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 高繼海.論BBC對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的改編[J].鄭州輕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4):65-74.
中圖分類號 :I53?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2186/2021.04.009
文章編號 :2096-9864(2021)04-0065-10
英文大標題? On BBCs film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s English history plays
關鍵詞: ?莎士比亞; 英國歷史劇; 影視化改編; 《空王冠》
摘要: 英國廣播公司于20世紀80年代、2012年和2016年先后拍攝過兩個系列版本的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這兩個版本的影視化改編雖然差異較大,但是各有所長。莎士比亞戲劇系列電影側(cè)重對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的完整再現(xiàn),《空王冠》系列電影則是基于戲劇情節(jié)的再演繹?!犊胀豕凇氛麄€系列的誕生是假借時代的東風,從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60周年、倫敦奧運會,再到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影片將英倫文化之風從本土吹向了世界。此外,沈博絕麗的劇本、適當?shù)牟季?、技藝出神入化的演員、細致的拍攝過程、精益求精的后期制作等都是影片改編成功的重要因素。《空王冠》對莎士比亞作品的完美演繹為其他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提供了范式,更對重新喚醒經(jīng)典作品的活力、引發(fā)大眾的關注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英國廣播公司(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以下縮寫為BBC)于20世紀80年代、2012年和2016年先后拍攝過兩個全系列版本的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兩個版本的影視化改編雖然差異較大,但各有所長。莎士比亞戲劇系列電影側(cè)重對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劇本的完整再現(xiàn),《空王冠》系列電影則是基于戲劇情節(jié)的再演繹。本文擬分析上述兩種改編的特征、不同側(cè)重,著重對比BBC所拍攝的《空王冠》系列電影與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和相關歷史事件的不同之處,并且探討其所要說明的問題。
一、莎士比亞戲劇影視化改編概況
19世紀末,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系列中的《約翰王》在女王陛下劇院上映前夕,英國繆托斯柯普傳記公司特地為劇組錄制了一部由四個短片組成、時長僅90余秒的無聲電影。該影片被引入劇院后,拉開了莎士比亞戲?。ㄒ韵潞喎Q“莎劇”)改編的帷幕??傆[莎劇改編數(shù)十載,雖然各個劇目、形形色色的改編對于莎士比亞作品的傳播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令人遺憾的是,所改編作品均不呈系列出現(xiàn),影響力十分有限。
20世紀80年代,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的改編迎來了第一個高峰。BBC邀請大衛(wèi)·賈爾斯導演執(zhí)導,德里克·雅各比、約翰·吉爾古德、喬·芬奇等多位頂級演員出演,重磅推出莎劇系列電影。該系列電影以忠實劇本為主要創(chuàng)作理念,共翻拍包括10部英國歷史劇在內(nèi)的37部莎劇。莎劇系列電影的誕生,不僅被視作英國廣播公司的一大創(chuàng)舉,更是經(jīng)典作品影視化領域的一座里程碑。蘇珊·威利斯[1]
