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堅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江蘇蘇州 215300
重癥感染可成為重要死亡誘因,對系統(tǒng)性細菌感染進行準確判斷和鑒別,有助于為臨床及早實施針對性抗感染治療提供重要指導,降低患者病死率。 細菌感染控制不佳可引發(fā)嚴重膿毒癥,感染過程中及早識別、診斷并進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以及保證生命健康有重要價值,因此,尋找簡單可行并能夠對患者預后進行準確判斷的實驗室指標至關重要[1]。 作為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測指標,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為無激素活性降鈣素前體,半衰期相對較長且具有較好的體內外穩(wěn)定性,受體內激素水平影響較少[2-3]。 隨著患者感染性疾病嚴重程度加重,PCT 水平也隨之升高, 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后水平隨之降低, 因此,PCT 水平與患者預后也存在重要關聯(lián),能夠作為膿毒癥以及系統(tǒng)性細菌感染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4]。該次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5月接受診斷和治療,重癥感染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分析血清PCT 在臨床治療中以及預后判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60 例細菌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均經病原學檢查及血常規(guī)檢查等確診;患者與其家屬均了解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該次研究。排除標準:真菌聚糖試驗陽性患者;院外接受抗生素、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以及其他血液性疾病患者; 嚴重肝腎功能衰竭患者;先天性代謝性疾病患者;孕婦或者處于哺乳期婦女。 將60 例患者根據其感染嚴重程度分為兩組。 其中,重癥感染組21 例,包括男性 12 例,女性 9 例;年齡 19~84歲,平均年齡(54.21±5.07)歲;普通感染組 39 例,包括男性 22 例,女性 17 例;年齡 21~80 歲,平均年齡(52.76±4.95)歲。 選取非細菌性感染患者 60 例,包括男性 34 例, 女性 26 例; 年齡 21~83 歲, 平均年齡(51.65±4.89)歲。 3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時抽取其靜脈血標本, 分別檢測PCT、超敏 C 反應蛋白(hs-CRP)及白細胞(WBC)計數(shù)。 應用羅氏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系統(tǒng)、配套試劑盒及雙抗體夾心法檢測血清PCT,以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方式為主要檢測原理,分別包括抗鈣素抗體及降鈣素抗體,通過特異性結合的方式結合至與降鈣素分子相對應的抗鈣素及降鈣素部位,通過降鈣素分子與熒光標記的抗體相互結合的方式形成3 層復合體并通過對表面發(fā)光強度進行檢測的方式計算PCT水平。 應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hs-CRP, 陽性臨界值:CRP>0.04 mg/dl。 應用細胞分析儀(貝克曼 XE5 000)計數(shù)血液中 WBC 數(shù)量,參考范圍:(4.0~10.0)×109/L。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文中涉及相關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重癥感染組PCT、hs-CRP 及WBC 水平均高于普通感染組及非細菌性感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普通感染組 PCT、hs-CRP 及 WBC 水平均高于非細菌性感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重癥感染者、普通感染者以及非細菌感染者入院時PCT、hs-CRP 及 WBC 對比()
表1 重癥感染者、普通感染者以及非細菌感染者入院時PCT、hs-CRP 及 WBC 對比()
組別 PCT(ng/mL) hs-CRP(mg/L) WBC(×109/L)重癥感染組(n=21)普通感染組(n=39)非細菌性感染組(n=60)7.30±3.29 1.22±0.43 0.05±0.01 22.54±7.92 6.74±3.20 0.76±0.25 18.23±3.49 11.07±2.76 5.94±1.45
治療后重癥感染患者PCT 水平、hs-CRP 及WBC均顯著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各項指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重癥感染患者治療前后PCT、hs-CRP 及WBC 對比()
表2 重癥感染患者治療前后PCT、hs-CRP 及WBC 對比()
時間 PCT(ng/mL) hs-CRP(mg/L) WBC(×109/L)治療前(n=21)治療后(n=21)t 值P 值7.30±3.29 1.09±0.54 8.536<0.001 22.54±7.92 8.91±3.07 7.353<0.001 18.23±3.49 10.79±2.75 7.673<0.001
