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嶸
“不二法門”是佛教用語,是佛教南宗禪的思想核心?!安欢ㄩT”的核心理論是非邏輯的,是不可描敘的,以不立文字為根本,排除一切差別境?!安欢ㄩT”作為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最高境界,破除分別智,超越主客二分模式,超越有無的分別。因為佛理高深,是語言不可傳達的。說出來的那個理已經(jīng)不是原本的那個理,已經(jīng)是改變的理。如果說佛理是“一”的話,說出來的已經(jīng)不是“一”,而是“二”了。禪師們回答弟子對佛理的追問時,往往用似乎豪不相干的“柏明子”或是“中庭月”一類的話來回答,不直接回答。因為說出來的那個佛理已經(jīng)不是佛理了。這就相當于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明說,而是借一些其他的物象來表達一樣。
佛學理論與語文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不是什么新鮮事。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比比皆是,諸如王維被稱為詩佛,蘇軾身上也不乏儒釋思想。一部《西游記》記敘的就是取經(jīng)的故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及宗教”的理論。王松舟先生指出語文教師禪佛之心。禪者大也,深也?;谡Z文教學的特點,王松舟先生在此強調的是語文教學大的視野,深的視察。如禪佛般闊達深邃。語文教學要如探秘佛理般需要“悟境”。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中有“不二法門”。
語文教材是由單篇的文章組成,不像其他學科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潛藏在教材內容中,需要教師“悟”出來。張老師來教某篇課文是這樣的,李老師教某篇課文又變成了那樣。因為各個人的“悟境”的不同。那到底什么才是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呢?說得出來嗎?還真說不出來。既然說不出來,是不是一篇文章的教學內容就是虛無縹緲無可把握的呢?又不是的。就像佛理盡管高深,畢竟還是有佛理存在,可是又說不出來,說出來的又不是那個真正的佛理。一篇課文有沒有教學內容,當然有,到底把什么作為教學內容,你是說不清楚的,說出來的那個教學內容,不見得就是真正的教學內容。何以見得呢?語文教學領域有許多的大師大家,這些大師大家是不可復制的,就是同一位老師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面對不同的人上同一篇課文,教學內容的不盡相同的,他說的話也不盡相同。所以這個教學內容還真是難以說清楚。那又該如何來確定教學內容呢?“不二法門”對我們有啟迪,就是“無邊見”?!盁o邊界”啟迪我們教學內容是一個混合體,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其中各種因素占比多少,誰主誰次,不確定,要由當時當?shù)氐木唧w情況來定。具體講,影響教學內容“悟”得的因素大致有作者的意圖,編者的意圖,教者的意圖,文本語言的所指與能指,學生的就近發(fā)展區(qū)等?!盁o邊見”的思想提示我們,要將這些意圖,這些內容統(tǒng)一整合起來,形成一個適合學生就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內容。我們不能單獨的根據(jù)某一方面來確定,也不能強調某一方面來確定,而是將這些方面有機的組合起來,確定。
二、“讀”中有“不二法門”。
語文學習離不開讀,任何一個語文老師都注重讀。讀是對學習對象的觀照,讀是對感情的把握。讀出感情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讀的基本要求。問題又來了,你能告訴學生要讀出什么樣的感情嗎?你能告訴學生怎樣才是讀出感情嗎?你能說得出來嗎?顯然說不出。讀很顯然得讀出感情,但讀出什么感情,怎樣讀才算讀出了感情,我們又對學生說不清楚。怎么辦呢?“不二法門”的思想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讀出感情也需要“無邊見”。需要把各種因素柔和在一起,產生一種綜合的不同于其他的感情。就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一樣,如鹽溶于水中。鹽在那存在著,但你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要品味產能知道。如何品味出感情呢?得去揣摩作者的感情,看看文字的描繪傳達出了什么感情,自己在觀照這段文字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將這幾種感情綜合在一起,融入到自己的聲音中,這就形成了朗讀的感情。當然,這種感情還不是變動不居的,也許情景不同,心境不同,年齡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感情。所以語文教學也好,英語教學也好,都會運用一種手段叫創(chuàng)設情景。在那種情景中學生才會產生那種感情。這樣說來謀篇某章該用什么感情來讀怎么能用語言說得清楚呢?就相當于不二法門中的一,一是說不出來的,說出來了一就不是一了,就變成二了。但這個一又不是虛無縹緲,無從把握的,它又確確實實的存在中,這一就是各種綜合起來的存在,是其中的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分不出彼此,分不出哪是作者的感情,哪是我的感情,只能是“無邊見”。
三、語文學習方法的運用需要不二法門。
“法理高深,唯悟當行?!睂τ诟呱畹姆ɡ恚荒苓\用“悟”的方法得到,禪師的講解是不能代替弟子的悟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師的講解是不能代替學生的領悟。語文課程標準中領悟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比較多。各個年段目標中,閱讀教學板塊都有關于領悟體會的具體要求。問題是怎樣領悟體會呢?這又是個說不清楚的問題。說不清楚是不是領悟就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又不是?這就相當于南宗禪的不二法門,“無邊見”。學生的領悟受著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是這些因素的綜合體,無法一樣從中分別出來。首先是文本的影響。語文的學習,首先我們觀照到的對象是課文,課文中所描繪的事實,脫離了這個事實談領悟是無本之木,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對文本的感受,個人之間又是有區(qū)別的存在,所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次對內容的領悟還要受學生閱歷,知識儲備的多少,心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同樣的文本,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一樣的體會。對文本的體會又要受到作者的影響。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作品是基于什么目的,是想表達什么感情,試圖引導讀者也做同樣的感情。我們閱讀的時候產生共鳴就是這種情況。同時還要受文本“所指”與“能指”的影響。尤其是“能指”。一篇文章,作者創(chuàng)作之初可能沒想到那么多,但無意間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卻蘊涵著更豐富更深刻的內容,是完全有可能的,有時候甚至要等到作者都辭世多年,作品才被人們認識才被人們接受。就是因為作品的“能指”范圍是廣大的,只是限于當時的條件,我們還沒有認識到而已。像《紅樓夢》創(chuàng)作的意圖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所以教師課堂上應該盡量少說話,因為學生的體會理解是我們代替不了的,我們說出來的既不是作者的理解,也不是學生的理解,我們說出來的只是我們自己的理解。我們能夠做的是創(chuàng)設多一些情景,在文本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之間搭建起橋梁來,讓學生從中有所領悟。
深圳市寶安區(qū)石巖街道上屋小學,廣東 深圳 51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