曾指出,該系列中的影片《亨利八世》,其所還原的都鐸王朝的建筑與服飾,看上去像是典型的英國民族的肖像館, 甚至還是一種英國皇室生活的寫照。國內(nèi)學者李艷梅[2]也曾指出,BBC的莎劇電影雖然不是部部精品,但是從情節(jié)發(fā)展到人物臺詞,從背景布置到人物衣著,處處體現(xiàn)出推崇原作、忠實原著的拍攝主旨。誠然,雖然這些改編影片的審美性和觀賞性參差不齊,但絲毫不影響整個系列影片為觀眾所欣賞、所稱贊。影片上映以來,無論是國內(nèi)外莎劇迷還是普通觀眾均予以關注,之后,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的改編更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xiàn)。1985年,年僅25歲的英國演員肯尼思·布拉納,因同時導演兼主演莎劇《亨利五世》而名聲大噪,一躍成為英國影壇的寵兒。1990年,隨著布拉納導演的《亨利五世》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提名,以《亨利五世》為代表的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又一次吸引了國內(nèi)外學者、讀者和觀眾的眼球。之后不久,戲劇《理查三世》的改編也多有問世,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著名導演阿爾·帕西諾執(zhí)導的《尋找理查》(又名《尋找理查三世》),該劇運用典型的后現(xiàn)代敘事手法,以半戲劇半紀錄的方式,通過碎片化的戲劇情節(jié),向觀眾展示了美國年輕一代心目中的莎士比亞形象。雖然觀眾對該部影片看法不一、褒貶各異,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劇的改編手法為后來的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系列的改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啟發(fā)。國內(nèi)學者張沖等[3]曾評論道,帕西諾在紀錄片模式與故事片模式之間的切變相當頻繁而且突然,使故事情節(jié)就發(fā)生在生活-舞臺-銀幕之間,即在現(xiàn)實-虛構的高速蒙太奇中發(fā)展,故有人稱此片為“意識流紀錄片”的杰作。
進入21世紀,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的改編再次迎來高潮?;ヂ?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從過去的大熒幕、電視機等傳統(tǒng)的固有成像,到現(xiàn)如今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愈發(fā)便捷的靈活成像,視覺成像也逐漸跳脫出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限制。順應時代潮流,承借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紅利,BBC又一次推出了系列劇——《空王冠》,借莎士比亞宣傳英倫文化?!犊胀豕凇返谝患?、第二季共有七集,幾乎囊括了從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位國王理查二世,到約克王朝的最后一位國王理查三世,共六位國王在位期間的所有大事記。國王與國王、國王與貴族、貴族與貴族之間的紛爭無疑是英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主旋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犊胀豕凇废盗袆〉耐瞥?,再度引發(fā)全世界莎劇愛好者與觀眾的熱烈討論。該劇組邀請了備受觀眾關注的英國演員錦上添花,如飾演理查二世的本·衛(wèi)肖、飾演亨利五世的湯姆·希德勒斯頓、飾演理查三世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他們以其富有貴族氣質(zhì)的外形、精湛的演技、細膩的人物塑造為影片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收視率與關注度。盡管該系列劇獲得了不俗成績與連連贊譽,但仍有一些學者或觀眾提出質(zhì)疑,如國內(nèi)學者嚴宇橋[4]就曾指出,《空王冠》中有兩處硬傷,一是臺詞冗長,二是影片篇幅過長。
二、莎士比亞歷史劇的影視化改編
長期以來,莎士比亞因其數(shù)量龐大、內(nèi)容豐富的文學作品已然被視作一種“文學符號”,其代表作如《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等不勝枚舉,享譽世界。然而,同樣具有較高文學造詣,甚至富含深厚歷史底蘊的莎士比亞歷史劇系列卻未能獲得足夠關注。基于此種現(xiàn)象,BBC于20世紀80年代拍攝了10部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按照年代順序依次是《約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和《亨利八世》。尚有戲劇《愛德華三世》BBC未能拍攝,是因為該劇目直至20世紀末才被莎劇研究界納入莎士比亞正典。自19世紀初,德國學者提出《愛德華三世》系莎士比亞所作的論斷,在經(jīng)歷了將近二百年的爭論與考證之后,這部劇作終于在1998年被列入莎士比亞的作品之中。當然,時至今日,也不乏莎劇研究者否認該劇出自莎士比亞之手,如美國著名學者哈羅德·布魯姆。在國內(nèi),詩人綠原(出版譯作《愛德華三世兩位貴親戚:新被裁定的兩部莎士比亞戲劇》)、學者張沖等人也已將《愛德華三世》譯成中文。