重癥感染患者入院后根據其感染部位、實際病情以及抗菌藥物分級為其提供針對性抗生素治療,主要包括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美羅培南以及頭孢哌酮舒巴坦等廣譜抗生素。 以PCT 為指導組患者待病情好轉時復查PCT, 若PCT 仍≥2.0 ng/mL 則采用原方案進行治療,待PCT<2.0 ng/mL 時則為其提供窄譜抗生素。 若PCT<0.5 ng/mL 時則為其抗生素口服治療,待降至0.25 ng/mL 時則停用抗生素。 非PCT 指導組進根據病情好轉情況由臨床醫(yī)生根據用藥經驗用藥。以PCT 為指導治療的重癥感染患者病情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非PCT 指導組, 治療費用明顯少于非PCT 指導組,兩組病情緩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治療費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以PCT 為指導治療的重癥感染患者與非PCT 指導治療的重癥感染患者病情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表3 以PCT 為指導治療的重癥感染患者與非PCT 指導治療的重癥感染患者病情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組別 病情緩解時間(d)住院時間(d)治療費用(元)以 PCT 為指導組(n=11)非 PCT 指導組(n=10)t 值P 值2.13±0.42 3.70±0.44 8.364<0.001 9.25±2.17 14.03±2.09 5.130<0.001 5725.45±221.67 7653.29±234.18 19.379<0.001
重癥感染可分為非細菌感染及細菌感染,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病情危重者甚至會面臨較高的死亡風險。早期識別重癥細菌感染并及時進行有效診治為改善患者預后以及降低其死亡概率的關鍵所在[5]。
在重癥感染等致病因子打擊下,機體內可產生大量炎癥介質并引發(fā)膿毒癥、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嚴重不良反應。 免疫功能紊亂、凝血/纖溶系統(tǒng)障礙及全身性炎癥反應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可加大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以及患者死亡率[6]。創(chuàng)傷、急性胰腺炎以及缺血再灌注性損傷等非感染因素同樣可出現(xiàn)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因此,僅通過臨床表現(xiàn)無法對休克、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損害等病癥是否由系統(tǒng)性細菌感染引發(fā)等作出準確判斷和分辨。治療嚴重細菌感染的前提為及時、準確的診斷,因此,必須尋找可靠的能夠于早期進行系統(tǒng)性細菌感染的重要實驗室指標[7]。
傳統(tǒng)細菌感染診斷方法包括血培養(yǎng)、CRP、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血沉以及體溫測量等,其中,血培養(yǎng)具有檢測時間長以及污染率高、陽性率低等特點,會導致臨床治療延誤,而血沉、發(fā)熱等容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特異性及敏感性均較低[8]。
PCT 由于神經內分泌細胞表達,可經酶切分解為氨基端肽、羧基端肽以及降鈣素,健康人群中PCT 含量極低,一旦機體出現(xiàn)細菌感染反應,可導致全身各個組織多種類型細胞產生降鈣素原連續(xù)釋放以及降鈣素Ⅰ基因表達。 若機體出現(xiàn)重癥感染,PCT 水平迅速升高[9]。 重癥感染患者采用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后PCT 水平明顯降低,因此,可為臨床進行病情嚴重程度判斷以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 正常情況下,hs-CRP以微量形式存在與健康人體血清中,一旦機體出現(xiàn)免疫反應、組織損傷、炎癥以及各種感染時hs-CRP 隨之升高,可作為臨床觀察感染性疾病炎癥反應狀態(tài)的重要觀察指標[10]。 WBC 在機體內具有產生抗體及吞噬異物的作用,可作為臨床初步診斷感染的重要實驗室指標,但是寒冷刺激、妊娠反應、劇烈運動以及感染、應激反應等均可導致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因此,WBC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相對較低[11]。
該次研究結果表明, 重癥感染患者PCT 等指標水平均明顯高于普通感染組患者與非感染組患者,其中,重癥感染者 PCT(7.30±3.29)ng/mL、普通感染者為(1.22±0.43)ng/mL,胡世杰[12]研究中,全身感染患者PCT 為(14.16±4.54)ng/mL,局部感染患者 PCT 為(3.61±1.52)ng/mL, 表明 PCT 可為臨床判斷感染嚴重程度提供重要參考。
綜上所述, 臨床以PCT 水平作為治療指導能夠為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重要指導和參考,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病情控制和緩解效果,大大縮短其住院時間并減少其住院費用,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