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建
摘要:文學藝術的魅力毋庸置疑,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卻活生生地將這道大餐做得索然無味,惜哉。沐浴著課程改革的春風,不僅僅著眼在形式的模仿,只有思想的突破,破而立,立而新,語文教學方可春意盎然。
關鍵詞:突破傳統(tǒng);放飛心靈;持續(xù)創(chuàng)新;永葆情趣
語文本是一門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科,卻讓傳統(tǒng)的教學教法搞得學生望而生畏深惡痛絕。其實學生們厭惡的不是語文本身,而是語文教學中那些繁瑣的知識點,以及那些做不完的基礎訓練。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課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進課堂,并依次統(tǒng)攝和改革教學過程,再好的課程也只能是空中樓閣;而語文課堂教學如果不能從根本上順應課改趨勢,也就只能是無本之花。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面對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誰都有責任進行深刻的教學思考。
課堂教學中,運用“求異”法,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讓思維向?qū)α⒚娴姆较虬l(fā)展,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的進行探索,樹立新思維,創(chuàng)立新形象。下面是本人對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知“錯”改錯,善莫大焉
作為語文教師,如果照搬教材教學,讓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缺乏研究教材、課標、學生、教法甚至學法的素質(zhì)和能力,這樣的語文教學肯定是“背著碓窩跳戲——費力不好看”。創(chuàng)新必須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的,對照時下的許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只管低頭走路”默默地辛苦工作,只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沿著別人指定的路線耕耘,而不管“抬頭看路”,這樣的教學,就將本來興趣盎然的語文課堂變成教師跳獨角戲的悲戚表演。為此,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敢于解放思想的桎梏,挑戰(zhàn)權威,則是語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突破點。
第一,善找定論的“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分段——段意——中心思想——寫作特色……把課本上一篇篇精美的文章硬是拆分得支離破碎,然后再塞填給學生。這就類似非要把一個精美的花瓶打碎成無數(shù)個碎片后,再讓學生去體味它的美麗。又如把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美味擺在學生面前,不讓他們品嘗,卻讓他們吞吃那些做菜的原料,自然要倒了胃口。這些“定論”往往都是不容質(zhì)疑的,學生只能確認和服從。其實,離開了特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任何定論都可能變成謬誤。所以不能讓固有的條條框框束縛住師生的手腳。
第二,善糾自己的“錯”。由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串講加解釋”、“一言堂”、“問答式”教法已經(jīng)根深蒂固,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它既剝奪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由,又束縛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fā),善糾自己的“錯”。教學中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給學生一個發(fā)展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點自由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提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對手,讓他們自己去競爭……我們?nèi)裟苤板e”就改,何愁學生沉睡的潛能不可喚醒,封存的天資不被激發(fā),囚禁的情愫不能放飛!
第三,善待學生的“錯”。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往往和成人不同,而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這就難免會錯。有些錯反映了學生認識的階段性和遞進性,盡管確實明顯有錯,但正確正是在對諸多錯的辨析、篩選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個錯都是學生進步的足跡。如果阻止了他們邁向錯誤的腳步,就等于阻斷了他們走向成功的道路。有些錯看似錯,卻是一種超常、一種獨特,其中反映出智慧的光芒,像這些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一定要倍加熱愛。課堂應當出“錯”。從某種意義上說,越出“錯”反而越科學、越全面、越深刻,不出錯或許是最大的錯。
二、破“繭”自新,永葆情趣
我們一貫認為,以教學形式實施的知識傳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鏈式過程,每節(jié)課應當有一個周密的程序計劃,久而久之,便有了若干定勢——重點、難點、導語、學前檢查、進入新課、復習鞏固等,教師的優(yōu)劣僅在于對這些定勢的操作嫻熟程度。因此,備課成了日常檢查教師工作的重點,一些公開課和評優(yōu)課則反復設計、反復試教、反復琢磨——現(xiàn)在又加上課件,直到每個細節(jié)、每句話都設定為止。這樣的課真如“行云流水”,很“順暢”,很具有“欣賞”價值,然而未必取得理想效果。課堂教學并非是演戲,究其本質(zhì)應當是一種交流、互動。學生認識的形成和提高,固然也可以由認識對象激發(fā)他的認識興趣,但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他們內(nèi)在的認識需求——好奇心、求知欲。
第一,要保護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師不要一廂情愿人為地設計某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是盡量滿足原本存在的好奇心。當然,學生的好奇缺乏深刻的認識基礎和明確的價值目標,往往是膚淺的、從眾的、短暫的,但正是這種看似漫無邊際、變動不止的好奇,同時蘊含著學生某種角色期待、價值期待或理想追求,盡管對于成人來說也許是幼稚可笑甚至是荒誕的。也正是這種期待或追求,往往能成為人一生發(fā)展最直接、最基本的動因。
第二,要努力重現(xiàn)知識積累的過程。教材受篇幅、數(shù)量的限制,總是求精求簡。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不應該強制學生按照自己設定的程序牢記只是概念,而是允許甚至著意引導學生探尋作家作品中語言文字的美感及作品的人文性,這樣就能將學生原來膚淺、從眾、短暫的好奇心逐步發(fā)展為深刻、自覺、持久的關注與研究。
第三,要保持教學過程的新穎和奇特。有學者說:“教學就是即席創(chuàng)作?!辈挥谜f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學內(nèi)容,哪怕是同樣的一份教案,真正走進課堂都只能是獨特的這一節(jié)課。對象變換了,時空發(fā)展了,就像赫拉克里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不可能有兩節(jié)完全相同的課。教師只有將教案看做是一種未成熟的大體思路,看做是有待改進的設想,自覺地追求“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復的、豐富而具體的綜合”,使每節(jié)課都充滿新穎和奇特,才能使課堂充滿靈性和魅力。
因此,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追求一種境界:敢于破舊,勇于創(chuàng)新,讓學生的興趣、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積極參與中迸發(fā)智慧的火花,此則語文教育一大幸也。
陜西省勉縣元墩鎮(zhèn)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