為迎接倫敦奧運會,同時也為慶祝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60周年,BBC在2012年以《空王冠》作為劇集總題目,先后上映了莎士比亞的第二個四部曲,即《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2016年,恰逢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文學巨匠,BBC仍以《空王冠》為劇集總題目,先后上映了莎士比亞的第一個四部曲,即《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 BBC拍攝于2012年的四部歷史劇為第一季,共四集;拍攝于2016年的四部歷史劇為第二季,但是最終被壓縮為三集,基本上是把莎士比亞所著的《亨利六世》(上、中)壓縮成第一集,《亨利六世》(下)為第二集,《理查三世》為第三集。 。
談及BBC這兩次對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的影視化改編,讀者和觀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所拍攝的歷史劇與2012年、2016年的兩個版本最顯著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嚴格按照莎士比亞的戲劇演出進行拍攝的,屬于戲劇的再現(xiàn);而后二者則對莎劇原文的臺詞和情節(jié)進行了大量的刪節(jié)和重組,是電影化的改編,這種改編會使得文學寫作的語言在熱烈的文本交互場域中轉(zhuǎn)變?yōu)橐曈X、聽覺、運動媒介的表演[5]。但是,假若改編手法不夠妥善,那么改編之后的作品必定會有損于戲劇效果和當代觀眾的審美情趣[6]。
因此有必要把BBC對莎劇的改編與刪減進行梳理與分析。在梳理之前,讀者首先需要了解劇本所涉及的基本歷史事實,然后才能夠分析莎士比亞的歷史劇與歷史事實有哪些出入,以及這些出入產(chǎn)生的影響,最后找出新近BBC根據(jù)莎士比亞劇本所拍攝的《空王冠》系列與莎士比亞原劇有哪些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要說明的問題。
三、《空王冠》系列對莎士比亞原劇的影視化改編
海涅曾評論道,莎士比亞的使命是不僅寫詩,也兼寫歷史[7]。童慶炳先生曾將歷史劃分為三類:“歷史1”“歷史2”“歷史3”。“歷史1”,即歷史原貌,是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的源泉;“歷史2”,即歷史典籍,是創(chuàng)作的基本資料;“歷史3”,即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真實。文學中的歷史是“歷史3”,它是源于“歷史1”的活水源頭和對“歷史2”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8]。依照此論斷,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中的歷史當屬“歷史3”,那么,基于“歷史3”而進行二次改編的電影無疑距離“歷史1”更遠了一些。
1.以《理查二世》為例
以BBC于2012年上映的電影系列為例,《空王冠》這一總題目出自劇本《理查二世》中理查的如下一段獨白,電影同樣也是以這段獨白開始的。
誰也不準講那些安慰的話兒,讓我們談談墳墓、蛆蟲和墓碑吧;讓我們以泥土為紙,用我們淋雨的眼睛在大地的胸膛上寫下我們的悲哀;讓我們找?guī)讉€遺產(chǎn)管理人,商議我們的遺囑——可是這也不必,因為我們除了把一具尸骸還給大地以外,還有什么可以遺留給后人的?我們的土地,我們的生命,一切都是波林勃洛克的,只有死亡和掩埋我們骨骼的一抔黃土,才可以算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戴上你們的帽子;不要把嚴肅的敬禮施在一個凡人的身上;丟開傳統(tǒng)的禮貌,儀式的虛文,因為你們一向都把我認錯了;像你們一樣,我也靠著面包生活,我也有欲望,我也懂得悲哀,我也需要朋友;既然如此,你們怎么能對我說我是一個國王呢?[9]53
此時的理查顯然是看到大勢已去、得知自己即將被廢黜才發(fā)出了彌留之音。在莎劇中,亨利·波林勃洛克戲劇性地跪在理查面前,要求理查歸還他理應得到的繼承權。波林勃洛克最初從流放地剛剛踏上英格蘭故土的時候,他的期望只能如此。但形勢急轉(zhuǎn)直下,無人能夠料想到,昔日不可一世的理查二世今朝已經(jīng)淪落到這般田地。與之對比,波林勃洛克將手握更大的權力,勝券在握,他同樣也意識到,至此絕不能讓理查有再續(xù)國王之運的可能。若是允許理查恢復國王權威,那么就波林勃洛克自身而言,此后他將絕無葬身之地。并且,作為國王,理查在過去幾年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殘酷和獨斷也已經(jīng)使他的民心盡數(shù)失去。此時,滿目瘡痍的英國無疑更需要一位開明睿智的國王,能夠在貴族的輔佐下有效地治理國家、受民擁護,而非只聽信鼠雀之輩阿諛奉承,以致禍國殃民。劇本中的理查被帶到倫敦,并且被囚禁在倫敦塔獄里。更甚,為使亨利四世的即位更顯名正言順, 國會給理查列舉了33條罪狀,迫使他遜位于亨利·波林勃洛克,這一結局令人唏噓。
