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教學,要將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應立足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特點,創(chuàng)新數學課堂教學手段,通過問題激趣、直觀呈現、動手實踐、資源拓展等途徑,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
關鍵詞:興趣驅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4-0034-02
引? 言
小學生的自我調控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欠缺,在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其注意力難以長久集中,限制了數學課堂學習的實際效果。教師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在興趣驅動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應用各類新穎而有趣的數學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調動學生數學課堂的主動性,維持學生課堂學習專注度,挖掘學生數學學習潛力,引導學生更加扎實、高效地建構數學知識,形成數學學習能力。
一、問題激趣,引發(fā)認知沖突
在興趣驅動視角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心理特點,以學生固有認知經驗為切入點,借助啟發(fā)性較強的數學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調動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內驅力[1]。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具有明顯的延續(xù)性,同一知識體系中的各個知識點緊密相連。學生容易在同類型知識學習中形成思維惰性,受思維定式的影響而錯誤理解數學新知。對此,教師應利用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巧妙設置一些反映新舊知識差異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主動暴露已有認知的片面性,制造認知沖突。一旦產生了認知沖突,學生的求知欲望就會變得非常強烈,數學思維也會被充分激活。
教師要在全面把握數學新知核心要點和認知難點的基礎上對接數學舊知,用認知沖突彰顯數學新知的主要特點,觸發(fā)學生數學課堂深度學習,避免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浮于表面。以“三角形的面積”教學為例,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需要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接到一起,將其轉化成平行四邊形。而之前學生學習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只是對一個平行四邊形進行裁剪、拼接完成圖形轉化。為了弱化思維定式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著重凸顯二者的不同之處,組織學生對一個三角形裁剪、拼接,讓學生思考能否將其轉化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等已學習過的圖形,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待學生認識到該推導方法的片面性后,教師再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完成三角形到其他圖形的轉化,將學生思維引向兩個圖形的拼接轉化上,促使學生帶著濃厚的探索欲望投入正確方法的推導應用中。
二、直觀呈現,適應思維習慣
教師在運用趣味教學手段時,要適應小學生的思維習慣,盡量采取直觀呈現的新知演繹方式,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為學生準確理解數學新知提供多元化的素材[2]。各類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是輔助數學知識直觀呈現的高效手段。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知識,精心篩選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字化資源,建立數字素材資源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靈活選擇和應用這些直觀教學素材,滿足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學習需求。除此之外,實物演示、自制教具、模型展示等也都是與小學生思維習慣相契合的直觀化教學方式。教師應穿插應用這些不同的教學手段,增強數學課堂的新鮮感。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編排了很多生動的圖片素材,但受限于紙質教材,涉及動態(tài)變化的數學知識時,其靜態(tài)呈現的短板就會被放大。教師要發(fā)揮信息技術手段直觀性、動態(tài)性的特點,彌補紙質教材的局限性。例如,在教學“面的旋轉”小節(jié)時,主要教學內容圍繞點、線、面、體四者的轉化關系,以此展現圓柱、圓錐兩大立體圖形的基本特征。四者間的轉化過程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僅靠文字閱讀和圖片觀察,學生難以感受到其中的動態(tài)變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幾何畫板軟件分別呈現“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三個變換過程,再以長方體紙片和三角形紙片為材料,直觀演示紙片(面)旋轉后,“轉”出的圓柱和圓錐,從而彌補教材呈現方式的局限性,給學生帶來直觀、動態(tài)的感性認知體驗,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動手實踐,提升參與效度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較低,學習新知識時往往依賴于直觀的感性體驗,面對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往往無法找到合適的思維切入點,影響新知建構的準確性。對此,教師應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推導方法、具體應用等思維難點,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動手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的參與效度,從而充分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3]。動手實踐活動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促使學生在生生交互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對數學知識形成全方位的認識和理解。
數學課堂的動手實踐活動,固然要凸顯學生的活動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也離不開教師必要的干預。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探究學習需要的數學認知素材,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提高實踐學習活動的指向性。例如,在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時,測量圓的周長大小和直徑大小的難度并不大,關鍵是將學生的探究方向引向二者的數量關系分析上。對此,在動手實踐活動開始前,教師為學生發(fā)放了多組標注好圓心的圓形卡片,提出了“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數量關系”的探究課題,讓學生根據各組圓卡片的測量數據,以小組為單位猜想和驗證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從而促使學生在豐富的圖形數據支持下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的探究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資源拓展,增強情感體驗
從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的知識特點來看,概念性的數學知識理解起來難度較大,而且較為枯燥,知識應用也需要建立在反復訓練的基礎上,很容易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排斥心理,甚至厭學心理。教師要加強數學課堂教學資源的有效拓展,用好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拓展數學課堂教學容量的同時,還要關注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有效銜接,利用數學知識相關的生活資源,從學生熟悉的思維角度演繹數學新知,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改善學生數學學習方式。而且,生活資源的有效滲透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意義和應用價值,可以改善數學課堂訓練效果,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熱情。
教師拓展教學資源是為學生知識建構和能力培養(yǎng)服務的,應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突出數學知識與生活素材的聯(lián)系性,引導學生順利完成知識遷移。例如,在教學“正負數”相關知識時,由于“負數”對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數學概念知識,脫離了學生對“數”的基本認知,教師要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整合體現“負數”的生活物品、生活現象,利用天氣預報播報的溫度信息、溫度計標注零上和零下的刻度指示、電梯中標注的“-1”樓層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輔助教學。這樣不僅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感性認知,增強學生課堂學習體驗,還揭示了“負數”概念的基本屬性,使學生意識到正數與負數的分界點是“0”,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負數”的概念要點。
結? 語
小學數學教師應遵循興趣驅動教學理念,采取“以趣引路”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強數學課堂的新鮮感和趣味性,激活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對數學知識的思考和探索。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手段,將興趣驅動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學常態(tài),充分展現數學學科的獨特魅力,讓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主動學習、善于思考的數學學習習慣,為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李云杰.小學數學開放式課堂的創(chuàng)意構建[J].華夏教師,2018(11):37-39.
范禮平.多元教學法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J].教師,2019(12):65-67.
林思岐.走向“多元聯(lián)結”的數學深度學習[J].小學教學參考,2020(02):23-25.
作者簡介:鄭麗(1978.11-),女,福建浦城人, 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