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茹蓓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的一切都要從學生的學出發(fā),以學為本。學生的學是可見的,教師應通過課堂觀察、師生溝通、答疑問難、作業(yè)反饋等途徑了解學生的學情、學智,要善于從學科特點出發(fā),聚焦學情,貼近學生疑問,以學定教,因學設教,適切施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切合基礎,因材施教
切合學生的學習基礎是因學施教的充分體現。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大衛(wèi)·奧蘇貝爾曾說過: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建構知識,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對學生已知區(qū)域、未知區(qū)域、可接受區(qū)域、興趣區(qū)域進行摸排詳查,建立好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教學起點要恰到好處,激活學生思維,喚起學生學好語文的動力。教師所教的知識要適合學生,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貼近學生的需求。
筆者在教授作文課《寫人要抓住特點》時,深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素材,講解人物的形象特點。針對學生的學情,選取學生在六年級時學過的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進行人物描寫的方法講解,以舊知引進新知,降低學習難度,延伸學習深度,拓寬學習廣度。
二、調整預設,轉換策略
語文教師應善于多渠道觀察學生的反應,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調整預設,轉換策略,力求契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洞察學情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以學促教。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著重梳理易錯點、易漏點、易混點。
在講授《核舟記》第三段時,文章中對蘇東坡、魯直、佛印三人泛舟的情景描述細致入微,寥寥幾筆,三人情態(tài)躍然紙上。但是學生對于這樣的描述難以有直觀的感受,再加上本段方位名詞較多,略顯枯燥,學生有些昏昏欲睡。所以筆者在課堂上急中生智,先讓學生用直尺在紙上畫出“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船型,然后分別讓三位學生扮演蘇東坡、魯直、佛印,全班同學做現場導演,指導三位學生做出如書上所說的動作。這么小的核桃,卻能承載如此清晰的三位人物形象,讓學生不僅有直觀的感受,更能真正體會到木雕人的技藝精湛。在學生做導演的時候,教師糾正翻譯和字詞錯誤,不但活躍了課堂氛圍,還讓學生學有所獲。教學靈活調整的前提是教師備課充分,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課上才能游刃有余、行云流水。
三、捕捉疑問,掃清障礙
發(fā)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筆者剛開始教學時,熱衷于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看似用問題啟迪學生思考,但是往往啟而不發(fā),課堂氣氛沉悶,最后只能出示標準答案,草草收場。學生并沒有真正發(fā)散思維,開動腦筋,而只是機械地記憶答案。學生的學而所得是教學真正的目的,但學而不得是目前很多課堂中存在的現象。由此可知,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為基礎,了解學生的疑問,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教師應通過預習反饋、師生對話、課堂測試等方式,捕捉學生知識的盲區(qū)和興奮區(qū),聚焦學情,對癥下藥;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質疑生疑,自主尋求需要解決的問題,以真正解決學生的難點。將學生的疑問作為教學切入口,讓學生思考自己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其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筆者在執(zhí)教《答謝中書書》時,運用導學案的預習作用,提前讓學生提出對本篇文言文的疑問點,然后根據這些問題串聯(lián)成本節(jié)課的線索。再到字詞辨析、對比閱讀,即《三峽》的猿鳴和這里的猿鳴的區(qū)別。從這些細碎的問題當中設計三個板塊:整體感知,讀題知意;品讀文本,析字賞景;深讀文本,悟詩傳情,從而使課堂設計整體化。筆者前期需要篩選學生的問題,提取有意義、值得探討的問題。課堂教學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為主,輔以教師的課堂整體設計,思學生之所思,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難,緊扣生本課堂,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糾錯改偏,整合資源
錯誤常常是最好的老師。從新課程標準的視角看,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思維本身的教學資源,它對學生具有特殊的教育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維,及時發(fā)現學生的思維錯誤,分析、調整,妙用錯誤,確定補救措施,挖掘其價值,使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和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
七年級上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通俗易懂,筆者教授這篇童話時,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用一個字概括故事情節(jié),你會用哪個字?筆者準備的答案是“騙”,也試圖引導學生說出此答案。但是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是“裝”,理由是“裝是新裝的意思,指的是皇帝的新裝”,筆者一開始亦覺得這是學生淺思維的表現。但是隨之筆者意識到“裝”同時也是一個動詞,指偽裝、假裝,也可以表現故事中昏庸無能的皇帝、阿諛奉承的大臣、人云亦云的百姓虛偽的人物心理。筆者讓學生開展討論:“裝”和“騙”哪個詞更能概括課文內容?學生在探討這一問題的同時,概括了文章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fā)了自主學習的興趣,一舉多得?;趯W生的思維錯誤,糾錯改偏的同時,整合原有教學資源,使課堂碰撞出不曾設想的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