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鵬
摘要:在我國教育改革進行中,對于高中生物教學的要求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此過程中,科學思維成為了高中生物教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成為了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本文對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教學;科學思維;培養(yǎng)策略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的過程中,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指的是通過對各種科學方法進行靈活的應用,以此來對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為了更好的對學生的科學思維進行培養(yǎng),需要教師在實際教育的過程中,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全面的應用,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評價、猜想以及歸納,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科學思維習慣。
一、歸納與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通過自身的思維將頭腦中已知的知識、事物、信息進行組合和聯(lián)系的能力就是科學思維中的歸納與概括能力,在對這一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生物學規(guī)律進行歸納和總結。例如在開展“氨基酸結構”的相關知識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為學生講解氨基酸的基本概念以及種類之后,通過多媒體教輔工具的使用,為學生充分的展示不同種類氨基酸的結構,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充分的進行思考和總結,一方面提升學生對于生物學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加深學生對于氨基酸分子結構式的理解,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的目標。
二、演繹與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
在科學思維之中,演繹與推理能力指的是針對某一類知識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從一般到個別或者從原理到公理的總結,通過對學生的這一能力進行培養(yǎng),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從一般的原則之中獲得針對性的知識,例如教師在為開展“堿基與氨基酸對應關系”的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假說演繹法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根據(jù)DNA、RNA等結構和組成的認識進行回顧,隨后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對組成生物體蛋白質的20中氨基酸是如何決定的進行推理和假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后續(xù)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并對各種假說的真?zhèn)螜C械能給你充分的驗證,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更好的讓學生感受到主動推理和演繹的樂趣,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記憶,這對于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有著較為明顯的幫助。
三、模型與建模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學習或者實踐的過程中,模型是一種較為常用的工具,無論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還是數(shù)學模型,都對于學習或者認識有著較為明顯的幫助。例如高中生物質中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及時最典型也是最常見的物理模型。通過對模型進行使用,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的對目標特征進行了解和妊娠,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為了更好的對學生的模型以及建模能力進行培養(yǎng),教師可以靈活的對模型教學進行應用。例如在開展“細胞核結構”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乒乓球、棉花、細線以及剪刀等材料來自行進行細胞核模型的制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有效的對學生關于細胞核相關知識進行強化,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模型的制作以及使用方式,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都有較好的幫助。
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批判性思維并不是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否定和猜疑,而是出于自身的思考邏輯來對于各種事物、現(xiàn)象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發(fā)現(xiàn)。在批判性思維之中,論證一直是其核心存在,只有通過了科學合理的論證,才可以保證對不同的觀念以及思想進行理解和判斷。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能力,教師需要在開展教學中充分的對其進行引導。例如在開展“細胞的增值”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細胞體積變大的情況下,其相對的變面積會變小,物質運輸效率會下降。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知識點來對學生進行引導,針對細胞的體積是否越小越好,讓學生可以通過針對性的質疑來進行思考,并通過相關知識的運用來對質疑進行論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有效的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動,更好的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科學質疑、合理論證的學習習慣。
五、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學習或者實踐的過程中,對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系統(tǒng)的重組和運用,以此來提出新的方案或者方法,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實質所在。作為人類思維中的高級形式之一,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體現(xiàn),只有充分的對學生的這一思維進行培養(yǎng),才可以更好的為其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助力。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目標,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思維方向、思維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在“細胞膜”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思考是否可以使用別的動物材料來對細胞膜進行制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細胞的多樣性相關知識進行回顧,通過對真核細胞。原核細胞等細胞的特點進行分析,進而鼓勵學生采用發(fā)散性思維來面對這一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柳. 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的策略研究. 沈陽師范大學, 2019.
[2]李迅. 科學思維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培養(yǎng)策略[J]. 中學生物教學, 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