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
摘要:語文閱讀理解一直受到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關注,學生畏難和試錯是閱讀理解的主要解題障礙。怎樣才能讓學生樂學并在閱讀理解題型中用方法去實踐新題型,用思維去大膽準確應用。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以“支架”建構為起點喚醒解題方法,優(yōu)化思考路徑,并結合具體閱讀案例對語文閱讀理解的實踐和應用進行一定的初步探知,對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自信,提供源點和動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實踐與應用;“支架”建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0-
一、小學中高段年級語文閱讀理解實踐與與應用的現(xiàn)實情況
隨著語文學科中高考改革不斷深入,中小學語文學科的閱讀理解題在考試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很多學生容易在閱讀理解中失分嚴重,這部分同學對如何提高閱讀理解水平比較迷茫,認為努力也不見成效。因此同學中出現(xiàn)得過且過,不知從哪里下手、作答很多也答不到點子上的情況。在平時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會聽到學生的抱怨:“這道題原來是從原文中去找答案,好后悔!”;“我怎么沒注意到這段里的這個詞語呢?”;“我和同學的答案差不多,只是寫反了,我怎么扣分了”。有些學校經(jīng)常采用題海戰(zhàn)術,認為多做題用處肯定大,然而實際上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閱讀理解不僅需要積累經(jīng)驗,更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在實踐中找到適用的答題技巧,方法用對了才會事半功倍,閱讀理解水平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必須從小學階段抓起。
二、小學中高段年級閱讀理解實踐與應用的困境
(一)答題意識淡薄,應付思想較嚴重
根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接近八成的學生通常是略讀文章,憑感覺行事。這部分學生平時在閱讀教學中就參與性低,缺乏興趣。閱讀理解文字多,題型活,對思維要求高。這部分孩子大多數(shù)平時喜歡應付學習,做題的時候只能是“憑感覺”。
(二)憑經(jīng)驗,盲目圈劃
中高段年級的小學生雖然有一定的邏輯思維,但是具象思維占答題主要方面。題海戰(zhàn)術下,學生習慣性憑經(jīng)驗答題,再加上有的老師要求閱讀留痕,他們便用各種符號標注圈劃,而當真正遇到圈劃類題型時,他們很容易束手無策。有些詞語有引申意,學生不明考點,憑經(jīng)驗答題只會會錯文意。
(三)文體和題型不熟,欠缺解題方法
文體教學一直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難點,“眉毛胡子一把抓”是通病。學生拿到文章首先就不會去判斷文章的文體,心中也沒有題型歸類,答題時很難找到有效方法。
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閱讀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去引導學生的文體意識、做題習慣以及解題步驟、方法。這就使學生不僅僅成績得到提升,閱讀水平和學習自信心也會大幅增強。
三、 “支架”思想的含義
(一)“支架”思想的定義
“支架”最早應用于習作和表達。就是將習作的各個部分分解開來,讓學生真正理解并學會習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操作流程和技巧,消除習作的神秘感,讓他們按圖索驥,倚著扶梯上樓。筆者認為,閱讀題的基礎題型本身就是一個基礎支架,理解類和賞析類題型卻需要一個步驟和支架來幫助學生拓寬思維。
(二)“支架”思想的意義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遇到新信息多,考查面廣,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首先就會自我歸因為外部原因,而憑感覺和經(jīng)驗在表面上游走,甚至是逃避面對。一旦有了開頭的樓梯,一步一步往前走,桃花源就在不遠處?!爸Ъ堋辈粌H不會束縛思想,還會給你適應臺階,在知識接受度內(nèi)助你打開思維。
四、中高年級閱讀理解實踐對于運用“支架”思想的必要性
(一)中高年級閱讀理解的常見題型
1.考察字音和生字寫法;考察詞語搭配和近、反義詞;標點類
2.概括類題型;
3.圈劃類、填空類和原因類題型
4.理解類和賞析句子類
5.提問并解決類
6.續(xù)寫和創(chuàng)編類
7.根據(jù)文體判斷寫作順序和方法類(積累并運用類)
8.開放類
(二)“支架”思想與中高年級閱讀理解實踐的必要結合
從閱讀理解出題方向可以看出,閱讀理解題考查的主要是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細節(jié)賞析。要在短時間內(nèi),高質(zhì)量完成閱讀題,的確需要對概括方法,重要詞句含義的理解與把握、對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對表達方式或技巧的鑒賞等有自己的支架思路。筆者從微觀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支架途徑。
五、運用“支架”思想的中高年級閱讀理解實踐嘗試
實踐與應用即將思想和方法作用于題型中,幫助找到切入點,準確解題。題型特點不同,支架搭建的起點不同,樣式不同,方法也不同。這里,羅列幾種較為典型的支架解題方法。
(一)巧抓關鍵詞,形成思路支架
【案例1】《大腦的秘密》短文節(jié)選
短期記憶能將新的信息以一種活動的、有意識的狀態(tài)存留在腦海里達數(shù)秒鐘。大腦的各個部分中,總有一些處于負責記憶的額葉皮層的監(jiān)督之下,短期記憶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該記憶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大多數(shù)人的短期記憶只能容下5至9個對象,例如記憶一組電話號碼。
題目:概括短期記憶的概念。
解析:這是一道概括類題型,學生要想正確快速答題,巧抓關鍵詞是重點。緊接著就是把關鍵詞架構成下定義的答語。即短期記憶是……的一種記憶。鎖定關鍵詞:人的大腦、記憶的監(jiān)督、狀態(tài)、存留等詞。再嵌入支架中形成答案——短期記憶是人的大腦某些部分在額葉皮層監(jiān)督下把新信息以活動的、有意識的狀態(tài)存留數(shù)秒鐘而形成的一種記憶。
這種“支架”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可以帶領學生試著思考和有理有據(jù)地變化。與此同時,學生也感受到動手和主動建構操作是一種很好的審題方法和實踐起點。長期這樣訓練,學生提高了解題效率。
(2)理清題目,“是與否”支架
無論什么文體的文章,常常會碰到一類題型:某個詞是否能刪掉,某些詞語順序是否可以調(diào)換,為什么?學生答題時往往丟三落四或者囫圇吞棗。題目的序列層次沒有理清就下筆,頭腦中完全沒有支架。下面這個案例可以一看究竟。
【案例3】《飛上藍天的恐龍》短文節(jié)選
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xiàn)在兩億四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兩條后腿粗壯有力,能夠支撐起整個身體。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著鱗片或鱗甲。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qū)ふ沂澄锒D移到樹上生存。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并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題目:文章中的“一些”能否去掉,說說理由。
解析:這類題表面上沒有思路可尋,一類學生便不假思索的回答,老師很難從理由中看出能否去掉的文章內(nèi)在含義。而“是與否”的支架則是:不能或者能+詞語的本義和文中義+去掉或者不去掉文中義+此類文章的特性(準確性、嚴謹性)。這個支架就像玻璃杯,能夠清楚呈現(xiàn)杯中物,有時還可以折射其它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黃保余.語文閱讀得高分策略與技巧[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6)
[2]吳希勝.小學語文考試命題的幾點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2)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4]余余燕.淺析以教材為基礎的閱讀教學設計 [J]. 新課程( 下 ) 2014 年 05 期
[5]朱名輝.《掌握答題模式 便于有效答題》,學術期刊, 2012年 1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