莎士比亞為彰顯戲劇效果,打破幾個歷史事件的時空限制,將其進行重組和串連。例如,莎翁將理查的遜位與波林勃洛克的加冕同時放在劇中的第四幕第一場,這兩件事均是發(fā)生在西敏寺西廳。巴各特受波林勃洛克之命,指控理查的親信奧莫爾殺害格羅斯特公爵,這一情節(jié)實際上發(fā)生在兩周后,即議會舉行期間。
同樣,為了使戲劇效果更加強烈、沖突的焦點更加集中,省略和刪減也常常在戲劇或是影片中相伴出現(xiàn)。戲劇伊始,亨利·波林勃洛克和托馬斯·毛勃雷就相互控告對方對國王不敬、有叛逆念頭。
莎劇原作之中,二人唇槍舌劍、勢均力敵、相互中傷,你來我往的是非爭辯稍顯冗長,但是從改編之后的影片中所呈現(xiàn)的臺詞來看,爭辯的情節(jié)則被大幅壓縮,幾句臺詞之間,二人的野心以及對彼此的敵對態(tài)度便可見一斑。不難看出,這樣的改編是依照典型的“減法”原則,用極其有限的篇幅去盡可能闡釋更多的內(nèi)容。尤其是這一場景又出現(xiàn)在電影的開端,整部作品能否吸引到觀眾,并讓其保持強烈的觀影欲望繼續(xù)觀看,開頭尤為重要。因為,對于電視、電影行業(yè)來說,收視率是要優(yōu)先考慮的因素。曾有人將當代的電視產(chǎn)業(yè)稱為“拇指經(jīng)濟”,其成敗取決于觀眾拇指按下的頻道號碼,但從根本上說,“視覺經(jīng)濟”或“眼球經(jīng)濟”才是對這一現(xiàn)象最貼近的表述:拇指聽命于眼球[10]。因此,電影一開始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演繹,除會給觀影者帶來一定程度的視覺沖擊外,還會決定其對作品是否擁有繼續(xù)觀看的念想。觀眾通過眼球接收信號,從而產(chǎn)生自己對影片的大致判斷,最后通過“拇指”來決定是否繼續(xù)觀看。如此看來,若是以收視率為出發(fā)點,上述的改編與重釋有其合理性。
但是在《理查二世》中,下述情節(jié)的改編卻仍待商榷。電影里最荒誕的一幕,便是曾斥責波林勃洛克行謀逆篡權不齒之事的卡萊爾主教由一位黑人演員扮演。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影片中,本是理查二世親信的奧莫爾,為了在波林勃洛克(即后來的亨利四世)面前贖罪,自覺前往關押理查二世的牢獄,并親手了斷了其性命,然后拉著理查二世的尸體來到亨利四世面前邀功以表忠心。這些內(nèi)容與莎士比亞原作的意圖相去甚遠,如此改編,實屬典型的后現(xiàn)代主義顛覆傳統(tǒng)觀念、戲弄歷史的做法。雖說這種改編無理更無據(jù),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涵蓋的娛樂性要遠遠高于其真實性。
實際上,國王理查二世代表了中世紀封建秩序瓦解時那些因循守舊的頑固勢力[11],從頭至尾,對“君權神授”深信不疑的他,因為同時忽視了內(nèi)部背叛和外部強敵而窮途末路?!独聿槎馈分詮V受追捧,是因為莎翁考慮到歷史劇的特點,沒有將歷史置之不顧[12]。莎劇中的理查二世,其性格特征、行為方式等極大程度上還原了歷史中的國王形象,符合歷史劇塑造典型人物的藝術規(guī)律[13]。并且,劇本中有一段他對自我的分析,細細琢磨,遠比他周遭的任何一個人所給予他的評價都更加中肯,“要是我把我的眼睛轉(zhuǎn)向著自己,我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叛徒的同黨”[9]74。那么,歷史上的理查二世究竟是何形象呢?
理查系黑太子愛德華之子、“一代天驕”愛德華三世之孫,是中世紀最后一位企圖實行獨裁統(tǒng)治的英國國王。由于其父、其兄均早于祖父愛德華三世逝世,在理查十歲那年,祖父去世后,其便繼承了英格蘭國王的王位。彼時的理查年紀尚小,涉世未深,突如其來的權力之冠雖落在了這個懵懂少年的頭上,但是真正大權在握又左右朝政的則是理查的叔父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無形之中,理查二世就變成了一位有名無實的國王。成年之后的理查反復無常、專橫跋扈,其統(tǒng)治和作為國王的威嚴也是建立在恐懼和不信任的基礎之上的。自然而然,最終貴族的支持、民眾的擁護雙雙離他而去。但是,歷史上的理查究竟因何而死,一種猜想是因饑餓致死,一種猜想是他被暴徒用兇器惡意砍死,至于事實真相,我們永遠不得而知。那么理查死于何時,作為讀者,我們僅能知道,1400年1月29日,法國國王和議會在提及他時,他已經(jīng)離世。幾天之后,為了消除他仍然存活于世的謠言,他的尸體在倫敦展出,隨后被放置在圣保羅大教堂里,亨利四世出席了他的葬禮[14]。終其一生,可以說,理查二世是一位華麗開場、凄慘落幕的國王。
此外,影片中還有一些細節(jié)是遠離歷史真實、被刻意加工的。例如,理查的王后是一位與他年齡相仿的女子。但尋根溯源,真實的歷史與之相差甚遠,理查二世在第一任妻子死后迎娶了年僅7歲的法國公主伊莎貝拉。即使是在他被廢黜之時,其第二任妻子也僅僅9歲,但是影片中的王后形象儼然是一位妙齡女子。同樣,為了迎合劇情的安排與發(fā)展,被篡改年齡的還有《亨利四世》中的霍茨波。
