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整體推進,教育主管部門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而對八年級英語學困生的轉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如學生個性發(fā)展、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不足、教師教學方法有誤等,進而提出在教學活動中轉化學困生的方法,如因材施教,差異化教學;因勢利導,重點幫扶;在教學中對學困生進行人文關懷等,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關鍵詞】教學質量;學困生;心理活動;方法對策
【作者簡介】黃建新(1963.01-),男,漢族,甘肅天水人,甘肅隴南徽縣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初中生學情追蹤。
當前,隨著各級各類學校對素質教育的整體推進,教育主管部門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義務教育八年級英語學科要達到這一目標要求,提高學困生的口語、書面表達能力和詞法、句法和閱讀成績就顯得十分迫切。受歷史條件的限制,現(xiàn)在學校的組織形式還是四、五十人為單位的班級授課制,拋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把具有不同基礎、認知能力等方面層次不一的學生安排在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班級中接受同一個教師同一把尺度的教學范式,同一個班級里學生先天稟賦的差異、學習習慣、對文化課學習的能動性、學習效率的高低、學習效果的優(yōu)劣等問題都毫無遮掩地表現(xiàn)出來。特別在升入八年級學段的學生身上這些分化現(xiàn)象尤為突出。有經驗的教師、班主任對這些兩極分化現(xiàn)象都感同身受,并針對這個學段的不同學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方法,希望這些學生能共同進步,以便達到英語科目的新課標要求。
一、英語學習中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學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由非智力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隨著年級學段的升高,處于八年級學段的同學首先在身體和心理方面都明顯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變化,開始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自認為身高增長了就是“小大人”了,實則其心智正處于快速生長發(fā)育階段;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受父母親的文化程度、價值觀取向、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有的學生學習意識淡薄;注意力不集中,對學校以外的事物開始有所關注,對文化課學習產生了倦怠感,自主學習動力開始不足;受電子產品的干擾誘惑,自控力不足,對社會上、網絡上的誘惑分辨不清,甚至盲目模仿;有的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方法欠妥,在一兩次考試中成績不理想,就會自暴自棄;某些教師受社會浮躁風氣,教育評價機制單一不健全的左右,恨鐵不成鋼,有意無意中提出了超出這類學生心理認知范圍的目標要求等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累積疊加,致使這一學段部分學生受到了不同的影響,產生了一部分認知能力較低,行為習慣不良,心態(tài)較復雜,性格孤僻冷漠,自由散漫、自控力不強、易受誘惑、逆反心理較強、對文化課的學習逐漸產生出厭惡情緒的學生。不可否認,這一現(xiàn)象給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二、同一個班級里學生學習效果參差不齊,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教師在吃透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研究具體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滲透、鼓勵、培養(yǎng)、提高學困生的想象、質疑、批判和反思的能力??鬃訉W生因材施教的先例,對我們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高柴質地愚直,曽參天性遲鈍,子張少誠實,子路性粗暴,可針對他們的特點施以相應的教育??鬃訉ψ勇愤^于輕率,就用抑制的方法以退之;對冉有的過于畏縮,就用鼓勵的方法以進之??偨Y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等教育思想。
1. 教育教學中仔細觀察、分析,學困生對待英語科目的心里表現(xiàn)大概有如下情況:他們有的是思想上想得到別人的尊重而未得到;欲學好英語但不知怎樣去學,無從下手;因粗心而經常出錯(英語中第三人稱一般現(xiàn)在時動詞體形),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變;自我意識到有些知識點理解不透徹,想補上,又不知從何補起;即便有與別人一樣的問題,想請教老師、同學,又怕被別人譏笑,瞧不起,傷了自尊心;想獨立完成作業(yè),遇到難度大點的題目時,又望而卻步……學困生的種種心理都左右著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能動性。這樣看來,每個學生心里的個別差異即是教育的結果,也是教育的一種條件。教師要利用這一條件,對學困生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做到因材施教,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切合學生實際,區(qū)別對待,對癥下藥,做到努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是關鍵的一步。例如,在七年級就已經學過并掌握了there be句型,他們也知道該句型在英語口語和書面語中如何表達使用,可在八年級上冊unit7單元中出現(xiàn)了there will be句型,在固有思維的支配下又產生了不解、困惑。此時,教師應將英語助動詞will+動詞原形表示將來某個時間要發(fā)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tài),即一般將來時(Simple Future Tense)概念引出,運用正向遷移的方法,從已有的概念巧妙地遷移到新學概念上來,形成新的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如:
(1) There is a blue car on the playground.
(2)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
如果在上兩句中系動詞is/are前加助動詞will,再把is/are變回原形be,就形成了There will be...句型,表示將來“有”的概念,如:
(1) There will be robots in people's homes.
(2) There will be less fresh water in the future.
(3) I think there will be only one country in the world.
