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形式活潑、生動有趣的課本劇被許多教師關注,紛紛引入課堂。以課本劇的形式豐富課堂,提升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種重要嘗試。在具體教學中,研讀教材創(chuàng)設豐富的劇本主題,做好學生的分組、分工,嘗試多樣的形式與趣味的創(chuàng)新,并對學生做以積極評價,以此為方式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
【關鍵詞】課本劇;小學英語;口語能力
【作者簡介】彭堅,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橋頭學校。
課本劇是一種舞臺的故事表現(xiàn)形式,把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以戲劇語言來表達文章主題。
在小學英語課堂,課本劇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教師通過英語文本故事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英語知識展開對話并且把故事表演出來。課本劇表演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合作學習、整體發(fā)展及反思,借此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真正回歸英語作為語言學科的本質(zhì)。課本劇具有形式多樣、趣味性強、靈活性高等特點,得到英語教師的青睞。同時,針對當前小學英語教學加以反思,會發(fā)現(xiàn)口語在其中占據(jù)被動、弱勢地位。本文即針對課本劇在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升策略及作用做以思考,進而探究具體落實的策略所在。
一、運用課本劇提升小學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意義分析
針對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加以分析,盡管新課改已經(jīng)將當代教育理念做以更新,而英語口語依然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口語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仍然未被重視,造成口語教學薄弱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概括:
在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最終對學生學習情況考核評定的形式仍然是以筆試的考試形式為主,這也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會將重心不自覺地投入到對詞匯、句子乃至寫作等的關注,對于口語的關注明顯不足??谡Z環(huán)節(jié)本身也對學習環(huán)境有一定的要求,而這種語言環(huán)境在異語境(我國母語)環(huán)境下,顯然是難以達到的。學生生活中的語言環(huán)境并沒有適應于英語交流的環(huán)境,無疑對口語能力的提升不利。而這些客觀的因素,與教師的主觀上傾向于功利教學,小學階段學生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相碰撞,自然會造成口語能力的薄弱。
基于當前小學口語能力培養(yǎng)的狀態(tài)分析,結合課本劇自身特色,將其帶入到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能夠以其活潑的形式、趣味的內(nèi)容,吸引學生關注。情景劇本身有人物關系、故事場景等,就是一種情景的設置,學生置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然順暢地展開對話與交流,實現(xiàn)對英語口語能力的鍛煉及提升。同時,課本劇不僅是被動的“讀教材”,更需要學生去思考,在不同的場景中運用什么樣的對話能夠完成交流,這種思考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的內(nèi)化,使英語學習回歸語言本身。
總之,恰當引用課本劇,對小學生口語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英語課本劇的形式大多都比較新穎、活潑,內(nèi)容也豐富、多樣,表現(xiàn)形式更加生動,可以有效突破以往呆板的傳統(tǒng)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表達。
二、課本劇對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升策略
1.分析學情,設置課本劇主題。在小學階段,運用課本劇需要依據(jù)學情、貼合教學內(nèi)容加以主題設定、素材選擇。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有選擇合適途徑的能力,更要具有把控應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課本劇是基于課本內(nèi)容的延伸,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貼合教學需要。進行詳細的學情分析,首先就要熟讀教材,熟諳教材的知識點、重難點知識等,并要找到知識間的關聯(lián),如學生開始學習時用Hello進行打招呼,到后來用句子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進行天氣的詢問。學情分析之下,把握知識點間的遞進關系,熟悉教材。就教材而言,每個單元的Listen and say和enjoy a story這兩部分比較適合改編為課本劇,應當?shù)玫阶銐蜿P注。
學情分析的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分析。不同班級、不同地區(qū)學校的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熟悉程度也是不同的,即使在小學階段,學生之間的差異會逐漸顯現(xiàn)出來。如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學生英語基礎儲備相對較足。熟悉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為接下來課本劇活動組織奠定基礎。最后,在熟悉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教師也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加以延伸,而不能超出學生的接受范圍。
2.開啟活動,合理分組。課本劇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參與到劇本的活動中,此環(huán)節(jié)可幫助學生完成分組是課程開啟的前奏。核心素養(yǎng)指導之下,分層意識在教學中逐漸顯現(xiàn)出來。英語課本劇的課堂應用,應當圍繞 pair work 這一核心理念,將班級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英語口語水平、創(chuàng)意能力等做以基礎分層。而最終,應當實現(xiàn)每個課本劇組的水平是相一致的,即維持智力基礎、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幾個方面的水平一致。
在課本劇組織中,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發(fā)起人,應幫助學生完成合理的分組,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課本劇本身是有情境、有場景的,部分學困生本身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足,卻樂于參與到與同學的活動中,不再是由教師的輸出,而轉變?yōu)橛膳c同學的交流中獲取,因此,活動的有效開展、依賴于對學生的科學劃分。而科學的分組之下,每位成員能在分組中找到自己在劇中的角色定位,為自己的課本劇增添光彩。