2.以《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為例
驍勇善戰(zhàn)的霍茨波原名亨利·潘西,系威斯摩蘭伯爵之子,父子二人是波林勃洛克掠奪王權的左膀右臂。歷史上,霍茨波比亨利四世還要年長一歲,但是這一細節(jié)在劇中卻進行了改動,霍茨波變成了亨利四世的兒子——哈爾王子的同齡人。劇中亨利四世感嘆道:“??!要是可以證明哪一個夜游的神仙在襁褓之中交換了我們的嬰孩,使我的兒子稱為潘西,他的兒子稱為普蘭塔琪納特,那么我就可以得到他的哈利。”[15]104后來兩個亨利對峙于沙場,哈爾王子公然宣稱:“潘西,你不要再想平分我的光榮了吧:一個軌道上不能有兩顆星球同時行動;一個英格蘭也不能容納哈利·潘西和威爾士親王并峙稱雄。”[15]199而在影片《亨利四世》(上、下)中也可以看到,亨利四世每每談到威爾士親王時便作愁容滿面狀,直到哈爾王子在戰(zhàn)役中沖鋒陷陣,親手了結了潘西的性命,亨利四世才接納他。綜上所述,《空王冠》系列中的《亨利四世》(上、下)基本上做到了忠實于莎士比亞的原劇,但是相較于歷史,仍有出入。
此外,《亨利五世》中的一些次要情節(jié)也被導演做了適量調(diào)整。恰逢英國女王登基60周年慶典剛剛結束、全球矚目的奧運賽事即將開始,BBC精心制作了這部新電影作為對奧運會的獻禮之作。亨利五世這位昔日大眾心目中的“完美國王”,成為了當時熒幕上的寵兒。但是電影《亨利五世》中有一個最重要、最醒目的刪節(jié)——“南安普頓陰謀”,即影片刪除了劍橋伯爵、斯克魯普和格雷等人相互勾結,欲謀害國王,最終因被馬奇伯爵告發(fā)而被處死的情節(jié)。關于這次陰謀的策劃,近代有學者認為可能純屬子虛烏有,所謂謀害國王的“陰謀”,極有可能是亨利五世為了鏟除異己、免除后患,以便自己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對法戰(zhàn)爭而采取的極端措施。由此看來,莎士比亞筆下的“完美國王”也是比較典型的“馬基雅弗利式”的人物。
同樣地,為了在有限的畫面和篇幅中使觀眾更容易理解人物關系和劇情的發(fā)展走向,改編之后的電影往往也會選擇刪去一些次要人物,如法國王后伊莎貝拉。在莎劇原作中,伊莎貝拉有不少出現(xiàn)的場景和臺詞,但是在電影里,這個角色不復存在。此外,亨利五世親切地稱呼法國國王為王兄,王后為王嫂,與此同時,卻稱呼他們的女兒凱瑟琳(自己未來的妻子)為妹妹,放置在中國的倫理背景下,觀眾看了必定多感滑稽、忍俊不禁。但作為文學巨匠的莎士比亞妙筆生花,亨利五世對凱瑟琳求婚的誓言雖充滿狡辯但不乏柔情,故讀者對二人的稱呼作何也就不以為意了。
親愛的凱蒂,就在你的生命里收容一個心直口拙、不會把“永不變心”背得滾瓜爛熟的人吧;他怎么也委屈不了你,因為他沒有再到別人跟前去求愛獻媚的本領。那些舌尖上用功夫的家伙,憑著花言巧語,博得了女人的歡心;可是他們也會推三托四,把自己的無情撇得一干二凈。什么!一個會說話的人,他無非是個會瞎扯的人;一套娓娓動聽的話只是一首山歌。一條好腿會倒下去;一個挺直的背會彎下去;一叢黑胡子會變白;滿頭鬈發(fā)會變禿;一張漂亮的臉蛋會干癟;一對圓圓的眼睛會陷落下去——可是一顆真誠的心哪,凱蒂,是太陽,是月亮——或者還不如說,是太陽,不是那月亮;因為太陽光明燦爛,從沒有盈虧圓缺的變化,而是始終如一,守住它的黃道。要是你歡喜這樣的人,那就答應我吧;答應了我,那就是答應了一個當兵的;答應了一個當兵的,那就是答應了一個做國王的。[16]
劇本中被亨利五世喚作凱蒂的正是其后來的王后——瓦盧瓦的凱瑟琳,她與理查二世的第二任妻子伊莎貝拉是來自法國王室的親姐妹。但是人各有命,姐姐伊莎貝拉在理查死后改嫁奧爾良公爵查理,19歲便不幸死于難產(chǎn)。而妹妹凱瑟琳在亨利五世去世之后改嫁給威爾士貴族歐文·都鐸,生下兩個兒子埃德蒙·都鐸和賈斯珀·都鐸,兄弟二人被亨利六世分別冊封為里士滿伯爵和彭布魯克伯爵,在玫瑰戰(zhàn)爭中皆為蘭開斯特家族而戰(zhàn)。后來埃德蒙的兒子亨利·都鐸在叔父賈斯珀的支持與幫助下,成為了都鐸王朝的建立者,史稱亨利七世。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亨利五世》中一個重要的細節(jié)有待斟酌。戰(zhàn)場上壯烈犧牲的約克公爵由一位黑人演員扮演,導演這樣的安排雖不知是出于何種考慮、何種目的,但是從邏輯上看,實在是言說不通。眾所周知,英國王室中的第一代約克公爵死于1401年,系愛德華三世長大成人的五個兒子中的第四子,也是其最后一個離世的兒子。約克公爵死后,由其長子,即《理查二世》中的奧莫爾繼承其父爵位。父母皆是血統(tǒng)純正的白人,生出黑皮膚的兒子實屬荒謬。再者,曾因策劃“南安普頓陰謀”而被亨利五世處死的劍橋伯爵是奧莫爾的胞弟,也是十分純正的白人。綜上所述,父母、兄弟皆是白皮膚,獨獨奧莫爾是黑皮膚,這一細節(jié)滑稽可笑。歷史上,奧莫爾的原型是第二代約克公爵愛德華,在阿金庫爾戰(zhàn)役中喪生,且無繼承人。按照繼承順序,其弟劍橋伯爵的兒子理查便承襲了約克公爵的爵位,因此也成為了玫瑰戰(zhàn)爭中挑戰(zhàn)亨利六世王權的代表人物。理查死后,其長子愛德華為了約克家族的榮譽繼續(xù)浴血奮戰(zhàn),最終取代亨利六世登上王位,即愛德華四世,從此英國歷史正式步入約克王朝時期。
