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平,陳曉藝,譚安薔,羅宇東,龐宇舟,秦超燕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制藥廠,廣西 南寧 530023;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3.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發(fā)生在滑膜關節(jié)及其他器官系統(tǒng)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表現(xiàn)為滑膜炎持久反復發(fā)作,導致關節(jié)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jié)功能障礙,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致殘率高,嚴重者會導致患者喪失生活、工作能力,甚至死亡[1]。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廣西名中醫(yī)龐宇舟教授運用古代經(jīng)方“蠲痹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取得滿意療效[2-5],為方便臨床應用及患者攜帶,本課題組擬將其研發(fā)為蠲痹顆粒。本實驗中采用正交試驗對蠲痹顆粒的最佳水提工藝進行篩選,為蠲痹顆粒的提取工藝研究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儀器 752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光學儀器廠);SQP型電子天平[塞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KQ5200型超聲儀(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
1.2 試藥 蘆丁對照品(批號:760706;純度≥99.0%)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乙醇、甲醇等試劑均為分析醇。
2.1 因素水平設計 選取對水提工藝影響較大的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shù)作為考察因素,選用L9(34)正交試驗表進行重復試驗,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因素水平表
2.2 樣品的制備 按處方比例稱取羌活、獨活、桂心等藥材42.9 g,共9份,按表2正交試驗方案安排進行提取,合并各提取液,過濾,濃縮,轉至蒸發(fā)皿中置水浴鍋上蒸干,再放入烘箱中80℃干燥,干浸膏研細儲藏備用。
2.3 總黃酮的含量測定
2.3.1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蘆丁對照品適量,加乙醇溶解制備成每毫升含0.051 7 mg蘆丁的對照品溶液。
2.3.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干浸膏細粉3 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加熱回流提取至無色,棄去氯仿液;藥渣揮去氯仿,加甲醇,提取至無色,過濾;提取液蒸干,加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 ml容量瓶中,搖勻,即得供試品儲備液。精密量取供試品儲備液5 ml,加水稀釋至25 ml,搖勻,即得供試品溶液。
2.3.3 測定波長的選擇 精密量取蘆丁對照品溶液1.0 ml,置25 ml容量瓶中,加蒸餾水5.0 ml搖勻,加5%NaNO21.0 ml搖勻,放置6 min,加10%Al(NO3)31.0 ml搖勻,放置6 min,加4%NaOH 10.0 ml,加蒸餾水定容至刻度,搖勻后放置15 min,備用。
將供試品溶液、對照品溶液顯色處理后,在400~700 nm范圍內進行掃描。結果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的最大吸收峰同在510 nm處,沒有其他成分的干擾,由此可以選定測定波長為510 nm。
2.3.4 蘆丁標準曲線的繪制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0.5 ml、1.0 ml、2.0 ml、3.0 ml、4.0 ml,分別置于25 ml容量瓶中,根據(jù)顯色測定法進行測定。以吸光度為縱坐標(Y),蘆丁濃度(X,mg/ml)為橫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為Y=11.877X+0.000 6(r2=0.999 8)。結果表明蘆丁濃度在0.010 38~0.083 04 mg/ml范圍內與吸光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2.3.5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6份蘆丁對照品溶液2.0 ml,分別置于25 ml量瓶中,顯色,測定吸光度。結果6份樣品的吸光度RSD為0.38%(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3.6 穩(wěn)定性試驗 取同一份供試品溶液,分別在0 min、5 min、10 min、20 min、40 min、60 min進行顯色、測定。結果供試品溶液在60 min內穩(wěn)定性良好,RSD為0.64%(n=6)。
2.3.7 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批浸膏(正交試驗3號),按“2.3.2”項方法制備6份供試品溶液,顯色,測定吸光度。結果6份供試品溶液吸光度的RSD為1.76%(n=6),表明本方法重復性良好。
2.3.8 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稱取已知含量的浸膏6份,按照供試品溶液方法制備,每份精密吸取1.5 ml,置于25 ml容量瓶中,再分別精密加入相同量蘆丁對照品溶液,最后加甲醇至6 ml,于510 nm波長下測定總黃酮的含量,根據(jù)所測得的相關數(shù)據(jù)計算回收率。結果顯示,6份溶液加樣回收率為97.7%~102.0%,平均加樣回收率為100.23%(RSD<2.0%),符合含量測定要求。
2.3.9 總黃酮含量測定 取“2.3.2”項下方法制備的1~9號供試品溶液,于波長510 nm處測定吸光度,計算出樣品中總黃酮的含量。以總黃酮含量和浸膏得率作為提取工藝的主要考察指標,以二者加權綜合評分為評價指標。浸膏得率(%)=浸膏重量/樣品重量×100%。綜合評分=(浸膏得率/浸膏得率最大值×0.5+總黃酮含量/總黃酮含量最大值×0.5)×100。結果見表2。
表2 正交試驗方案安排及結果
表2中極差(R)顯示,各因素對考察指標影響順序為C>B>A,即煎煮次數(shù)>提取時間>加水量。直觀分析表明,A1>A3>A2、B2>B3>B1、C3>C2>C1,表3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所設計的因素范圍內,因素B(煎煮時間)和因素C(煎煮次數(shù))對實驗結果有顯著性影響,而因素A(加水量)對實驗結果則無顯著性影響,與直觀分析結果一致。因此,確定最佳組合為A1B2C3,即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 h。
表3 方差分析結果
2.4 驗證試驗 為驗證正交試驗結果的準確性,確保提取工藝合理可行,按上述優(yōu)選出的最佳水提工藝(A1B2C3)重復安排3批實驗,結果見表4。
表4 驗證試驗結果
驗證結果表明,按篩選出的最佳水提工藝制備蠲痹顆粒,所得到的干膏得率、總黃酮含量都接近正交試驗中的最大值,RSD值均小于2.0%,表明此工藝穩(wěn)定,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重現(xiàn)性。
“蠲痹湯”出自清代程鐘齡的《醫(yī)學心悟》,為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經(jīng)典名方,由羌活、獨活、桂心、秦艽、當歸、川芎、甘草(炙)、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等11味藥材組成。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該方對改善由活動性RA引起的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等臨床癥狀、體征及降低急性期反應物指標方面,療效確切[6-9]。根據(jù)國家藥品注冊法規(guī)要求,本課題組擬將其開發(fā)成古代經(jīng)典名方類新藥,由于原方臨床使用為湯劑,因此本課題組在選擇提取工藝時優(yōu)先考慮水提工藝。
本方由多味中藥組成,成分復雜,選取某個單一成分作為檢測指標,都不能全面評價提取工藝的適用性和可靠性。黃酮類化合物廣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具有抗炎、抗氧化、鎮(zhèn)痛等多方面的藥理活性[10],故課題組選取簇群藥效活性成分——黃酮類化學成分為檢測指標,以總黃酮的含量和浸膏得率的加權綜合評分為評價指標,對評價提取工藝具有實際意義。本試驗優(yōu)選出蠲痹顆粒最佳水提工藝條件為:加水8倍量煎煮3次,每次1.5 h。驗證結論也表明此工藝穩(wěn)定,具有良好的重現(xiàn)性和可操作性,可為實際生產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