同義、反義、親屬和順序關系等。但對家族性和系統(tǒng)性該如何理解,教學中該如何實施等,教材都沒有明確說明?;诖耍P者嘗試開設了一次8課時的專題教學,試圖通過對漢字的家族式梳理和漢字背后文化的探究,幫助學生窺探字義發(fā)展與中國文化的關聯(lián)。本次專題教學以任務的形式實施,共分為三個任務。
一、任務一(2課時):閱讀經(jīng)典文選,完成讀書報告,提高對漢字的理性認識
閱讀書目為王寧《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的第五講《怎樣分析一個字——漢字的結構和字理》、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的第七章《表意字》和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考慮到學生經(jīng)過必修階段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這一任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理性認識。為了避免空談,閱讀內(nèi)容主要以文選為主,重在梳理總結。選擇以上內(nèi)容,一方面,是因為這三本書都是大家手筆,是漢字學方面的權威著作,也是普及性質的讀物;另一方面,是考慮到所選內(nèi)容適合學生閱讀,又兼顧古代和現(xiàn)代。王寧先生和裘錫圭先生的選文重在對漢字的性質進行介紹,并結合具體的漢字講解如何分析漢字,理論和實例相結合,通俗易懂;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介紹了文字從起源到東漢末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闡述了造字用字的基本法則?!墩f文解字·敘》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學生借助于工具書可以了解其大意。閱讀這些文選,不但能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理性認識,同時能為后續(xù)學習任務的開展打下基礎。當然,這里的理性認識更多地停留在理論方面。
實施方式主要是學生課外閱讀,教師帶著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梳理總結,最后形成讀書報告。難能可貴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二、任務二(3課時):完成漢字的家族式梳理,初步探究漢字背后的文化信息
該任務又細分為5個活動:
活動1:描述圖1所示的一組漢字甲骨文的構形意義(甲骨文字形缺失或意義不明的,可參考金文或小篆構形)。教師在該活動中提供示范——
“家”的甲骨文為“”。上面是“宀”(mián),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本義為屋內(nèi),住所。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豬是財富的代表,有屋遮風避雨,又有一定的財富,構成一個家的物質條件就具備了。
活動2:猜測每個漢字造字的本義。
活動3:探究這組字反映的文化信息。
活動4:以這組漢字為例,簡單概括漢字家族式梳理的思路。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女 婦娶婚嬰
活動5:以下兩個作業(yè),任選其一完成。
(1)結合所學,從表1所示的部首和漢字中,任選一組進行梳理,梳理內(nèi)容包括字形、本義、文化信息等。
(2)選擇一組漢字,除了以首建類,嘗試一下其他分類方法。
由于詞語并非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家族的、成系統(tǒng)的,因此,筆者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選取了學生相對容易理解的以首建類法,組成漢字家族,設計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初步掌握漢字的家族式梳理的方法。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前三項活動的成果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非?;钴S,但是對部分漢字構形的描述和本義的推測是有偏差的。此時,筆者提供支架,進行引導。例如,“婚”跟黃昏有什么關系?又如,《說文》中有“娶,取婦也”的說法。也就是說,娶親就是取婦,“娶”在早期文獻中只寫作“取”,而“取”字的本義為“搶奪”,左邊是耳朵,右邊是手(又),合起來表示用手割耳朵。那么,“娶”為什么會跟搶奪有關系?
面對這些問題,學生需要聯(lián)系女字旁的其他漢字,由此又引入了“妻”()這個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像有人用手去抓女子的頭發(fā)。此時,再聯(lián)系“婚”,把這三個字放在一起比較,有助于學生理解“娶”的本義,也有助于學生探究女性文化和婚俗文化。
學生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概括總結時發(fā)現(xiàn),以首建類、因形求義和比較關聯(lián)是家族式梳理的基本方法,而漢字背后蘊含的文化信息則可以作為探究目標。至此,學生初步解決了漢字漢語專題如何探究和探究什么的問題。
當然,這里僅僅是一組漢字分類的示例,因此,任務5中,筆者鼓勵學生嘗試其他的分類方法。恰恰是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其他的梳理方法,那就是按照義類進行梳理,把同一義類的漢字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家族來比較分析。比如,關于飲食的,關于軍事的,關于建筑的,關于戰(zhàn)爭的,等等。
三、任務三(3課時):提煉字義演變的規(guī)律,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信息
學生課前閱讀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中“古今詞義異同”的內(nèi)容。節(jié)選內(nèi)容如下:
(1)禮天下之奇才。(《六國論》)
(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
(3)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禮山川丘陵于西門外。(《儀禮·覲禮》)
(5)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晉書·陸納傳》)
(6)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送東陽馬生序》)
結合節(jié)選內(nèi)容,筆者設計了如下活動:
活動1:解釋各句中“禮”字的詞義,看看這些意義可以歸納為幾個義項,簡要說明歸納理由。
活動2:參考漢典網(wǎng)、字源網(wǎng),找出“禮”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推測哪個義項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
活動3:繪制詞義發(fā)展關系圖,并初步概括“禮”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活動4:以編故事的方式向班級同學介紹“禮”,內(nèi)容可以包括字形、本義、語義演變過程、文化信息、古人的思維方式等。
活動5:從表2所示的文言實詞(注:均為統(tǒng)編新教材已經(jīng)學過的必修篇目中的文言實詞)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對象,搜集該文言實詞例句并釋義,找出其甲骨文或金文字形,構建詞義演變圖并深入概括其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嘗試完成小論文。
在任務二的基礎上,學生思考除了文化信息,還可以探究哪些內(nèi)容。正如教材所指出的,一詞多義其實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多義詞之間的義項并不孤立,而是存在著各種聯(lián)系,通過分析詞義間的相互聯(lián)系就可以抓住多義詞詞義發(fā)展的線索。
在古代漢語中,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詞,所以分析詞義就是分析字義。對于如何判斷哪個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詞義之間得以發(fā)展演變的根據(jù)是什么,教材并沒有明確說明。所以該任務選取具體的漢字,一方面,對其義項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在分析甲骨文或者金文字形的基礎上進行本義的推測,并繪制字義發(fā)展關系圖;另一方面,探究其詞義得以發(fā)展演變的依據(jù)。所以,這一任務與任務二相比,重在深度探究其中的文化信息。
梳理和探究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筆者在設計之初是有擔憂的,擔心難度過大導致學生有畏難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效果。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出乎意料。如學生在任務二中又發(fā)現(xiàn)了其他的梳理方法,那就是按照義類進行梳理,并且進行了具體的實踐。這也要求教師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能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及時給予指導。
此外,由于考慮不夠周到,任務實施過程中缺乏具體的評價量表,導致學生上交的讀書報告和小論文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學生以摘抄為主,部分學生能夠將理論進行簡單的應用,還有部分學生能夠結合漢字進行具體的分析。因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差異,上交的讀書報告和小論文不可能整齊劃一,但是如果能夠提前把具體的評價量表下發(fā)給學生,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就有標準可參考,從而更好地完成任務;教師也可以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僅僅是以“內(nèi)容充實”這樣寬泛的表述作為評價標準。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專題任務群具有極大的開放性,本文提到的探究方法和目標,只是提供了一種探究思路和方法,還可以從什么角度進行探究以及還可以探究什么,是需要廣大教師繼續(xù)思考的問題。筆者以為,理想的結果是能夠形成更為完備的系列。
參考文獻:
[1] 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寧.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
[3]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4]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