就人物與情節(jié)的連貫性而言,某種程度上可以把《亨利四世》(上、下)均命名為《亨利五世》。雖然戲劇是以“亨利四世”來命名,但實際上亨利四世的戲份有限,相反,哈爾王子,即后來的亨利五世,才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如此一來,第一個四部劇與第二個四部劇在命名上也別無二致了。眾所周知,從英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八部戲劇中的前四部為一個系列,時間上發(fā)生在前;后四部則為另外一個系列,發(fā)生在后。但實際上,莎士比亞先行創(chuàng)作出了后四部戲劇,隨后完成了前四部戲劇的編寫。
3.以《亨利六世》(上、中、下)為例
莎士比亞的第一個四部曲包括《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該四部曲中的前三部戲劇,尤其是前兩部,在經(jīng)過電影改編之后被壓縮成一集,因此與原劇相比,電影會出現(xiàn)大量刪減的情況。這些刪減使劇情發(fā)展更加緊湊、人物個性更加鮮明,也使矛盾沖突更加明顯。例如,劇本中的培福公爵本是亨利五世的弟弟,驍勇善戰(zhàn),并且其作為總理法國事務的大臣,無疑是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在電影里卻無跡可尋。還有,劇本中出現(xiàn)的法國民族英雄圣女貞德,被英軍俘獲之后,受審于約克公爵,在莎劇中其為了保住性命而謊稱自己懷有身孕,卻道不出孩子的父親是誰,這一細節(jié)在電影中也了無蹤影。筆者推測,大抵是改編者認為,像貞德這樣能夠拯救法國于水火的女英雄,應該直面死亡而不是懼怕死亡。莎士比亞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極大程度展現(xiàn)了自己的民族主義精神,進而有意對貞德的形象進行丑化。貞德本應該以其神圣性和民族性而被贊揚,但是因其帶領的是法國人民來反抗英國統(tǒng)治,其神圣性被大幅弱化,繼而其民族性也有意被忽視。透過莎士比亞的筆觸,與其說貞德是一位圣女,倒不如說其更像是女巫。另外,亨利六世的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在劇本中的形象與其在電影中的形象也相差甚遠。在莎劇中,薩福克將瑪格麗特從法國迎回,送給國王亨利六世,因而博得君王歡心,從此平步青云。而在電影里,薩福克這個角色無處可尋,其行為由薩穆塞特實施。并且薩穆塞特是在混亂的搏斗中俘獲了瑪格麗特,把她作為一枚勝利的果實進獻給亨利六世的。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莎劇中的薩穆塞特是個中性人物;而在電影里,他被刻畫成一個身披邪惡外衣的不忠之臣。此外,莎劇中僅僅是暗示薩??伺c瑪格麗特有幾分曖昧關系,但在電影里則多次出現(xiàn)薩穆塞特與瑪格麗特明目張膽快活風流的場景。數(shù)個細節(jié)的改編與調(diào)整,使得人物的個性更加鮮明。從中性人物的設定到反面人物的轉(zhuǎn)變,角色在出場伊始,觀眾就基本能夠把握其特性,因此也更容易被帶入劇情。
莎劇《亨利六世》(上)是以亨利六世迎娶瑪格麗特作為結尾的,《亨利六世》(中)則以約克公爵公開挑戰(zhàn)亨利王權作為結束。反觀電影,《空王冠》系列第二季的第一集便以約克公爵坐在亨利六世的寶座上,與亨利爭論誰更具有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資格而結束。試想,電影編導對情節(jié)作如此處理,可能是為了留出更多的篇幅講述后續(xù)的玫瑰戰(zhàn)爭,同樣也為戰(zhàn)爭中高潮迭起的部分埋下伏筆,故把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兩部戲壓縮成為一部電影。
4.以《理查三世》為例
總覽《空王冠》系列的八部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筆者認為《理查三世》兼具藝術性和審美性的同時,也最耐人尋味。在影片《理查三世》中,扮演理查的英國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為了高度還原角色,裝扮成身體有殘疾的模樣,表演實屬惟妙惟肖。相較于其他劇本,《理查三世》是經(jīng)電影改編之后改動最少的一部莎劇,除刪除部分過于冗長的對話外,情節(jié)和人物方面幾乎與原作保持一致。
理查三世的真實形象究竟如何?真如戲劇所言、電影所演那樣天生一副“畸形陋相”[17]嗎?實際上,理查三世是自諾曼征服以來第一位戰(zhàn)死沙場的英國國王,其作為一位傳奇人物自不必多言。自從亨利七世在博斯沃思戰(zhàn)役中一舉擊敗理查三世、建立都鐸王朝之后,對于理查三世的“污名化”記錄和描寫便不在少數(shù),對于亨利·都鐸來說,大有“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之意。