3.學生主導,劇本創(chuàng)作。在課本劇的組織排練中,教師應嘗試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劇本創(chuàng)作。在此時,師生應當分工,教師應把握自身的參與度,指導學生但不能限制學生的想象。課本劇應是一項“半程式化”的活動,即學生在確定的主題、場景之下,經(jīng)過自身已有的知識儲備、基礎的交流能力等,進行交流。此時,教師應當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從教材中提煉出恰當?shù)恼n本劇主題,進一步的,也可以選擇恰當?shù)谋尘八夭?,但在此之后,則由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在得到劇本的主題和背景素材后,學生則可以開始自己的想象與思考。在這樣的場景之下,用什么樣的對話推動活動進程,完成劇本。
這里以“At a snack bar”這一主題的課本劇為例,具體進行例證闡釋:教師設定At a snack bar的課本劇主題,并且提供給學生“小紅帽和老狼”的故事作為背景素材,即小紅帽在幫助老狼之后,反而面臨被狼吃掉的危險,那么如果故事發(fā)生在a snack bar中,應當以什么樣的對話、什么樣的情況去化解危機呢?當這個主題拋給學生后,學生開始在所學知識中篩選素材,最終某個小組經(jīng)過討論,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場景下,有milk、coffee、juice、chocolate、tea、noodles、hamburgers這些可用詞匯;而老狼和小紅帽的對話,可以通過“What are those?”“What are these?”“What's this?”這些句型等加以完成??梢姡@組成員就是貼合場景選擇詞匯及句型,展開的合理聯(lián)想。當選定必要的句型組成對話,達到交流目的后,加上學生的表演,就能夠成為完整的課本劇。
4.盡情演繹,形式多樣。在運用課本劇展開口語練習時,其形式并不僅僅是學生表演的中規(guī)中矩的形式,而有更多更為豐富的形式值得嘗試,這里簡單地舉幾個例子:
(1)角色扮演,有些課本劇未必由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而是以已有的動畫作品、動畫片段等為背景,在必要的課程之下展示,幫助學生完成任務。例如,在學習“My family”這一主題單元之下,可以選擇“小豬佩奇”這一動畫作品的片段,讓學生扮演動畫中的角色,在“佩奇”的幫助下完成對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涉及家庭的不同的詞匯加以學習,由此推進學習任務。在課本劇的演繹中,這樣的角色扮演的形式相對靈活、簡便,反而是課堂中最為常見的形式。
(2)配音表演,課本劇的嘗試中,可以直接為學生準備一些背景素材,指導學生為劇中的角色配音。近年來,就綜藝節(jié)目《聲臨其境》《朗讀者》等文化綜藝的推廣,為影片中的角色配音,“鬼畜”式的剪輯與嘗試等,都能夠全面激活學生的參與熱情,由此,在組織課本劇時不妨作此嘗試,讓學生為炫酷的影片配音,從語音、語調(diào)、語態(tài)等不同角度去揣摩人物。這樣并非基于自身本能的反映,反而更能考驗學生的反應能力等。
(3)情境表演,這種形式也是常規(guī)定義理解上的課本劇形式。這種也需要學生在情境中基于自身的反映做出反映,其目的是達成合理的交流。其中是否合理、是否能夠達成則需要教師自主思考。情境表演一般費時較長,每個學期制訂參與一部分即可,需要為學生充分預留時間,但同時也需要教師足夠的指導與交流。
5.積極評價,給予鼓勵。在情景劇下,學生開始試著用英語做以交流,是在提升自身的口語能力,其中也必然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小學階段學生從中年級開始接觸英語學習,即使進入高年級自身的詞匯儲備等也十分有限。此時,教師在做好充分的課前預設和主題準備之余,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思考與成長的空間。作為英語教師,針對學生的課本劇進行評價,應當生動靈活,以肯定為主,逐漸為學生增加自信心。許多孩子在小學時不敢開口講英語,是因為不自信,課本劇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是學生主動交流的首要條件。
在每次課本劇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因為課本劇是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而教師最終僅僅能看到的是一個結果,并更多的是針對自己的觀察和這個結果去評定。實際上,教師對于學生課本劇參與、設計的過程并未全面了解。此時的評價,可以拓展學生自評、教師評定、小組互評、組外評論等形式開展。多元的評價,能夠對學生參與課本劇的整個過程加以記錄與反饋,更能為學科帶來趣味。作為教師,除了基礎的評定,還應清晰地認識到課本劇下學生會出現(xiàn)一些隨機、臨場的部分,此時教師應當關注到課堂中反饋出來的這些情況,如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等。課本劇作為一項綜合性的課堂活動,評價的過程也是一個推進提升的過程,需要教師具體把握,真正將每個環(huán)節(jié)能夠優(yōu)化。
例如,以“Buying New Clothe”這一課為例,其講述的是買衣服的情景。在結束這節(jié)課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結合本節(jié)課的重點單詞,以及自己喜歡的句子,充分發(fā)揮自身想象力,聯(lián)系實際生活來進行課本劇的創(chuàng)編。并在結束表演后,除了由教師來客觀指出其中的優(yōu)點與不足,還要讓各小組挖掘其他小組的閃光點,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獨立空間,如,有的小組可能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得非常密切。還有的小組可能詞匯、句子運用得非常巧妙、準確等,以此來讓學生感受到肯定和鼓勵。
三、結語
新課程改革的深度推進,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視野,英語學科作為語言學科的本質(zhì)正在逐漸回歸。這樣意味著,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忽視聽、說的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此時,借助課本劇及時進行聽說能力的提升,嘗試以故事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幫助學生在必要的環(huán)境下對知識進行學習,加強口語練習。在課程改革之下,通過精心設計課本劇,不求多而求精,從而真正將課本劇作為一個課堂實踐性項目加以推進。
參考文獻:
[1]張瓅丹.課本劇表演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分析[J].瘋狂英語(教學版),2016(9):44-45.
[2]毛慧.從以內(nèi)容為依托教學模式看課本劇在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月刊,2013(12):152-154.
[3]陳小娥.優(yōu)化語篇教學,讓小學英語課堂彰顯活力[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5(6):50.
[4]章雯.小學高段英語口語教學中角色扮演應用的實踐研究——以F小學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2015.
[5]楊德祥,趙永平.內(nèi)容依托式教學對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的影響[J].外語教學,201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