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長輩的寵愛,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勞動教育也逐漸被淡化。以習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本文從目前學生的勞動問題入手,尋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開展家務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家務勞動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里面指出“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xiàn)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xiàn)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對此,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中也提出了“樂于參加勞動和有意義的活動”,“養(yǎng)成勤勞樸素的態(tài)度”,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家務勞動教育十分有意義。
一、目前小學生存在的勞動問題
(一)家庭方面
1.重學輕勞
如今,孩子的課業(yè)負擔重,在家在校用來書面學習的時間較長,動手勞動的時間就減少了。父母們也認同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擔心勞動會分散孩子的精力,因此對孩子也缺乏勞動方面的教育和實踐。還有的長輩認為孩子小,做不好家務,不愿意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一句“你長大了就會了”搪塞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嘗試勞動的積極性就大打折扣,甚至形成勞動與自己無關的想法。
2.榜樣缺乏
“家里的活都是我奶奶干的,爸爸媽媽什么都不做!”——來自一位學生的心聲。孩子眼中不做家務的爸爸媽媽大都是被呵護長大的獨生子女,家務干得少,
平時上班又忙,家里的家務重擔就落在了家中老人的身上。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沒有樹立勞動的榜樣,孩子看在眼里,學在心里。還有的家庭收入水平較高,家里請家政阿姨,請保姆,孩子只看到是保姆在做家務,沒有體會到這也是父母辛苦工作賺錢請來的。
(二)學校方面
1.忽視學生真實的勞動問題
尤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老師常常會走進一個誤區(qū),即誘導孩子說“正確的話”,以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在道德與法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學生的意外而真實的話語。比如四年級上冊《這些事我來做》一課中,學生在課堂中傾訴家長不讓做家務的苦惱;比如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年紀小,做家務是幫倒忙,很少給予做家務的機會;有的家長認為家里的事情不需要孩子操心,專心學習最重要。
學生在面對生活中和學習中勞動出現(xiàn)的矛盾,認真地進行了回顧與反思,并且說了真話,這是值得肯定的,這是兒童生活中的問題和需要,是寶貴的童年生活經(jīng)歷,利用好就成了獨一無二的教學資源。
但在課上,這樣意外的聲音,往往會被教師忽視甚至無視,因為老師害怕干擾自己既定的教學思路,或者說不善于處理就回避了。
2.缺少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
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培育孩子的勞動熱情與實踐智慧,不能光靠一節(jié)課的學習。很多教師把勞動教育局限在一節(jié)課內(nèi),變成課上教育了、課后學習也就結(jié)束了的“人走茶涼”式課堂?!哆@些事我來做》一課中,課堂上老師讓學生體驗“剝毛豆”,孩子們剝得很起勁,勞動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課后也要采取開放的教學理念,延伸至家庭和校園生活,加強指導學生的勞動實踐。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家務勞動教育的有效實踐
(一)課前:直面學生生活
鼓勵孩子認真回望生活,說真實的話,面對諸如“父母不給自己勞動機會”的話題,教師可以提醒他們把問題帶到課堂,師生一起來分析,給出建議。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課前可以和學生聊聊相關話題,了解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做到心中有數(shù),提前預設。面對小學生的勞動疑惑,教師有必要采取措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落實合理的勞動實踐。
(二)課中:在活動中領悟
1.有效勞動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堂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構(gòu)建來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我們可以在課上組織一些勞動體驗,比如“整理書包”、“疊衣服”、“摘菜”等,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交流、收獲。面對勞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比如如何整理書包才能又快又整齊?就讓做的好的學生來分享經(jīng)驗,其他學生用上這些經(jīng)驗再次整理書包,從活動體驗中積累勞動智慧。這樣的形式讓學生比一比,課上增加孩子勞動的自信心。
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討論“做家務的好處”,比如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體會家庭責任、提高生活技能、為成年后的生活打下基礎等。幫助學生把來自生活經(jīng)驗的零碎、表層的認知進行梳理、深化,從來進一步認識到參與家務勞動的重要意義。
2.尋找勞動榜樣
讓孩子自己去找找身邊的勞動榜樣并說說理由,家中的長輩、身邊的同學都是可以夸的榜樣。教師結(jié)合全國勞動模范的具體事例,讓孩子知道勞動是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升華學生的情感。以榜樣帶動,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安排多,那就把屬于自己的家務做好,餐后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凈;晨起把被子疊好;洗洗自己的襪子等。
3. 反思分辨明禮
針對一些現(xiàn)實問題,比如“家長不給自己嘗試勞動的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討論背后的原因:家長害怕勞動會影響自己的學習;不讓自己干活是因為疼愛自己;怕自己干不好……也可以采訪一下爸爸媽媽,聽聽家長的心聲,從而體會家長的良苦用心。師再引導如何學生怎么做可以消除家長的顧慮:和父母談談心,給父母寫封信,把自己想嘗試一些力所能及家務的想法告訴家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等。通過這樣的頭腦風暴法和行為指導法,增加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三)課后:整合其他活動
1.制定追蹤表
道德與法治課注重課后延伸,教師通常會制定一張課后評價表,比如自己嘗試了哪些家務,堅持了多少天,請家長、老師、小伙伴一起監(jiān)督,以督促孩子課后的勞動實踐。追蹤一段時間后,師生再一起進行評價。
2.整合其他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封閉和割裂的,而是開放的,勞動教育可以整合在德育或者綜合實踐活動中。
吳江區(qū)南麻小學 21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