首先是托馬斯·莫爾在《國王理查三世史》中曾描寫過愛德華四世(理查三世的兄長)的情婦琪恩·肖厄長相標致、溫情脈脈、聰明好學、幽默風趣、心地善良,雖善于利用其特殊身份卻從未為自己謀過私利,反而是庇護他人,有求必應,深得民眾喜愛。但是理查卻堅持要求這位“蕩婦”在倫敦大庭廣眾下懺悔,“結果她走在隊里,面容嫻靜,步伐規(guī)矩,雖然身上只穿一件寬大的袍子,可是顯得十分秀美,連她那原本蒼白的雙頰也在眾人好奇的注視下出現(xiàn)了可愛的赭紅,于是她那可恥的罪名反而贏得群眾中那些看上了她的身體遠于她的靈魂的人的紛紛贊美”[18]。理查公然懲處這樣一位年輕女子,不免使其盡失人心。
其次是莎士比亞所描繪的理查三世儼然一個存在先天性身體缺陷、野心勃勃的“怪物”。理查在殺死亨利六世及其子愛德華親王之后,憑借花言巧語,說服并迎娶愛德華的妻子安妮,然后設計陷害自己的兄長克拉倫斯公爵并致其死亡,最后為實現(xiàn)其野心,不惜殺害自己的兩個親侄子,其中包括愛德華四世的王位繼承人。并且,極有可能,他為了自己順利登上王位,肅清障礙,毒害了自己的妻子。更甚者,如果不是其幕僚極力勸阻,理查勢必會迎娶自己的親侄女伊麗莎白為妻。顯而易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理查是一個人性泯滅、為達目的無惡不作的角色。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說,理查是典型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分離的人物[19]。理查的價值理性體現(xiàn)得并不明朗,但是其工具理性的確令讀者無法忽視。理查以獲取王位為終極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無所不用其極,從草菅人命到罔顧倫理,從設計陷害其兄長到試圖迎娶其侄女,凡是有助于登上王位的事,理查都真切地做到了置一切于不顧,一心謀取王權。簡言之,理查三世若稱王,必然是“萬惡之王”。
此外,莎學專家阿尼克斯特曾給予理查較為中肯的評價,他說理查三世身上也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冒險精神,他不滿足于平平淡淡混日子,想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毀滅力量,為了獲得權力不擇手段、不惜代價。既然他注定非毀滅不可,便像一個孤注一擲的賭徒那樣,滿懷不顧一切的絕望情緒去迎接死亡[20]。劇中的理查三世,無疑是一個惡貫滿盈的形象。但若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他,他不因身體先天缺陷而自怨自艾,反而通過后天的自我謀劃試圖爬上權力的天梯??梢哉f,他的冒險精神遠遠超越同時代的任何一位國王,他不屑于通過直白的身體條件來顯現(xiàn),其力量藏匿在內(nèi)心中的某一個黑暗角落,雖不起眼,但一定高于讀者的預期。
近年來,關于理查三世的形象存在另外一種與上述評價有天壤之別的評價。有人說他是一位偉大而善良的國王、一位德才兼?zhèn)涞闹螄?,可惜時運不佳,又遭受“莫須有”的誣陷,因此背上千古罵名,而那些指控他的罪行沒有一件是他所犯下的。英國現(xiàn)有專門研究理查三世的社團,致力于為蒙受冤屈的理查三世平反昭雪。在根據(jù)英國小說家菲利帕·格里高利的小說所改編的十集電視連續(xù)劇《白王后》中,理查三世身材魁梧、一表人才,無任何身體缺陷,而且他溫文爾雅、雄才大略、公正無私,這樣的形象與“怪物”“魔鬼”等評價差之千里。眾所周知,關于理查三世的身形問題多年來爭議不斷。直到2012年9月4日,英國萊斯特市的格雷弗利爾斯教堂舊址出土了理查三世的遺骸,根據(jù)遺骸,理查的骨架確實是有嚴重的“脊柱側(cè)彎”的情況[21]。這種側(cè)彎是指脊柱的走向發(fā)生偏移,從中間彎曲至一側(cè),有可能導致人的一邊肩膀略高于另一邊肩膀[22]。
與此同時,理查的脊柱并沒有出現(xiàn)后凸現(xiàn)象,也就是說,其脊柱雖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并未像影片中所演那樣駝背跛躓、畸形無力。并且,證據(jù)也清楚地表明,即使在臨終之時,理查也并沒有因為所謂的“背部疼痛”使自己的行為活動受限??梢哉f,理查三世的身體的確存在變形的狀況,但是絲毫不影響其披甲戴盔、浴血沙場,且遠遠未達到畸形甚至影響其生活的程度。
據(jù)筆者探究,歷史中真實的理查三世更有可能介于這兩種觀點之間,即理查三世既非那般十惡不赦,也不是如此高大完美。試想,假若不是他關押兩個小王子在先,又怎會有后來王子遇害的噩耗?雖然史學界更傾向于王子遇害的真相是亨利七世的生母瑪格麗特·波福聯(lián)手白金漢公爵行兇,而有意嫁禍于理查三世;但是,深諳其兄嫂伊麗莎白王后性格的理查,關押其子,這的確是一種先下手為強的自保行為。至此,兩個小王子的死因,就像歷史上其他未解之謎一樣,永遠被封存在了歷史長河中,給人以無限猜疑與遐想。
四、結語