這樣的啟發(fā)誘導,讓學困生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順利地由“一般現(xiàn)在時”過渡到“一般將來時”的概念,突破了心理上的障礙,加深了對時態(tài)的思辨與理解,樹立起學習英語時態(tài)的信心。
2. 抓住學困生學習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分析其心理因素,因勢利導、重點幫扶。具體的學習過程一般由預習、聽課、質疑、做習題、復習鞏固等環(huán)節(jié)組成,這些規(guī)律普遍適用于每個同學,英語教師要研究這一普遍性的學習過程,力助學困生有效地學習。例如,要仔細觀察學困生是如何進行課前準備的?在英語課上是如何聽課和練習的?又是如何與同學、教師進行互動的?課后是如何進行口語和書面練習的?單元中的對話、課文是如何進行朗讀、背誦、理解和記憶的?對每單元語法掌握的程度如何?又如,上課時,學困生是毫無準備、茫然無知地聽課?聽不懂就算完還是預習過后帶著問題來聽課?對待重難點、不懂的地方態(tài)度、表現(xiàn)、注意力如何?對已經聽懂的語言點是否加深了理解?運用如何?回答同學、老師的問題時是問到的就思考,問不到的就放過?是隨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思考問題,還是心不在焉,逆向而行?種種表現(xiàn),無不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力爭教與學同步而行。如,在學到八年級上冊第34頁時,重難點“I like to follow the story and see what happens next.”句中“happen”是動詞,有“發(fā)生、出現(xiàn)”之意,尤指偶然發(fā)生或突發(fā)性、意外的“事”,如:
(1) ?We can not say for sure what will happen.
(2) What happened to her?
(3) The traffic accident happened at the turning.
有的學生可能提出“take place”也有“發(fā)生”之意,教師應立即抓住他們的求知欲,鼓勵表揚之后,指出“take place”是指經過事先安排的事情,沒有偶然性“發(fā)生”之意,它使用時的主語是表示“運動、活動、會議”等的名詞,如:
(1) The tea trade from China to Western countries took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Unit 6 P34)
(2) The wedding will take place next Monday.
(3) When will the football match take place?
通過類比,教師利用自己扎實的基本功對學生的質疑做了解釋,更主要的是肯定并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難點的鉆研精神,也體現(xiàn)了分層次教學的理念。
3.了解掌握了學困生心理活動的差異后,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承認差異,多給他們一些人文關懷。古有“親其師,信其道 ,受其教”的理念,這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講的;對待某些學困生,教師何不來一次角色轉換,主動地做一次“親吾生,傳吾道,授我業(yè),信我教”的翻轉呢?一個“知生,愛生,信生”的舉動,能讓學困生從心理層面感受到老師給予他們的溫暖。課堂上一個期待、鼓舞的眼神,一句中肯表揚的話語,批改作業(yè)時一段溫馨、切貼的批語,主動與其家長或本人溝通等,都能夠滿足他們被重視、被承認、被關心的心理需求。偶爾運用一下00后們使用的語言,“聚好看”“超級棒”“酷極了”“爽歪歪”等 ,與他們親近、主動溝通,從而縮短師生間心理上的距離,做知心朋友,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英語教師要適時抓住學困生對某些重難點內容學習時的畏難情緒,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引導他們堅定意志,不斷地樹立目標,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不同的學生有不一樣的興趣追求,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發(fā)現(xiàn)(discover)問題,再輔之以點子上、銜接處、思維疑問關鍵處的分析(analyze),最終實現(xiàn)解決(solve)問題的目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困生,給予適合他們程度的問題,努力調動他們參與到學習探究活動中來,鼓勵他們試答一次,試做一次,錯了可以重來,讓他們懂得“You listen, you forget. You see,you remember. You do, you learn.”所包含的確切意義。在興趣的驅動下去研究學習英語的方法,把英語課中的聽和看真正變?yōu)檎f和做,變?yōu)閷嵺`,變?yōu)槟芰?。如每單元“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分組進入角色,讓他們成為課堂中真正的“演員”,讓他們享受“演出”的樂趣。再者,利用學生喜歡唱歌的興趣愛好,給學生教唱由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歌曲,例如:
When will I see you again?
When will the sky stop to rain?
When will the stars start to shine?
When will I know that you're mine?
這樣一來,幾句簡簡單單的歌曲教唱,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在實踐中讓他們參與了一次“一般將來時”特殊疑問句結構的學習活動,從而真正把興趣融入了教學活動中。
總之,要有效地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成功轉化學困生,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動手、動口、動眼、動耳、動腦的能力,讓他們參與到英語教學過程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圓滿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教師就要依據青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潛心研究挖掘八年級學生青春萌動的心理,了解他們所思、所想、所盼,利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打動、感化學困生。請相信,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學生評價機制的創(chuàng)新和進一步完善,我們一定能夠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生蓮.淺談班主任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J].青年時代,2016(4):197.
[2]王青建,董曉麗,數學史的教育價值[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25-30.
[3]許曉勤.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的有效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125.
[4]楊景國.學困生的轉化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18): 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