莎士比亞的戲劇雖經(jīng)由歲月雕琢,但仍歷久彌新。無論在任何時代,影視從業(yè)者對于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改編、演繹,除有其特定目的外更不乏時代特色。而《空王冠》整個系列的誕生更是假借時代的東風,從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60周年、倫敦奧運會,再到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影片將英倫文化之風從本土吹向了世界。此外,除特定的時代背景外,沈博絕麗的劇本、適當?shù)牟季?、技藝出神入化的演員、細致的拍攝過程、精益求精的后期制作等都是影片改編成功的重要因素??梢哉f《空王冠》的完美演繹,不僅僅是這一個系列單方面的成功,同時也為其他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提供了范式,更對重新喚醒經(jīng)典作品的活力、引發(fā)大眾的關注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
[1] ??WILLIS S.The BBC Shakespeare Plays:Making the televised canon[M].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81.
[2] ?李艷梅.20世紀莎士比亞歷史劇的演出與改編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41.
[3] ?張沖,張瓊.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莎士比亞電影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8.
[4] ?嚴宇橋.從英劇《空王冠》看莎士比亞歷史劇的當代改編[J].視聽,2016 (10):90.
[5] ?章顏.文學與電影改編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2.
[6] ?任明耀.《亨利八世》漫評[M]∥聶珍釗,杜娟.莎士比亞與外國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302-310.
[7] ?海涅.莎士比亞筆下的女角[M].溫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6.
[8] ?童慶炳.“歷史3”:歷史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真實[J].人文雜志,2005(5):74.
[9] ?莎士比亞.理查二世[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10]? 張沖.改編學與改編研究:語境·理論·應用[J].外國文學評論,2009(3):207.
[11]? 李正栓,馬洋洋.莎士比亞歷史劇中的國王形象[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5):49.
[12]? 桂揚清.莫把歷史劇當歷史:從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看歷史劇與歷史[J].外語研究,2008(2):93.
[13]? 李艷梅.莎士比亞歷史劇人物塑造方法探析[J].外國文學研究,2008(4):38.
[14]? NORWICH J J.Shakespeares kings [M].New York:Scribner,1999:127.
[15]? 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上)[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16]? 莎士比亞.亨利五世[M].方平,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432-433.
[17]? 莎士比亞.理查三世[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6.
[18]? 王佐良,何其莘.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30.
[19]? 齊宏偉. 《理查三世》的藝術世界新探[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2):96.
[20]? 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M].徐克勤,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144.
[21]?? APPLEBY J,RUTTY G N,HAINSWORTHSARAH V,et al. Perimortem trauma in King Richard Ⅲ:A skeletal analysis[J].The Lancet,2015(9964):253.
[22]? STRIDE P,QURESHI H,MASOUMIGANJGAH A,et al.The scoliosis of King Richard Ⅲ[J].Ricardian Bulletin,201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